分享

千年圣脉传承的“活化石”:出生时为防调包,政府派军队保护产房

 DavidCCH 2020-03-19

古代中国一直是一个有传有承国家,小到一个家族的族谱续写大到一个国家的更迭,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传递。然而,这样的传统似乎跟随着封建统治的消亡戛然而止,虽然这也是封建传统的一部分,但是这种礼仪或者说这种传承是中国五千多年不断的证据,这种证据带给我们自己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样看来有一个人就非常能证明了,他就是孔德成。

传奇未育众期盼

孔德成其实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当然,要想细说这种传奇要从他的祖上开始讲起,基本每一位提到孔德成的人都会在前方加上一句衍圣公,这个称号代表着一种世袭大家的尊贵。说起来衍圣公这个称号其实得益于先祖孔子荣耀,是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宋朝,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

这样神秘又尊贵的称号只是孔德成成为传奇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要从另一方面也就是孔德成的父亲讲起。

孔德成未出世时,他的父亲也就是孔令贻,是孔子的七十六代世孙、第30代衍圣公。在这个时候还是在清政府的统治之下,孔令贻在朝廷中任职,他娶了第一位夫人孙氏,但这位孙氏去世的早,并未为孔令贻诞下一儿半女,而孔令贻的侧室丰氏也很多年没有生育。

于是孔令贻又续娶了另一位夫人,也就是陶氏,这位陶夫人倒是很快带来了喜讯,但可惜的是虽然她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却不幸当天就去世了。当时时局动荡,孔令贻也是越来越心急,毕竟自己身负着传宗接代的大任,回到山东曲阜孔府,他疑心是陶夫人身体太弱,于是就又娶了陶夫人的丫鬟。

这一次,倒是给了孔令贻不小的惊喜,这位丫鬟在嫁给孔令贻后接连怀了两胎,可惜两胎都是女孩,这两个孩子虽然很得孔令贻的喜欢,但是重任依旧没有解决,这让孔令贻心中仍旧焦心不已,1919年似乎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位丫鬟再一次怀孕,怀上了孔令贻的第三个孩子。

但与此同时,身在北京的孔令贻却突然病倒,还十分凶险。躺在病床上的他口述了两封同样的书信,一封给当时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另一封给还呆在紫禁城的清逊帝溥仪。

已经不久于人世的他在信中说:“令贻年近五旬,尚无子嗣,幸今年侧室王氏怀孕,现已五月有余,倘可生男,自当嗣为衍圣公,以符定例……但令贻病危至此,恐不能待。……”就这样,在人事的最后一刻孔令贻依旧挂念着孔府下一代继承人的事情,最终,只能满含遗憾的去世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邸,这时已经是11月了。

当时间翻过一年,1920年2月怀孕的这位丫鬟临产,这位可能是“衍圣公”继承人的孩子在未出世时就获得了全国上下的关注,为了防止有人偷换继承人北洋政府全部出发派军队包围了产房,并且到处设岗,同时还有一位将军坐镇孔府,时任北洋政府山东省的省长与各个宗室大族的奉祀官同时在场监督。与此同时孔府也全部发动,把血缘关系最亲近的长辈老太太全部请来,在西厢静坐监产。

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诞生能够获得如此多的目光吧。可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偏偏又遇到了难产,在各方的积极动员下,终于,这位孔子的七十七代嫡长孙,新的一位衍圣公出生了。他诞生,使得这个与孔子文化息息相关的曲阜全城燃放鞭炮相贺,北洋政府亦鸣礼炮十三响,这下全国都在为圣裔没有中断而快乐。

动荡之中诞新魂

就这样,孔德成的传奇其实才说了一半,这个在全国的目光下出生的孩子似乎注定要背负许多。在他出生仅仅17天后,他的生母就不幸去世。当他刚满百天的时候北洋政府就将衍圣公这个称号正式的赋予了他。由于是孔圣人的血脉,他生来就必须有学识,在那个时代,小小的他从4岁开始就被抱上书桌由吴伯箫授课开始学习英文,同时他还需要兼顾古琴的课程。

在孔德成刚刚15岁的时候,在他的深思熟虑下,他认为衍圣公这个爵位还保留着封建传统,于新时代不符,于是就主动请求南京政府撤销他的“爵号”。不过国民政府依然认为传统不可轻易改变,在商议之下最终决定改“衍圣公”爵位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就这样,孔德成成了中国最后一代衍圣公,他的身份也变成新的民国唯一的世袭特任官

孔德成身处在乱世,除了自己的身份发生了改变,当战争愈演愈烈的时候,不少日本人将目光打到了孔德成身上,中国历来受儒家文化已久,而孔德成的身份正好能够代替这种文化,也就是说如果能控制孔德成,那么也就能控制这个国家的人的思想。但是,孔德成毅然的拒绝了日军所谓的“友好邀请”。

这样的做法似乎也让日本人不满,不过好在国民政府保护孔德成临时逃出曲阜,一个月后,曲阜就彻底沦陷了。不久孔德成就在南京出现并且发表了抗战宣言,但是在时局的动荡,给了孔德成文化上不小的冲击。后半生的孔德成有一半时间在旅居中度过,直至1949年,孔德成应国民政府当局的邀请,迁往台湾,从此,他再也没能返回大陆。

孔德成的一生之所以能成为传奇,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与他的身份有关,但是也与他一生的经历有关,他出生名门却经历半生动荡,他没有被时局迷惑依然坚持一位学士的本心。其实,他作为一颗“活化石”使得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流传下来,也同样令人惊喜,当然最应该让我们自豪的是,一个文人的称号就这样的流传下来,如同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记录着我们民族璀璨的过去。

文/平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