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文|忘尘 赏析 | 施主 版式设计 | 湛蓝 雪村庄 20 12-2016 灰叶 和霜露是好姊妹 它们轻轻敲 敲那蛋壳一样的阴霾 轻轻地,里面的姑娘颤动裙袛 颤动雪 它伸出尖锐的眼神 并交换从南方而来的火 就在这中央, 你仔细聆听: 黑色的木柴,黑色的水村庄 就在这边缘 你慢慢放下: 黑色的石头,温热的白身子 简评: 全诗空灵,自成一个世界。这样的意象我却好像很熟悉,读完后首先想到的是海子。不可否认,海子顾城这两人的诗观影响了很多人,不懂忘尘兄是否受过影响,反正我读到了海子的味道。 这样的诗实在是难以点评,我说实话我能感受到诗人所营造出来的那个境界,在里面畅游甚至生儿育女。但你要问我,他为什么能写出这种诗我也无法回答,“忘尘”本身就是诗志说明。 要我问这样的诗有什么意义,我也回答不出来。因为只有当你读诗的时候才能感受那个意义,你必须走进去,就是那么神秘。你必须跟它交换一些什么,才能获得诗带来的意义。 朦胧诗之后诗开始变得更加倾向于神启,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你慢慢放下黑色的石头”才能获得“温热的白身子”。 白 夜 26 04-2017 你我, 缺失的一块石之法杖 深深地,靠近 留下惊措独白的 眼睑 不会重又开始—— 但进入? 这里是暴徒之门 简评: 诗歌语言奇巧,极少文字却造就了巨大的空间,这是诗人有意为之,也是把诗歌技巧运用得神乎其技的表现。三节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联,配上题目“白夜”却活了起来。白夜本就是奇幻的存在,就像“你我缺失的一块石之法杖”,你说它存在吗? “惊措独白的眼睑”非常奇怪的搭配,人们常说眼睛是通向心灵之路,但在诗人法眼里眼睛里不仅藏有美也许还藏有丑恶,那么“眼睑”自然成了“暴徒之门”。 你当唱我们十岁的歌谣 30 12-2017 这明亮的—— 这辉煌的月亮,在白发中上升 你摊开双手 这再度燃起的木船 像冰川一样 抚平它们,并使我爱上 轻盈的黑眼 爱上土地的白婚纱 我们做爱吧 在这沉闷的山石中 你当唱出我们十岁的歌谣 ![]() 简评: ![]() 我们曾无数遍“问世间情为何物”终没有答案,读完这首诗,我觉得我已经无限接近答案。 白发中升起的月亮,摊开双手是拥抱也是释燃,于是再度点燃了陈旧的“木船”,木已成舟无可挽回便纵情一生。你依然爱她“轻盈的黑眼”,爱大雪满人间,在纯洁的人间,你深爱“第一次”身体交融的感觉。此处又有“沉闷的山石”与年老时候的“二春”释放,蒙太奇的剪切手法,秒哉!“你当唱出我们十岁的歌谣”,真爱是一生不变,纵然岁月不饶人,你也不能饶了岁月,人一生最幸福的事是取悦自己。 绿村庄 02 02-2017 你贴着它的耳朵 “那枸树爱一个孩子” 你对我说 但从这里。母亲供奉山神, 摘拾月亮的发饰 它沉睡 你凿脸形的石头—— 在母亲的小被单里 但从这里 从枯桑叶下,我们 重建一个绿村庄 2018.1.17 整理稿 ![]() 简评: ![]() 这首诗令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我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要迷信,要祭拜鬼神,要在路边撒些大米,河里沉些食物。后来我发现原来万物皆有灵性,“那枸树爱一个孩子”也有一个孩子听得懂树的语音。大人们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天堂,“从枯桑叶下,我们重建一个绿村庄”。 全诗保持着上面三首一贯风格,神秘空灵独创一个世界。诗有些晦涩难懂,我并没有把握解读出诗人原意的万分之一,但之所以还是读了。是想告诉大家,诗有其本质,有时诗人都无法达到,只有靠每一个人一点点的去无限接近。于是乎,我喜欢这样的诗,无特指,神秘,幻变,给人耳目一新。你如果有故事,可以读到你的故事,没有故事也可以幻想并在诗人的指导下去构建故事。 诗的伟大之处在于共鸣,在于揭示普遍真理,在于探索这个复杂人间纯净的可能。 作者简介 忘尘,本名陈海宾。38岁。河南安阳人,自2014年七月偶然接触诗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现在从未间断,好像诗歌就在那儿等着我一样。 诗观:诗歌是灵魂的出口! 诗评作者简介 施主,本名施扬煜。24岁。广西桂林人。现任一所大学的诗社社长,主修汉语言文学,擅长撰写诗歌评论及鉴赏。 诗观:诗人是孤独的,但诗歌本身并不孤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