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心静专栏 灵魂歌者周云蓬 文/心静 版式设计/湛蓝 出门旅行亦或是闲适家中,我总喜欢放上一段音乐,当然,根据当时心情选择不同的音乐。可以说,音乐是凌驾于其它艺术之上的艺术,所有的艺术似乎嫉妒音乐,而大多数艺术灵感便也来源于音乐。这种奇妙的艺术,其魅力不言而喻。 我喜欢各种风格的音乐,诸如古典、通俗、流行、摇滚、民谣、爵士还有轻音乐等。在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里,我又比较喜欢摇滚和民谣风格的音乐。有一段时间,迷民谣,循环播放李健、马頔、宋冬野、万晓利、李志、赵雷等歌手的歌曲。除了内陆的,台湾民谣也很喜欢,感觉犹如风景般的画面呈现眼前,充满着浓重的土地气息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仿佛回到了纯真年代,之如天黑黑。 有一次夜里无眠,便听音乐,偶然听到周云蓬的歌,一下子就像是着迷了,一直到凌晨四点多。索性不睡了,开窗看到室外朦胧的雾气由灰白逐渐清晰,随即听到鸟叫的声音。 日子快到头了.果子也熟透了.我们最后一次收割对方.从此仇深似海.你去你的未来.我去我的未来.我们只能在彼此的梦境里.虚幻的徘徊。 ——周云蓬《不会说话的爱情》 1 大多数民谣歌手长得都像流浪汉,唱得像吟游诗人。而周云蓬即是如此,作品大多由他本人作词作曲演唱,被称为最具人文的中国民谣音乐代表,名至实归。9岁时失明,15岁弹吉他,19岁上大学,21岁写诗,24岁开始随处漂泊,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令人颇为感动。 他的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的“沉默如谜”和“逍遥游”有着类似的气质。无论是《幻觉支撑我活下去》还是《我听到某人在唱一首忧伤的歌》,都需要沉下心来静静倾听,词曲里透出一种深沉,一种诗意。《幻觉》里,就像是一个行者,走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伤口是奔腾的河流,是一种壮丽的美,有一个灵魂支撑他向前走,这也是歌手音乐心路历程的反映和关照。曲风迂回铺展绵延,结合低沉宽阔的音域,呈现悲凉的塞北格调。这种音乐感第一次听到,大多具有民族风情的歌曲旋律通常是比较欢快的。“大风掏尽了我们的衣兜”,“失明的灵魂亦可极其自由”。向前走,就渐渐相信那不是蜃楼,即使是幻觉,也要如此向前走,即使前路漫漫,也要怀揣信仰。生活中的我们,如果丢失了某种信仰,是否活得如同如行尸走肉一般? 《我听到》这首,呈现的是不同的风格,仿佛说书人娓娓道来的情致,又于这看似平常的景物中传达某种讯息。夏天最后的一个黄昏,河边、小屋、水草和一个孤单破败的人。水草忙着结婚生子,很拟人化,天已灰了,而人在唱一首忧伤的歌,把环境勾勒了出来,水草的繁茂与人的孤单形成强烈的反差感和即视感。人走了,小屋与稻草相依,听起来苍凉无助。黄昏,这个忧伤的字眼,意味着落日,意味着沉沦。夏天的最后一个黄昏,意味着一个季节的结束,一个季节的到来。一个人的房间,呆久了,该离开了,任由它孤寂地伫立,就像每个人都是对方生命中的过客,终究要离别。这首曲风同样深沉,但加入的音乐元素很清新,很悠远,很神秘,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能深切感受到,或者我们有时的确需要一种接受残酷现实的本领,接受生活中任何一次聚散离合。 周云蓬《九月》 2 让我酥脆不已,功劳应该记到你还是海子头上?其它的就不说了。 此外,《九月》是听到的最为喜欢的一首,周云蓬在台北诗歌节上有唱。初为歌名所喜,似曾相识之感,确为钟爱的诗人海子的诗,一琴一马一音一词,无不透出淡淡的忧伤。这位戴着眼镜、留着络腮胡子的中国青年诗人,在面对天地、人生却流露出同样的渺小无奈、情思难酬。周云蓬唱出了诗里空旷、悠远的意境,“草原”、“野花”、“明月”、“琴”、“马”和“只身打马过草原”的情境,人、物融合为天地,无限美景之外反而倍添一分寂寥和悲戚。“远方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除了远一无所有”,“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而他”打马过草原“的身影那么无助、孤单,不知飘向何处……我们钟爱的海子“泪水全无”,痛彻心扉,追求诗歌,追求爱情,追求理想,却不被人认同,有一种无奈和悲剧式的美穿透胸腔,周云蓬用音乐诠释了出来,我想他是懂海子的。 听周云蓬的音乐,旋律恍惚间穿透神经,诗性的美感呈现。曲调简单,旋律多变,由近到远,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经久持续,耐人寻味。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跟随吉他弹唱的节奏,在一指一弦间,拨动心弦。这人世的沧桑也好,繁华也罢,在每一首歌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周云蓬双眼看不见,但他的心却很清明,他唱出了很多人不同的困惑,给我们以最深刻的启迪。 灵魂歌者周云蓬,眼盲心不盲,却令我觉得,自己的心是盲的。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想说我有一双眼可以阅尽沧桑,然而我的心却需要寻找光明的通道,在周云蓬的歌里我似乎看见了灵魂深处另一个真实的自己。 认识一个人就好像认识一个星系,当你离开这个人的时候,就意味着离开这个星系。 3 周云蓬 文|心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