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专栏】湛蓝 | 寻常巷陌成都记忆(2)

 香落尘外 2020-03-19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文、版式设计:湛蓝 | 图源:网络

常巷陌成都记忆 (2)

成都,因都江堰水的濡养,独享物华天宝,让这座城市保持着温润和灵气。又因水土养人,美女众多,素有温柔乡的美誉。“少不入川,老不离蜀”,一语道出了休闲之都——成都安逸慢节奏生活的实质。成都的慢和安逸,其实反映的是市民的生活态度。这座城市地处盆地,没有大江大河环绕,也没有崇山峻岭相依,就像一个温吞优雅的女子,宁静安详,让人感觉莫名的舒服。用ETA的朋友的话说:虽然你的服饰穿着不是最时尚最前卫的,给人感觉却是最舒服的。

说到成都的安逸,不得不说成都的茶馆文化。茶馆文化的兴盛,自然脱离不了成都的茶。四川的茶追溯起来,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茶叶的最早文字记载中,就有川茶。《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就是说早在3000多年前,巴蜀一带就已经以茶作为贡品了。

成都的冬天,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冬阳倾城的时候,坐在家里或者办公室,对户外晒太阳喝茶的渴望从身体每一根神经末梢散发出来,迫不及待想把心里的沉郁或者发霉的心情摊在眼光下晒晒。总之,室内很难坐得住,翘班或者翘课,事所难免,因为光的缘故。

最早接触成都的茶馆文化,是从公园坝坝茶馆和巷子深处的老茶馆开始的。

冬日,午后阳光,你随便路过哪一个公园,露天茶馆总是热闹非凡。老巷子深处的老茶馆从早到晚都有茶客,“老板,掺茶。”、“来啰!”那熟悉的吆喝声每每在耳畔响起,在冬日里有一种温热漫过来。

有客人来,老板一边笑容可掬招呼一边有人安桌椅。一张张木桌子摆开,桌子高矮也有讲究。老茶馆的桌子都偏矮,以便躺着也能伸手拿到茶杯。桌子四方都有木质扶手椅,客人坐定,茶馆老板提一把有年代感的老旧炊壶,几个盛有茶叶的景德镇瓷杯,挨个掺了水,茶叶打着旋儿漂浮起来,然后慢慢下沉。随后再送一保温壶开水过来,这一桌就安顿好了。龙门阵也就摆开了,也有说唱(巴蜀笑星李伯清老先生就是从茶馆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的)和茶道表演。中途若遇见熟人,招呼一声,待挂好手中的鸟笼,在本已经满桌的挂角处也安了椅子坐人,就图个热闹。茶水消费很低,人均最低消费五元钱。根据茶叶不同,价格有差异。

成都老茶客,多兴用盖碗。巴蜀笑星李伯清老先生说书穿棉麻对襟衫,形容高古,精神矍铄,颇有几分仙风道骨。成都老茶馆里,能容三教九流,个个都可以享有这份悠闲。盖碗送来,茶盖扣在茶托上,茶博的水壶提得老高,临空注水,收势利落,滴水不漏,说声慢用,然后盖上茶盖走人。饮茶者慢吞吞地端了茶托,右手揭开茶盖,用茶盖边沿悠悠荡去头茶里的浮沫和悬浮的茶叶,浅酌慢饮。有的人一只手能同时掌控茶碗和茶盖,力道均衡,躺着从茶盖与茶碗的错位中饮茶,饮得悠闲而陶醉。放下茶碗,哼唱几句川腔,燃一支烟,任茶雾与香烟缭绕,真是赛神仙。嗑几粒瓜子、扒拉几颗花生,再看看当天的报纸,依然是慢条斯理。乏了,闭目养神;困倦了,就把报纸盖脸上,躺竹椅里睡觉,有雷打不动,天塌了有人顶着的泰然……

茶馆通常也经营瓜子花生豌豆胡豆等混嘴小零食,装几碟瓜子花生,一边嗑一边喝茶,晒太阳,这是最常态的茶馆文化,纯属休闲。就算茶馆不经营这些,你也不用发愁,周边掏耳朵、擦鞋、卖凉面凉粉凉皮和烤红薯的吆喝声时时传来,置身生活气息浓郁的市井中,有如邻家……

那么多人泡在茶馆里,总之,初到这座城市的人一定会纳闷:成都怎么那么多闲人?治安秩序好么?

踏足过天府之国的人,特别是有朋友接待或者出差来此的,安顿好,吃过饭或者不到饭点,一般都会带着去茶馆小坐。茶馆文化承载着另一种使命,它向茶楼发展。茶楼装潢考究,一般都设有雅间,有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它比酒桌饭局的应酬随意,舒适,而且融进了文化元素。如:水调歌头、圣淘沙等。即便是生意往来,它也带着几分闲适和雅趣,把商业运作暗流涌动的事放在高雅的环境中去化解,是一种智慧。在茶一沉一浮间运筹帷幄,不禁想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三国旧事。

朋友小聚,在茶馆里品天下茶,论人间道,品茶到底还是雅事一桩,比枯坐有意思。成都人能营造出这样安逸的氛围,是骨子里自带的。

因而,坐茶馆者,并非都是闲人。真正融入这座城市后,方能体会茶馆文化已经是成都这座城市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觉得这座城市带着休闲气质,是老茶馆文化慢慢浸润与风化的结果吧。

说到成都的茶馆文化,又不得不说成都麻将。麻将是成都茶馆文化后现代特色之一。

我记得第一次感受成都茶馆麻将的情形。邻居都是川大的男生,那个周末,他们晚上去茶馆打麻将,让我去当观众。也许担心我一个人孤单,又也许有女孩子一起玩得起劲。他们玩了两圈,估摸以我的智商,已经看会了,于是让我上桌子。不曾想,短时间内我也能玩得炉火纯青,手姿优美,能气定神闲也能语出惊人,于是就有人说我脑子灵光,之后约局,就很有默契了。

因为自己偶尔也有涉猎,几乎见证了成都麻将演变的全过程。最早也是全国大同,有东南西北风中华北,因觉得太繁琐,于是让这些字退出了成都麻将的江湖。后来是“农转非”,如果手里的牌有一番,三门牌也允许胡牌,平胡必须缺一门牌才有胡牌资格。再后来取消“农转非”,必须缺一门牌才可以胡牌,否则就是违规,要受罚……一直演变到现在血战到底(第一家胡牌后其他三家继续玩,直到有三家都胡牌,那一局才算结束)。单单论麻将,不值一提。成都麻将的演变历史,也是成都茶馆文化的发展史。

茶馆文化的兴盛,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茶业、服务业、餐饮、麻将产业、房屋租赁和装修设计等)。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馆、茶楼不下5000家。萧军曾言:江南十步杨柳,成都十步茶馆。一点不夸张。几乎每一家茶馆和茶楼都有配套设施——麻将。

邻居的阿姨每天的生活很紧凑,早上锻炼回来,买菜洗衣服拖地,午饭后有局——坐茶馆打麻将,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事。

有时,午饭后出去散步,路过楼下茶馆,桌子上的她们一边打麻将还能一边织毛衣;没上桌子的坐外面晒太阳喝茶聊天吸烟,茶馆就有这样的魅力,让人流连其间。这种懒散的生命形式,不论是感受着还是身在其中,都是惬意的,也容易让人沉溺。

记得朋友第一次来成都,也去楼下坐了几次茶馆。不知何故,没来由地感叹:成都的生活真是太安逸了。遂有了在这里买栋房子定居下来的念头。完完全全应了“少不入川”那句老话。

前不久,重庆一同学过来,我们在玉林路就餐后,没有去小酒馆坐坐,却找了个茶楼喝茶。在茶楼,单纯喝茶的,一般是缺角儿。进了茶楼要个包间,茶楼小妹点单,送来茶水,打开麻将机,然后礼貌退出,就是客人自己的天下了。那天,另一同学从重庆出差回来也赶过来小坐,在闲聊的时候他不禁感叹:还是成都好,在重庆请客户喝茶,找半天找不到专门喝茶的地方。

以前我也蒙圈过,成天那么多人坐茶馆打麻将,他们怎么生活。

其实他们也不是每天坐茶楼,只是人多了,每天总有人会轮休,又因为茶馆文化形成气候,所以感觉每天都有人在坐茶楼。就算每天都坐茶楼,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来源,并非游手好闲之辈,仅仅是习惯这种生命形式。

开出租车的师傅,天热的时候,或者实在累了,不出车,呼叫器里约几个人坐茶楼。朋友久了不见面,约个茶楼喝茶打麻将。朋友一起喝茶,胡牌大的抽取茶钱,用作餐资。手气好的抽取佣金做费用支出,手气不好的输了钱就不再掏茶钱和饭钱,变通过后,叫另一种形式的AA制吧。这也是联络感情的方式,让自己暂时从庞杂的生活中出离,是一种简单的调剂。坐茶馆也是一种业余生活,有人把工作生活之余的时间用来码字,有人用来煲剧,有人用来聊天,有人用来发呆走神,有人用来睡觉……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

就算泡茶馆这样看似惬意轻松的事,也大有讲究。

一沉一浮语人生,一笑一怒照人品。但凡包里夯实的人,输赢在一笑间,心理素质好,输赢看得不重,不急不躁,冷静分析牌情,善于观察别人的动作,从别人的言语间洞明虚实,稳操胜券的时候反而多。休闲活动也让人从中悟出道理:输赢很大程度上彰显的是一个人的气度。人生得失须尽欢,沉浮一瞬间,自得其乐的心态却融进了成都人的骨子里,因而对生活保有常人难以理解的通达与乐观。我常说,喜欢跟高手过招。真正棋逢对手的人才能玩出水准和乐趣,输赢真不那么重要,大概也是在自己承受能力之下,纯属玩家的心态。

牌局上,有时候让人一招,就能让其起死回生。也就是说,我们往往缺少的是一个机会。而那个肯给予机会的人,内心必定是柔软的。只要沾了筹码,就是博弈,都有赌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人放手一搏,也是为了获取价值最大化。洗牌的时候,有人端着茶杯,一边轻轻吹气拂开茶叶,眼睛却并没盯着茶杯,一定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回味牌局。真有脑体力结合的运动,貌似就在成都的茶馆文化里。

同样是泡茶馆,有些人处处受欢迎,跟谁都相处甚欢。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家有宴请,成都人都是安排两个正餐。许多饭店要么自身设有茶楼,要么旁边必有茶楼,订餐的时候就会一起预订好茶间。餐前,在大堂接到宾客,带往茶间喝茶聊天,用些水果茶点,等待用餐。餐后,宾客再回茶楼喝茶或者打麻将,直到晚宴。

无茶不成都,在成都人的生活中,不论是休闲还是正经事,出行还是宅居,都与这个茶馆有不解之缘。茶馆文化已经融入成都人的骨子里,成为一种沿袭,在成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