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米专栏 | 《目送》漫笔

 香落尘外 2020-03-19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作者|依米

编辑|湛蓝

《目送》漫笔

在我的生命里,不能没有音乐,不能没有电影,不能没有酽茶,不能没有咖啡,不能没有书籍,不能没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也许,有人会说,没有这些人也能活着。要活着,只需要温饱。听到这样的论调,我一定会在心底大笑他:那也叫活着,最多叫做没有死去。

就拿我喜欢的作家而言,风姿郁美的少年时代,读汪国真,席慕容的诗,穿过与青涩相扶的岁月,路过一条清新的小径,伫足一株开花的树,留恋一片残秋的叶,在诗中与美好的世界相认。随着年龄的见长,人生开始删繁就简,从繁华步入从容,更多关注稀松平常的日子里蕴含的人生哲理。从朱自清,到余秋雨,从迟子建,到林清玄,喜爱的作家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多多少少有了些许向老的心。这些作家质朴如陶泥的文字,总会在寂寂的长夜陪伴我,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从书中游离出来,触碰到我心底的柔软,勾起我的幸福,抑或伤感。

与龙应台的相遇,缘于她在《读者》中的一篇文章《寂寞》。龙应台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里有过这样的经历:议员对着麦克风咆哮,政客挣扎着做解释,记者镁光灯闪烁,她枯坐在风暴的中心,忽然感觉周围一片死寂,所有的人、事、物一下子都褪变成黑白默片,在喧嚣中,她陷入了深深的寂寞。类似的经历我也曾有过。我曾在与朋友小聚时,饭足酒酣,大家地北天南聊兴正浓,我却突然有一种感觉,仿佛身体还在热情地交谈,灵魂却退到角落里冷冷地漠视着这一切。人群中,我是最热闹的那个,也是最孤独的那个。我想我之所以喜欢龙应台,也许因为我们都信奉:晚明张岱的大雪三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的孤独美学。两个人不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与其熙攘终日,不如一个人蛰伏家中,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打开所有落地的玻璃窗,守望着一朵云,从天的一端飘过来,漫过我的头顶,想象着雾霭把我裹挟在内,带我回归另一端的山岚。我爱这样自由的日子,爱与龙应台纸上相逢的美好。

从学校的图书馆借来了她的《目送》,琐事吞噬了白昼,夜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的修行。坐在藤椅上,沏上一杯摩卡,就可以静静地开始了。这是一本献给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龙应台用轻柔如丝的语调,在我耳畔喃喃细语,细诉人性的温情。开书的文章《目送》,像一支箭镞从书中腾跃出来,猝然击中了我。我想,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不都是一个不断拉开与父母距离的过程:年轻时,任性叛逆,总是幻想着终有一天从父母的世界逃离出去,活出截然不同的人生;中年时,被功名、家庭所累,抽出点时间看望父母,也总是形色匆匆;老年时,极少数还有高龄父母健在,即使有,迟暮的自己已然脆薄如稻草,照顾起父母来心力不济,而大多数已经经历了对父母的最后一次目送。父母留给孩子的是永远追随的目光,孩子留给父母的永远是不断离去的背影。我们与我们的父母是这样,我们的孩子与我们也是这样。这便是龙应台,也是所有人的感慨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喜欢龙应台的《牵挂》。叙说的是她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丽莎作为她的挚友兼近邻,总是在默默维持着她忙碌中时常失衡的生活秩序,洗完忘记晾晒的衣服,来不及收拾的房子,赶飞机时的忘带的那本书…荣光知道她赶稿子,主动做她的专职司机,载她颠簸四个小时的车程到屏东看母亲,下车后,自己转身搭巴士回去。她的人生是有幸,有这样的一些朋友,牵挂,照顾。我也曾写过一篇文章《相伴未老时》,写的是我初中的同学月,后来有十几年的音讯杳然。在我看来,没有失联的遗憾,因为任何的别离,重聚,都是一次殊胜的因缘。在岁月深处,我们只需安然地等待,总会与美好的朋友相认。月夫妻两个都是很好的人。我们这代人总是被房子压着蜗行,目光逼仄,喘息局促,但他俩却是发乎真诚,竭尽所能的帮助我。装修新居那阵儿,我真得是焦头烂额,为了节约开支,开车去市里的批发城买来灯具。虽然省下不少钱,但也面临着复杂的安装问题。月家唐先生是物理系毕业,通晓些电理,于是他责无旁贷地扛下安装以及日后维修的重任。月夫妇都是高中老师,一周只能休息一天。而他们舍弃了自己休息时间,帮我安了整整一天,待到万家华灯初上时,唐先生还在用手电筒寻找连接不上的线路。对于他们,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感激他们慷慨赠予我的时光和情感。虽然我心里也冰雪般澄清:有些痛,要一个人消磨;有些荆刺,要一个人穿过,但我的内心仍然如森林般葳蕤蓊郁,为和朋友们能够相识于青葱岁月,相伴于初老时光。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需要一个与自己心灵相契的人,她的文字是乡野水泽里飞舞的萤火虫,每回想起,总有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

作者简介

依米:我爱读书,爱独坐在阳台的藤椅上,在茶烟袅袅中,捧一本书来怡情张智。我爱写作,爱用文字修葺生活的茅庐,记录光阴的曲折流转,大千世界的悲喜消长。

   我们的团队

主编:湛蓝

排版编辑:绿腰   强哥   ETA

审稿编辑:童话  铜豌豆  一池萍安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配乐:罗晚词

稿费:湛蓝

总策划:深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