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地图中的黄河流向问题

 龙泉清溪 2020-03-19

 历史地图中的黄河流向问题

(内容提要:学习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地图,中国历史的地图中最常见的是黄河,多年来,由于编撰者忽视了黄河的多次改道,致使在不少历史书籍中频频出现与史实不符的地图,本文旨在说明此问题的普遍性,以期引起历史学界的重视,避免同类错误的蔓延。

   

德国历史学家有言:历史有两只眼睛,一是年代(Chronologie,一是地理(Geographie)CG恰肖人的双眼,因为历史事件人物都是发生正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的。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而熟悉和把握历史人物事件发生的空间,离不开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对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在有关中国历史的地图中,再也没有比黄河出现的频率更高的了, 而黄河的流向却不是一样的。在为数不少的历史地图中,编撰者忽视了黄河的多次改道把黄河的流向标错了。

 

一、   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椐黄河委员会的统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所编《人民黄河》的统计,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就有26次。

如此频繁的改道,历史地图中不可能都显示出来,也是不必要的。但是1128年和1855年的两次改道却是必须要标示清楚的:一次为1128年黄河由东北流向入渤海改为东南流向入黄海;一次为1855年黄河又由东南流向入黄海改为东北流向入渤海。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为东北流向。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为东南流向。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二、历史地图中的错误举偶

涉及黄河改道的地图出现错误的书籍很多,现将笔者发现的几处有代表性的举例如下;

1、《中国通史·第五册》(蔡美彪等编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中的两幅:分别是第292页的“公元1114年宋金分界线”(实际应是1141年的宋金分界线,为印刷错误——笔者注)和第344页的“韩仛胄北伐图”(分别简称“图一”、“图二”)。宋金划定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的边界线是在114111月,图一中的黄河流入的是渤海,而黄河在1128已经年改道自江苏清河县入淮;韩仛胄北伐是在公元1205年,图二的黄河也没有流入淮河。这两幅地图明显与历史实际不符。

这里的失误显然不是由于该书的编者不知道黄河改道,因为该书有明确的表述:“一一三八年七月间,王伦再次去金朝商议地界……赵鼎说当依钦宗时的旧约,以黄河旧河(黄河旧道自山东滨县南入海)为界,不能以新河清河为界(黄河改道后,自江苏清河县入淮)……”(281页)。

 2、张传玺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也有两幅与黄河实际流向不符的地图,分别是442页的“明末反矿监税监暴动地区图”和549页的“清代中期人民起义形势图”。前者的黄河在开封东分为两个支流,分别流入渤海和黄海,而实际上明朝的黄河由于元、明兩代治河,以保漕運為主,在堤防方面,重北輕南,黄河并没有出现北流入渤海的情况该书第549页“清代中期人民起义形势图”,图中标示的最晚年限是1831年,此时的黄河流向是东南流经淮河入黄海,图中却仍是北流入渤海,明显与实际不符。同样,这里的失误也不是编者不了解黄河改道,因为该书第523页也有“在咸丰五年(1855年)以前,黄河下游在清口(今江苏清江市)与淮河交会东流,由云梯关以外入海”的明确表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