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初祖,拜黄帝陵

 一个虫虫的旅行 2020-03-19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人文初祖,拜黄帝陵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有土德之瑞又出生在黄土高原,所以被后人尊称为黄帝。作为五帝之首,黄帝的伟大在于草创华夏文明,创造了文字、音律、医药、农业、指南车等,还有就是统一了各个氏族部落,创建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黄帝创五千年之中华文明史开端,因此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享受后人的祭祀。

2014年8月陕西黄陵县黄帝陵门票91元(不含区间车)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中国现在有三处桥山和至少五处黄帝陵。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史记载最早举行黄帝祭祀的是秦灵公。秦灵公三年(前422),于陕西桥山“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陕西桥山(另两处分别在河北和山西)在陕西延安黄陵县,子午岭中部向东延伸的支脉上,状如桥故名。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陕西黄帝陵被编为“古墓葬第一号”,2017年黄帝陵标识碑在黄陵县黄帝陵景区落成,等于把“桥山”和“黄帝陵”的位置坐实了。如今,这里是黄帝陵景区。

黄帝陵景区分为两个部分,轩辕庙和黄帝陵。

轩辕庙景区

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学者多认为此处黄帝陵为衣冠冢。

轩辕庙(黄帝庙)

轩辕庙古称“桥陵”,俗称黄帝庙,是供奉和祭祀轩辕黄帝的场所,座落于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东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规定:凡天子陵寝旁必设庙宇,用于供奉和祭祀,于是在桥山西麓始建轩辕庙。宋太祖开宝年间迁建至今址。后因唐睿宗李旦陵也在陕西(蒲城县),也称桥陵,民国二十九年重修黄帝陵庙时,为了便于区分而改为黄帝陵。

轩辕庙分古柏大院、中院、祭祀大院。院内主体建筑沿南北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诚心亭 (过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东西两侧为碑廊及陈列展览区。

轩辕庙山门为五开间廊庑式,仿汉花岗岩建筑。匾额“轩辕庙”为原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于1938年清明祭陵所题。其任职期间,三次代表民国政府祭祀轩辕黄帝。

过了山门就来到古柏大院。

院内有古柏10数棵,门内左侧一株古柏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树高20米,胸围11米,算起来距今五千余年。当地谚语称:“七搂八拃半,圪里圪瘩不上算”,意思是七个人手拉手还合抱不拢树干。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造访时赞誉其为“世界柏树之父”。

挂甲柏又名“将军树(柏)”。《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将自己的盔甲挂在这棵柏树上,以示庄重虔诚,不料竟在树干上留下了斑斑甲痕,于是得名挂甲柏。现场看可发现树干上斑痕累累,遍布洞孔,纵横成行,仿佛铠甲上的乳钉。轩辕庙内还有18株树龄在3千年以上的古柏。

北宋嘉祐六年(1061),宋仁宗皇帝降旨坊州(今黄陵县)县令,在桥山植柏共1415株,并差三户人家巡察,免其差役粮税,成为官方最早的一批专职护林人员,一直延续至今。千百年来祭祖植树已经成为习俗延续至今。如今桥山上共生长柏树十万余株,百年以上古柏81600多株,千年以上的30000多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柏林,也世界上人工栽植最早、面积最大、树龄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古柏群。

过诚心亭即到了中院。诚心亭又称过亭。古往今来,凡来轩辕庙朝拜的人,无论贫富、身份,都要在此亭稍作停留,以便整理衣冠,清除灰尘,检视祭品,然后怀着虔诚、崇敬的心情走向祭祀大殿。

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古柏大院的主体建筑。大殿重建于明,后代屡有修缮之举。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中门楣上悬挂的“人文初祖”匾额系原国民党将领程潜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隶书。意为黄帝是华夏文明和统一的先祖。

碑亭

树碑立传,历代祭奠黄帝的碑石聚集成林,与漫山遍野的千年古柏交相辉映,构成中国古老文化的一大景观。

随着碑石不断增多,2007年新建东西碑廊126间。东廊主要是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作品及保护和整修黄帝陵的团体及个人功德碑。西廊按时间先后展示了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1963年保护维修记事碑和祭祀祭文及诗文碑。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战。1937年清明国共两党同派代表齐聚桥山,毛泽东代表中共和苏维埃政府亲笔书书写了祭文。

(毛泽东亲笔祭文)

蒋中正题“黄帝陵”碑。原碑题于1942年,至1958年前立于黄帝陵祭亭内,现碑是根据蒋介石手迹拓片所制。蒋题碑后的1944年,当地县名由原来的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一直沿用至今。

另有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委派代表团赴黄帝陵致祭,并书写的《黄帝赞》碑,1988年邓小平同志的题字“炎黄子孙”碑。

台湾光复纪念碑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1945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台湾光复一周年之际,1946台湾知名人士自发组织了“台湾光复致敬团”,代表全岛人民赴黄帝陵致祭。致敬团在到达陕西耀县时为大雨阻隔,于是在耀县举行了遥祭,此为致敬团成员们的深深遗憾。60年后的2006年,在中华台胞联谊会的帮助下,他们的子孙后辈来到黄帝陵前,与当年的同一天——9月12日,在黄帝陵前恭读了当年的祭文,并碑刻立于轩辕庙内,了却了父辈们的心愿。

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

分别由特首董建华、何厚铧亲笔题写碑文,于1998年和2000年清明节立于轩辕庙内。

祭祀大院

在此立汉阙式棂星门,象征着黄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进入陵园后,左侧是汉武帝修筑的祭台。石碑立于嘉靖七年(1528)。

《史记》中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武帝命大军每一人一战袍黄土,一夜之间筑起了眼前的这座高台,台高14米,上围23米,下围120米。次日清晨,他独自登上高台,祭天、祭地、祭祖,留下了“汉武仙台”。现台有台阶,右77,左78级,登台一次,增寿一岁,右上左下。

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碑刻“桥山龙驭”。传说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塚前为一祭亭,最早在秦代以前就建有祭亭。现祭亭为民国三十三年(1944)建。

祭亭之后,陵墓之前,原立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敬题“古轩辕黄帝桥陵”碑。黄帝陵古称桥陵,民国三十一年(1942)改称黄帝陵,原碑磨去,改刻蒋中正题写的“黄帝陵”。1958年新中国政府重新整修黄帝陵祭亭,受毛泽东委托,郭沫若敬题,再次把原碑磨去重刻“黄帝陵”碑。有语云:“汉代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无论谁来当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陵土封高3.6米,周长48米,环塚砌以青砖花墙。祭陵以逆时针绕陵一周,有时光倒流、追昔怀古、缅怀祖德之意。

龙驭阁,位于陵轴线的最北端,是耸立桥山之巅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登上此阁可以领略桥山山水苍柏。

(龙驭阁俯瞰)

黄帝陵景区

1992-1997历时5年,县政府修建了轩辕庙前的黄帝陵景区。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入口广场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原始、粗犷、厚重,寓意黄帝率领先民们草创五千年悠久灿烂文明的艰辛。

中央甬道取形八卦符号,布阵“五行石”,寓意黄帝创阴阳、定五行。东侧七块原石缀成北斗星造型,隐喻黄帝母亲乃感北斗而生黄帝的故事传说。西侧有四块座石,构成“二十八宿”,古人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

沿中轴线依次为轩辕桥、龙湖、龙尾道。每年清明节,万人祭祀盛典的队伍由此浩浩荡荡经过。

轩辕桥全长66米,为花岗岩石桥,九跨全用石材卯卯相扣,无一丝钢筋水泥,堪称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

龙湖,桥山的三面被沮河缠绕,状似龙而得名。相传龙湖乃黄帝洗印、铸鼎之湖,所以又称印池、鼎湖。

龙尾道。俯瞰桥山,山形犹如一条盘龙,此处正是龙尾区域,故取名龙尾道。它共有九十五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至尊”的崇高地位。

沿着龙尾道拾级而上便是祭祀大院,是黄帝陵景区最恢弘大气的建筑,整个祭祀大院包括祭祀广场、三出阙、轩辕殿、角楼等建筑。

祭祀广场由花岗石铺就,广场台阶两侧分列56面黄旗,九鼎八簋,陈设“三山五岳”石。北端分置“闻天”大鼓和“龙魂”大钟,它们是公祭轩辕黄帝的两大礼器。

轩辕殿建在广场北端高6米高的三层石台上。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

整个大殿为仿汉全石材建筑,由高4米直径1.2米的36根圆形花岗石柱围合成边长40米的方行空间,四周无墙无围,覆斗形屋顶,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大殿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取“天圆地方”之意。

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石铺就,隐喻传统的“五色土”,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大殿内安放着黄帝线性石刻雕像浮雕像,浮雕像的背面,镌刻着《史记·五帝本纪》节选: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轩辕庙和黄帝陵两景区之间距离很远,需要坐电瓶车。

很多游客是从西安方向来的一日游,当然也就看不到自古有的“桥山夜月聚风光”了。

有时间,还可以到夜市去逛逛,来一盘洋芋擦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