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支付的普及,用现金的人已经很少了,大多数人出门都是一部手机搞定。 人民币作为中国官方的流通货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的象征,所以纸币上的图案和文字都很重要。看到一张纸币的时候,能轻易的根据纸币上的图案和文字,判断这张纸币是哪个国家的钱。 如此重要的纸币,会出错吗?中国的人民币上就有一个所谓的错别字,而且这个字并不隐秘,连小学生都能一眼发现,你知道吗?可是这个错别字,为什么至今都没有改正呢?其中的原因还要从很久之前的事情谈起。 中国最早出现货币是从春秋战国时期,最初人们使用的都是刀币,形似刀状,尾部位置都有一个小圆孔。所以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圆”指的就是货币。 从秦朝开始统一货币单位,随着各朝各代的更替,虽然都改良了货币的形状,由刀状逐渐形成为圆形状,但是在货币中留有一个小圆孔的造型,一直被保留下来。所以更加深了人们心目中“圆”及代表货币的印象。 直到到了宋朝,出现了纸币“交子”,这是中国第一次纸质的凭证,有了金钱的功能,但是这并没有全国流行开来。明清时期,中国最主要流通的货币是银子,可这时候的碎银子大小不定,纯度不一,给买卖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到了民国,国家就有硬币了,袁大头人们还是统称钱币为“圆”,后来因为元字比圆字写起来方便,所以大家都写成了元,所以元字其实还是后来改过来的,因为用的普遍,后来字典也被迫承认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被保留了下来,即使是一百元,也将之写成”壹佰圆“。但在严格意义上它是一个“错别字”,但是这是一种文字符号的历史文化传承,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后面的单位,都是“圆”而非“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货币没有更改它的原因。 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法》(1955年)第三章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辅币单位是角、分。“元”已经取代“圆”成为货币单位,官方正规写法是还是“元”。财务上一般手写也都是都用“元”的。支票的签字也一定要用“元”,不然银行是不认可的。但是在印刷的货币上基本依旧是印上这个“圆“字。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很多看似是不对的事情上,都因为其中涉及了文化或者历史的传承而保留了一份古朴。所以,如果有幸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借机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丰富的历史。 我们日常使用的人民币上的“错别字”,你有没有发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