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不一定是越古老越正确

 yzg1977 2020-03-20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昨天朋友圈看到吕振羽医生的一段话,深有感触:做中医就是在通过实践不停的推翻自己的认知,不要迷信不要墨守。如果你自己推翻不了你自己,等别人推翻你的时候,就很难看了。

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曾曰:学与年俱增。运用中医看病这件事情,实践性很强,需要不断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整个过程都需要很用心才行。行医之初,治好几例某类疾病,觉得自己在治疗此病方面有了独特的经验或思路。等到接诊的此类病人越来越多,就会发现过去所谓的独特经验思路是很片面的,当初的自己就像井底之蛙,其实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打脸的过程。

许多人看中医喜欢找老中医,这也是有几分道理的。但老中医之“老”,不仅是指年龄之“老”,而是治病手段老道之“老”,处理疾病老练之“老”。那些干了一辈子西医或者其它,等到老了,胡子白了,头发掉了再去干中医,实际上算不上是老中医。

许多时候我们中医看病,如果觉得自己的理论很正确很完美,这都是错觉与假象,而实际情况是因为我们接诊的病人还太少,病情还太轻。每次经过我们医院急诊门口,常常会反思当面对这些疾病,我能做些什么,我们中医能做些什么?野山参是否有把握PK多巴胺?

当然,我们中医也有自己的优势,许多疾病目前现代医学没有好的保守治疗方法,对此我们中医就有优势。比如感冒后期气道高敏状态引起的咳嗽,中医治疗是很有优势的,但现代医学是不断地发展,新理论替代旧理论的,说不定哪天无论其短期疗效还是长期疗效都要超过中医。

而我们中医呢,几个人进行理论辩论探讨,如果甲提出问题引用清代的文献,乙进行反驳就拉出宋朝的名医来站台,甲进一步反驳就会去找宋朝之前的文献,乙如果再反驳那就再往上找,汉代周代。仿佛,年代越老越准确,越权威,越不容置疑。

甚至不少人极端地认为只有《内经》时代的诊法是最高明最完美的,别人的,后人的都是错的。也有人认为只有只有六经辨证,只有张仲景的方子才能治好病。对吗?可以思考,其实古人对这些东西的研究比我们要深得多,研究了一两千年,最后不也是出现大量时方与各种诊法吗,因为早已发现不足,所以才会被逼着进步。

不少的患者都有盲目崇古的心态,仿佛越古老的中医方法越尖端,如果事情真是如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山顶洞人原始人是怎样治病的。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站在古人的肩上进行攀登,而不是跪在古人的脚下一直俯身膜拜,长跪不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