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自己偶尔发的那点生活状态,别人也许一面点赞一面骂你傻逼。如有一个匿名「踩」的功能,得到的「踩」一定比「赞」多,因为人天生的劣根性无法容忍别人比自己过得光彩,而朋友圈里基本是修饰、加工过的状态,不管是晒旅游,晒美食,秀恩爱,装逼的晒书或亮观点,都像是一场集体的做作。既然这种双向的虚伪只会消耗注意力,不如果断地,无限期地关闭。话又说回来,朋友圈本身无所谓对与错,只怪自己的朋友圈质量还没有高到靠微信就足以维持和高效交流的程度,我更喜欢线下面对面小范围的交流。 付费社群这个月本打算加入两个付费社群,年费分别是1200元和2555元,这点年费门槛算很低了,对于真正需要的人而言绝对超值。但是这几天的考量之后,我决定不去凑这些热闹了,因为目前还没有值得我像信徒一样去追随的人,如果仅仅是欣赏而非敬仰我就会有一定的偏见,毕竟当代像王阳明级别的导师几乎没有,所以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取法于古代圣贤。 而我真有必要懂那么多东西吗?相对于自己读书写作,和一群看上去很优秀的人一起,感受「同侪压力」则可能学到更多。可是,这个「学到更多」会让自己成长更快吗?它真是自己人生规划的一部分,还只是凑热闹而已?当然,没有什么事情非做不可,不去做就不会成功的。如果非本心所愿的,又消耗自己的注意力,就果断放弃。不要为了能和某某几个人多交流几次,就到处炫耀说自己认识很多牛人,这是非常浅薄的。 读书与读书会读书也一样存在耗费大量注意力的情况。我明明有一整年的阅读计划,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却为了结交所谓的「牛人」而选择了加入某某读书会,和一群人共读替代了自己当前的阅读书目,阅读和写书计划都受到了影响。每一个读书会,每一个觉得自己是个像样的读书人,都像是给自己挂门牌一样不遗余力地列书单,然后给那一点小众跟随者「指明」读书方向,实则害人不浅。许多想认真读点书又不知道该读什么的人很容易跟风,跟一群所谓的神人转了一圈,发现「他们都说好」的书怎么也读不完。 读书会也好不到哪去。我今年应该参加过十次以上的读书交流会,发现超过了七八个人,相互交流的效率就非常低,除了认识几个不太熟的书友外一无所获。除了自己主持的,以后所有的读书会活动尽量不参加,还不如多踢一场球赛,还可以锻炼身体。 小结保罗·格雷厄姆说:「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怎么能看见潮流的方向呢?」不随大流,时刻保持清醒,别让自己跳进一个个消耗有限注意力的大坑,如同旱季非洲草原上的角马一般,常常盲目地投身于迁徙的大部队中——不知今夕何夕,不问前路何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