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述】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分子学基础和临床认识(上)发生、血管生成和代谢适应、炎症反应

 龙在天涯ok 2020-03-20

Jouran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 20202月21日在线发表波兰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Wanleenuwat P , Iwanowski P . 撰写的综述《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瘤:分子学基础和临床认识。Metastases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olecular basis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s.doi: 10.1016/j.jns.2020.116755.)  

背景

转移性肿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CNS)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与预后不良、高并发症发生率和高死亡率有关。肺癌是最常见的脑转移瘤来源,其次是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发病率上升主要是由于改善了对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系统控制,延长了生存期以及癌症检测方面进步

目的

不同原发肿瘤脑转移转移性级联cascade)及其在血管生成、神经炎症、代谢适应和的临床细节进行概述。

方法

回顾脑转移瘤的相关文献,从病理生理和临床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利用PubMed检索1975年1月至2019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章,关键词为脑代谢brain metabolism、脑转移、转移级联、分子机制、发病率、危险因素和预后。146篇文章符合标准并被纳入本综述。

讨论

一些原发肿瘤有较高的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倾向。建立合适的转移微环境对维持肿瘤细胞生长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监测的工具。可用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化疗、免疫治疗和系统靶向治疗。

结论

预防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仍然是一个困难的挑战。对高危患者进行筛查的进展和未来新型治疗方法的发展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1.  引言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概述

转移性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的大多数,超过原发性脑瘤。发病率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类型而异。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是引起并发症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预后极差,1年生存率可能低于20%。中位总生存约为不治疗1个月和如果接受治疗6个月甚至更短。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原发肿瘤类型、诊断原发癌症到出现脑转移之间的时间、转移病灶的数Karnofsky一般状态)评分(KPS、颅外转移的存在和治疗反应。由于在发现时通常会出现多发转移,所以可能有很大比例的患者不具备手术治疗的资格。大多数转移性肿瘤是在大脑内发现的,它们浸润脑实质、硬脑膜或脑膜。小脑、脑干和脊髓是较少见的转移部位。由于在灰白交界处血管直径狭窄,原发肿瘤的血行播散可能导致肿瘤栓子的夹(entrapment of tumor emboli)。其他常见的位置是大脑中动脉区域内的分水岭区和皮质髓质交界处(the watershed areas and the corticomedullary junction)。虽然血脑屏障(BBB)对不同分子和细胞的外周浸润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但它并不能消除转移性播散的机会。由于神经炎症、蛋白水解酶的上调或肿瘤细胞的直接破坏而导致的BBB完整性的丧失,都会促进转移性侵袭。由于高选择性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存在血肿瘤屏障(BTB),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途径受到限制,即便接受恰当的治疗,仍会引起对治疗耐药性和预后不良。

按发病率降序排列,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和结直肠癌。大约10%的患者会发展出现脑转移,通常是在病程的晚期。肺癌(23-36%)和乳腺癌(18=30%)的脑转移发生率高于其他原发性癌症。虽然不常见,但从淋巴瘤、胃肠道、妇科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转移也已得到确定。最近,罕见的松果体区转移报道,且有继发转移到脑室。这被认为是逆行性脑脊液(CSF)流的结果。转移病灶可以是单发的或多发的,也可能是出血性的。支气管肺癌、黑色素瘤和绒毛膜癌脑转移是与出血和颅内出血相关的最常见的肿瘤。

由于改善了对原发癌症的全身系统控制,延长了生存期,以及更先进的神经像技术的应用,脑转移的发病率正在增加。无论是否有癌症病史,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中,影像阳性可能提示存在转移。因为一些原发肿瘤的肿瘤太小,无法在影像学上检测到,也不会产生任何症状,所以起病隐匿一些转移性肿瘤在原发肿瘤被发现之前就被发现了。局部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而全身症状则是颅内压升高的结果。头痛、局灶性无力和癫痫发作,通常是主要的症状。

PubMed数据库的检索使用了关键术语:脑代谢brain metabolism、脑转移brain metastasis、转移级联metastatic cascade、分子机制molecular mechanisms、发病率incidence、危险因素risk factors和预后prognosis。该检索仅限于(发病率、相关危险因素、预后指标、诊断工具、治疗、患者预后临床数据报告的研究)和描述脑转移发展相关分子通路的研究。出版文章的入选标准如下:197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发表的文章用英语写可获得全文的研究报告所有类型的研究。数据库一共确认10354篇文章。对合格文章的初步筛选包括对标题和摘要的审查。排除掉文章标题和摘要与审查目的无关的研究。随后,对相关文章进行了全文审查,并排除了不符合标准的文章。146篇文章符合标准,入选我们的文献综述。

这篇文章将概述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分子基础和转移到脑的不同原发癌症的临床细节,包括治疗挑战和诊断策略。

2.  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发生:转移级联反应

转移级联反应突出了涉及脑转移的步骤。最初,转移细胞从原发癌部位区分离。为了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癌细胞必须在循环系统中生存,进入脑实质,并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中生存。这为整个转移过程中的免疫抑制机制的提供了了解(insight),因为避免免疫识别和炎症介导的破坏对肿瘤细胞生存至关重要。还需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维持免疫抑制环境。Kienast等描述脑转移转移级联模型的最基本步骤包括由于血管管径大小的限制在血管分支获(arresting)肿瘤细胞外渗(extravasation)与微血管保持紧密接触,以获得足够的营养通过用血管共选择vessel co-option)的过程,周血管和血管生成促进大体转移瘤(macrometastases的形成。缺乏血管生成,癌细胞无法渗出,以及不能与微血管保持密切接触,导致转移失败。综上所述,细胞与原发肿瘤的分离dissociation周围基质和基底膜的浸润invasion of surrounding stroma and basement membrane、癌细胞的进入血管内渗(intravasation、外渗extravasation、血脑屏障的破坏breaking down、中枢神经系统的侵袭和定植colonization是转移的主要步骤。图1总结了转移级联反应。

从原发肿瘤中分离出细胞

基质和基底膜浸润

癌细胞进入血管内渗

癌细胞外渗

BBB的破坏和癌细胞的侵袭

中枢神经系统定植

大脑亲器官性

·Wnt信号通路

·最常见的原发癌症:

·肺-EGFR和HER-2

突变

-TGF-βANGPTL4,Src信号,TrkB, PI3K,

BRCA1和HER- 2

突变

·黑素瘤


血管生成和

血管共选择

·VEGF

·EGFR

·HIF-1α,HIF-2α

·血管生成素

·整合素αvβ3

·基质金属蛋白酶


免疫监视逃逸:通过调节神经炎症维持免疫抑制的环境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调节T细胞

·骨髓衍生抑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小胶质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血小板









肿瘤微环境:

创造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转移前的生态位

·肿瘤细胞分泌抗纤溶酶原丝氨酸蛋白抑制剂促进肿瘤侵袭,

转移扩散和血管共选择

·EMT和MET


代谢上调

·氧化磷酸化

·糖质新生

·糖酵解

·葡萄糖调节蛋白94

·脂肪酸合成

·脂肪酸氧化

·氨基酸氧化

·FABP7过度表达



1。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转移性级联和途径的综述。

BBB,血脑屏障;CNs中枢神经系统;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ANGPTL4:血管生成素样-4;rkB,原肌球蛋白激酶受体B;PI3K,磷酸肌醇3-激酶;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IF,乏氧诱导因子;MMP:基质金属蛋白酶;FABP7,脂肪酸结合蛋白7;EMT:上皮-间质细胞的转变;MET:,间叶细胞-上皮的转变。

脑肿瘤微环境(TME)由肿瘤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常驻细胞resident cells组成。它有利于转移性生长,调节癌症进展和影响对治疗的反应。新出现的证据表明,原发癌细胞能够诱导形成一种专门的环境,为转移性种植、肿瘤细胞存活和增殖做好准备,这种环境被称为转移前生态位pre-metastatic niche。创造一个合适的代谢环境也涉及到癌细胞的存活。乳腺癌细胞中己糖激酶2hexokinase 2、葡萄糖调节蛋白94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94、参与脂肪酸合成的蛋白和强化得脂肪酸氧化proteins involved in fatty acid synthesis and enhanced fatty acid oxidation的遗传上调支持上述观点,以上说明这些细胞是如何适应低糖环境的。

癌症干细胞(CSC)存在于原发性脑瘤和转移瘤中,促成对治疗的耐药抵抗性和复发。癌症干细胞(CSC)存在于血管周围环境中,促进癌细胞生长和增殖。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参与血管生成,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靶点。血管共选择(co-option)是指肿瘤细胞沿周围血管扩散,是抗血管生成治疗后上调的过程,在治疗耐药抵抗性中起作用。此外,由于促进(faciliation)肿瘤细胞迁移(migration)出肿瘤边界,血管共选择也可能促进肿瘤复发。纤维蛋白酶的间质表达Stromal expression of plasmin通常提供保护,防止转移。然而,癌症细胞,尤其是来源于乳腺癌和肺癌的细胞,能够通过表达丝氨酸蛋白抑制剂(serpins来逃避转移抑制,丝氨酸蛋白抑制剂(serpins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没有纤溶酶,浸润的转移细胞能够逃脱Fas-介导的杀。通过阻止纤溶酶介导的L1细胞粘附分子(L1CAM)分裂来破坏细胞粘附也会增强转移扩散和血管共选择。通过靶向血管生成和血管共选择,抑制肿瘤血管生态位的形成可能在减少复发恢复原状(relapse)、进展、dissemination)、复发重现(recurrence)治疗有抵抗耐药性方面有希望。

与其他癌症相似,脑转移瘤也能表达上皮-间质细胞的转化(EMT)间质细胞-上皮转化(MET),受转录因子和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的多基因控影响multigenic control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and growth factor signaling。证据支持共有的转移性标志,如在不同的癌症中Wnt信号通路表达上调,并倾向于出现脑转移。对EMT/MET相关通路的进一步了解可能有助于靶向治疗的发展,从而减缓癌症的进展并抑制转移性细胞的扩散。

3. 在脑转移瘤中血管生成和代谢适应

从原有的血管形成新血管的过程被称为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血管生成癌症形成、生长和转移的重要过程。存在血管生成提供了对环境应急(stresser)的保护,如hypoxia)和缺血介导的肿瘤生长停滞(stagnation)和凋亡。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和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上调。有研究报道在转移瘤周围区的血管生成活性增加。可能是由于血管生长和破坏加快,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的过表达也与转移性肿瘤相关出血有关。

肿瘤细胞整合素αvβ3的活化状态和肿瘤微环境是重要的决定脑转移瘤生因素。整合素αvβ3被激(Activated integrin αvβ3))能够促进VEGF表达和与乏无关的(independently of hypoxia血管建立(vessel recruitment),而VEGF上调未的整合素αvβ3  只发生在缺氧条件下。激活αvβ3增强血管生成,防止氧诱导细胞凋亡,阻止肿瘤细胞的死亡。激活整合素αvβ3促进在循环中捕获肿瘤细胞,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型 (MMP-9)合作,促进肿瘤细胞迁移到促迁移的基质promigratory  substrates)。乳腺癌细胞表达激活整合素αvβ3分泌成熟的MMP-9,其表示出促迁移的效应,增强癌细胞动性和迁移MMPs在转移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包括转移细胞与原发肿瘤的分离、癌细胞的血管进入内渗、外渗、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迁移以及血管生成的上调。因此,针对激活整合素αvβ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可能有希望能预防脑转移。随着研究的深入,血清中MMPs和VEGF水平也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

氧诱导因子(HIF)是一种转录因子,在氧会反应上调。通过HIF的调节作用,肿瘤细胞能够通过上调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pro-angiogenic factors来适应氧环境。VEGF活性增加导致血管完整性的丧失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促进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扩散。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对转移和癌细胞增殖也很重要。Liao等发现HIF-1α是肿瘤生长、进,和转移潜力的重要调节者,然而它的存在肿瘤启动或转移并不是必不可少。缺乏HIF-1α表达导致推迟肿瘤的生长和,减少癌症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分布vascularity。最近的证据也强调了HIF-2α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除了HIF外,研究还证实肝配蛋白A1(ephrin-A1)的促血管生成特性。作为ephrin-A1介导VEGF上调的结果,肿瘤细胞中ephrin-A1过表达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扩散。血管内皮细胞HIF-2α表达也可能通过激活ephrin-A1促进新血管形成。血管生成素2 (Ang-2)的上调也依赖于HIF。血管生成素是淋巴管生成、血管通透性、细胞粘附和炎症细胞募集recruitment的重要调节。由于有证据表明活化存在于血瘤屏障的Ang2,Ang2介导的血管不稳定可能也促成转移。

代谢适应Metabolic adaptations对于转移性肿瘤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环境中的生长和生存非常重要。上调参与糖酵解glycolysis、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和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的酶,以满足高能量需求,使它们在低葡萄糖微环境中生存和增殖。与葡萄糖无关的途径Glucoseindependent pathways,如氨基酸氧化amino acid oxidation和糖异生gluconeogenesis也被上调,这意味着癌细胞不依赖于葡萄糖作为唯一的底物。氨基酸,尤其是谷氨酰胺glutamine和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在大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中含量丰富,也经了氧化过程the process of oxidation。此外,脑转移细胞能够进行氨基酸依赖的糖异生amino acid-dependent  gluconeogenesis并储存糖原store glycogen细胞缺乏重要葡萄糖异生作用的酶果糖磷酸酶-2 (FBP2)证明细胞凋亡和细胞死亡增加,这表明糖异生在癌细胞存活中的重要性。参与磷酸戊糖途径the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和谷胱甘肽系统glutathione system的酶活性增加,对抗线粒体呼吸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提供抗氧化保护。特别是乳腺癌脑转移类分lipolysis的上调也被发现促进转移。抑制脂如单酰甘油脂肪酶monoacyclglyerol lipase或烷基甘油磷酸酯合成酶alkylglyceronephosphate synthase等参与脂类分解的酶可以减少癌细胞的侵袭和生长。转移细胞对大脑环境的另一种适应是获得神经元样neuron-like,特性的能力,使得在能量代谢中利用如乙酸盐内源性底物成为可能。针对线粒体呼吸通路相关酶、糖异生、脂类分解和其他具体上调代谢通路等脑转移癌细胞特异性上调代谢通路的治疗方法的未来发展,可能阻止脑转移的形成,抑制转移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增强的线粒体氧化能力保护转移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和凋亡。研究发现,在转移性黑素瘤和乳腺癌脑转移中,氧化磷酸化(OP)增加。Fischer等描述与患者相匹配的颅外转移相比,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中氧化磷酸化(OP)通路丰富,这会促进对使用MAPK、BRAF和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D-1)抑制剂等靶向治疗产生耐药性。是否增强氧化磷酸化(OP)促进转移的形成,微转移自然生长outgrowth),或这两个过程均涉及,仍然没有定论。在抗MAPK靶向治疗的黑素细胞脑转移模型中,应用OP抑制剂IACS-010759抑制OP目前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结果显示,黑素瘤脑转移模型能抑制转移,降低发生转移的风险,提高生存率。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线粒体复合物I (MC-I)在黑素瘤脑转移中发挥大的作用。β-谷甾醇(sitosterol作为胆固醇类似物,还发现抑制MC-I减少肿瘤的生长,并阻止转移的形成。当使用β-谷甾醇(sitosterol)共同管理时或者在缺乏MC-I活性时,癌细胞不再BRAF抑制剂有耐药性。针对OP通路的药物可能有助于减少脑转移的数,克服治疗耐药抵抗性,提高体生存率。

4.神经炎症在转移中的作用

近年来,神经炎症(neuroinflammation)在脑转移瘤中的促进作用和免疫调节药物的潜在治疗疗效受到广泛关注。在肿瘤微环境中,炎症细胞、癌细胞和基质成分之间的通信(communication)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蛋白酶和生长因子来影响肿瘤的进展和转移。发现炎性细胞同时具有促和抗肿瘤的特性。发现包括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T细胞亚型两方面,以及瘤周水肿的程度和更好的生存预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脑转移中的潜在治疗作用。创造免疫抑制的微环境和逃避血流中的免疫监视对肿瘤细胞的存活和扩散至关重要。在转移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数量减少和促肿瘤M2巨噬细胞多表达意味着存在免疫逃逸和支持肿瘤生长的免疫抑制环境。

具有免疫抑制特性的免疫细胞,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骨髓衍生抑制细胞(MDSC)和调节性T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并参与建立免疫识别和破坏的机制。中性粒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刺激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方面具有双重作用。肿瘤中性粒细胞不仅帮助形成转移前的生态位,而且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和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traps),促进肿瘤生长、增殖、转移扩散和侵袭的过程,使循环的肿瘤细胞能够迁移和侵袭。小胶质细胞除了具有吞噬和细胞毒的抗肿瘤特性外,还可能极化成抑瘤表型,通过下调细胞毒因子的表达来促进肿瘤生长。

在血流中,血小板与循环中的肿瘤细胞结合可防止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裂解,促进肿瘤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癌细胞外渗。组织蛋白酶S作为一种蛋白酶,其表达增加被认为通过巨噬细胞负责调节特定部位的转移瘤到达脑部,且肿瘤细胞会破坏连接粘附分子和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肿瘤细胞能够通过分泌抗纤溶酶原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anti-PA serpins),抑制通常由脑基质产生的纤溶酶形成,在脑微环境中生存下来,从而抑制转移性侵袭的机制。没有纤溶酶的形成,肿瘤细胞能够进行LICAM(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血管共选择,逃脱Fas介导的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