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的能这样玩吗?漫谈形形色色的手枪法门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3-20

枪战作品中最风骚的武器是什么?往往不是那些AK-47、六管加特林之流,而是小小的手枪。外形别致、小巧精干,非常适合近距离搏杀的手枪简直是导演的宠儿,它们几乎活跃在所有的警匪片、黑帮片、谍战片等动作片中,剧中人物拿着手枪飞檐走壁无一合之敌,这让手枪拥有了很多的拥趸,同时也引起了一些疑惑——手枪真能那样打吗?

总结一下剧中经常出现的手枪用法,主要有“枪斗术”、“甩枪”、“娘娘枪”、”“单手枪”、“双手枪”等几种用法。

撕裂的末日中的枪斗术

“枪斗术”的名称源于一部超酷的科幻电影《撕裂的末日》,这种战法通常使用手枪完成,但突击步枪实际也能实现,它被阐述为通过几何与战术姿态优化,用绝对科学的方法进行的高效率枪战。一般使用“枪斗术”的都是莫得感情的公务员,他们能用绝对理性的方式施展枪斗术,并充分利用枪械的的各种性能,比如……把手枪反过来当锤子用。

枪斗术其实是一种极为出色的电影艺术设计

现实中肯定是不存在电影里的枪斗术的,人又不是雷达,如何在在不进行视觉感知的情况下按“公式”进行战斗?现实中轻武器对决主要看的是反应速度、火力、经验,而且根据美国战后在阿伯丁进行的“齐射”试验,火力密度足够大的时候,经验甚至都可以被取代。

近距离CQC训练,枪口已经抵到靶标

现实中的“枪斗术”被称作“CQC”(近身格斗术 Close Quarters Combat),与传统的CQB(室内近距战斗 Close Quarter Battle)有所区别,CQC在融合了CQB技术的同时,还包含了搏斗、冷兵器、枪支等各种近距离搏杀技术,主要为特种部队、反恐特勤等人员在极近距离场合与众多敌人搏斗所开发,说起来与电影里“枪斗术”的目的倒是一致的。

临机的正确反应是CQC的要点,但也具有套路性

笼统的来说,CQC就是极近距离的现代枪械、兵器战术搏杀,它训练人们科学的专业的应对这些情况,而非拿着枪瞎扫。

生化中的某些动作一定程度参考了极近距离搏杀的套路

像《生化危机》动画电影中李三光对丧尸时使出的那些招数就比较符合CQC的手枪动作要点,在许多极近状态下,人们已经无法按标准姿态持枪,往往需要一些科学的“手法”,当然,“生化”这也是被电影美化的东西。(早年国内公安、地下工作者在室内喜欢将手枪放在腰间持握,这其实也是种极近距离的老到经验)

CAR战术

这部分要是再细分下,可以分成“C.A.R战术”(Center Axis Relock 中心轴回转锁定射击法),这是现代手枪的一种攻击方式,它能在极近距离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以保持瞄准指向和视野为前提,不断更换射击方位。

类似CAR这类套路相当多,还有诸如“两枪连发打身体,第三枪打头”的“莫桑比克射击法”(Mozambique Drill)等等,但说实话,这些都是特殊环境的战术需求,有的还是保安公司教材中散播出来的花活儿,好比我们的“步枪单手换弹匣”一样,坊间传得多厉害多厉害,其实真正激烈的战场很难遇到使用它们的条件。

刺客联盟里的甩枪

再说“甩枪”,“甩枪”当然是扯淡的,这种东西最先源于电影《刺客联盟》(当然,之前有些B级片早就发明了),不过是电影艺术的一种演绎,它很明显采用了反物理的论述,通过比较酷炫的镜头脚本和特效来完成“子弹出膛时可以甩出弧形弹道”的伪科学原理。

转轮手枪击发的瞬间

别说什么大力出奇迹,出膛的子弹又不是连着的鞭子,是不可能被甩出弧线的,而且子弹出膛速度高于或接近音速,普通的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初速在390米/秒左右,音速是340米/秒,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它就已经飞出老远了。

毛瑟枪用的这般笔挺,一般不做开第二枪的打算

“娘娘枪”指的是影视剧中一些柔弱女子使枪的动作,她们往往用极不规范的姿态持枪,连枪把都握不紧,攻击敌人时有些人还侧过脸去闭上双眼,然后打出一连串的描边+随缘枪法,其中不乏单手捏着毛瑟枪叭叭叭打个不停的场景。

标准的手枪握持手法

所谓持枪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别看手枪体积小,打过的都知道这东西劲儿并不小,所以第一要求就是“紧握”。

换句话说,手枪不仅仅是抓在手里就行,不标准的持枪动作拿不住枪不说,遇到一切威力较大的手枪,枪身飞回来把鼻子撞塌都不稀奇,扭了手的、被枪夹了手的更是比比皆是,一枪下去别说再扣枪了,没当场把枪扔地上都不错。

五花八门既有韦佛式又有三角式的靶场

至于“单手持枪”、“双手持枪”其实是个在我国争论了很多年的话题,尤其是部队近年的训练越来越强调“实战出发”,双手持枪动作大有取代单手持枪之势后,两种持枪动作孰优孰劣的问题更是争得热火朝天。不过依在下的浅见,这种问题其实并不需要争论,因为两种持枪方式的战术目的不同。

用更专业一点的说法,单手射击在国际上被称为“竞技射击”,多见于奥运会等比赛项目,它利于枪械瞄准与微调,往往可以打出更精确的单发成绩,但在连发上就不如双手的“韦佛式射击法”(威氏射击法)了。(双手持枪还有“三角式”,与单臂直伸身体略侧的韦佛不同,采用正身对敌,双臂全直,适合大威力手枪)

但单手是不是“竞技”得从实际情况分析,选择单手还是双手主要取决于使用习惯和战术需要,一般手枪双手射击的杀伤目的性较强,主要用于手枪战斗,而单手则更倾向于多种条件下的灵活运用。所以战场上的军官们确实打的都是单手枪,而那些需要CQB或手枪接敌的战士对战术专业性要求更高,当然会使用更稳定的双手握枪。

两种“靶场打法”的同台竞技

至于靶场射击么,从来都是成绩第一比赛第二,靶场一个个稳如老狗沙子进眼都不揉,上了战场全是假的,恨不得枪都顶在头上横着抠。别看“韦佛式射击法”平时喊专业,它照样有个名字叫“靶场射击法”,美国的韦佛警长创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射击比赛里使用。

很早之前我就为这个单双手持枪问题与多位参加过战争、有手枪佩戴经历的老战士探讨过,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当场明确表示了不支持双手持枪。

单手打靶的俄军,据说这种侧身打法来自于一战,可以减小受弹面积

几位老战士都认为手枪不能打得太死板,战场上也轮不到你用手枪攻人家阵地,远远的根本打不着。有一位还有颇为惊险的手枪对敌经验,他在广西遇到土匪伏击,情急之中边往回跑边掏出手枪往后射击,硬是逃出生天,身边两个战士的步枪此刻远不如他一把手枪好使;如果此刻还老老实实的双手射击那就死定了。

二战苏军的一张名照片,单手持枪指挥战斗的军官

总而言之,对老一辈的军官来说,手枪是个灵活的工具,是指战员的指挥器材,是紧张时刻的防身工具,与特战队员毙敌的需求差异很大,主要用于发信、防身、执行纪律、并不只是拿来杀敌的。

挎盒子炮的东北胡子匪首

而且老一辈军人对“胡子”和土匪们的手枪运用极为推崇,有位参加过湘西剿匪的老战士说土匪打手枪相当邪乎,你在后面追,他在前面跑,他跑着跑着突然抱个树干转手就是一枪,追兵往往应声而倒。

这种案例很多,还有解放军内部的神枪手,他们统统都是单手打枪,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很少有双手开手枪的习惯。

美军战场手枪使用更强调反应速度,因为敌袭时没功夫让人打靶

实际上今天的美军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伊拉克战场上美军将手枪列为紧急压制工具,一般在遭到不明火力突袭时,快速掏出手枪做概略性射击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做法,手枪单臂的指向性优于持步枪乱射,且能让士兵边逃命边还击。

持手枪的德军

所以,手枪如何射击并不是个需要严词争论的东西,一切取决于需求,比如特警、特种部队、室内场景需要用到手枪作战时,双手握持是一项很科学的做法。而手枪的压制性射击也要求双手稳定握持,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的对目标倾泄出弹药。

现实中的腰带上弹加双枪打靶

有时候单手射击属于应急使用,比如单臂受伤,有经验的军人懂得使用腰带、鞋跟“划枪上膛”,更厉害的是一些老同志,他们可以单手“揉枪上膛”,不过此项技术被可单手上膛的手枪替代了。

弱手射击训练

在现代枪械训练中,单手射击与弱手射击也是个可以学习的项目,为的就是应对各种单手的环境。

《地道战》中出现的“单打一”

更厉害的是双枪手,这项技术如今已经看不到了,早年部队倒是在汇报表演时出现过,这种技术抗战时期曾出现过,不少武工队、联络员拿的是土造“单打一”,一枪只有一弹,因此某些人会携带双枪,争取做到一枪一个,久而久之,哪怕缴获了好武器,也习惯了双枪战法。

总的来说,手枪技术千千万万,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花活都需要遵从一个目的——实用性,使用环境几乎决定了使用者们的用法、用途和经验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