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报》2020年第08期(总258期)

 百了无恨 2020-03-20
1版  封面

·后世对董其昌的评价

·董其昌笔法的传承

·董其昌书论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特色     文丨马永明

“萧散疏秀、平淡天真”是董其昌书法的基本特点,也是董其昌一贯的艺术追求。这种书风具体体现在董其昌书法的意境、布白、结体、用笔以及用墨上。这种书风的形成主要和董其昌的性情、学养有关,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他的禅宗信仰。

2版  专题

·董其昌“畅神”画旨简论   文丨任道斌

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与实践,皆贯穿着他的画学旨趣,即畅神以养生,舒心以益寿,与其处世为人行径甚相一致。可以说,中国画古老的畅神传统,在经历了政教化 、记事化 、装饰化、商品化等多种冲击下,又被董氏重新拾回。在他的推动下,文人画的内涵进一步向自抒心性的浪漫主义发展。综观其绘事活动,董其昌的畅神画旨大致有以下六个特点与成效:

一、仿古的遗貌取神与沾光前贤

二、真景的以虚代实与浪漫夸张

三、境由心生,天马行空

四、书斋山水,笔墨逸趣

五、评点古今妙思过人,理艺兼修翰墨流芳

六、避祸长寿官运亨通,谥号文敏辉映前贤

3版  专题

·董其昌书法的通感与前见    文丨何学森

关于作品解读的主观期待,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称之为“前见”“前理解”,本文借用这个概念。孙过庭《书谱》中说:“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苏东坡则两次探讨书法鉴赏中的“疑邻窃斧”现象,反复辨析,所触及的实际上就是“前见”“前理解”问题。古代书论中隐藏的这些命题,我们有必要加以发扬、运用。探讨董其昌对其书法“所指”的期待、他对于“能 指”的锻造,以及二者构成的通感契合,在我们的“前见”与董其昌的“本心”之间斟酌评判,是本文的目标。“论人”难于“论书”,“论心”难于“论迹”,但不以其难而放弃努力。

4版  专题

·刀笔相参  大小一贯——对董其昌楷书及取法路径的思考    文丨邓宝剑

枣木趣味成就了文徵明和王宠的小楷,但是也为大字和小字的贯通平添了一重障碍。若要会通大楷和小楷的笔法,先须“得势”,而这有赖于体察晋唐墨迹的机缘和功夫 。董其昌有缘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并自诩“吾书无所不临仿”(《画禅室随笔》卷一),所见广而所悟深,故能深入晋唐笔法,大字、小字一以贯之。在刻帖盛行的明代书坛,董其昌能够兼擅楷书大字与小字,深层的原因在于他扮演了晋唐笔法传灯者的角色。

5、8版  经典

·首都博物馆藏董其昌《燕然山铭卷》

董其昌楷书《燕然山铭卷》,绢本,纵38.3厘米,横805厘米,以大楷书写东汉班固《燕然山铭》,字径约10厘米,作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作为创造性的临帖作品,董其昌楷书《燕然山铭卷》既体现了与原帖的“能离能合”,又成功地展示了董其昌“小字放大”即将小楷原作行书化的尝试。作为“吾家法”作品,它具备董其昌书法独有的“生秀”“平淡”的美学特征。(李文琪)

6版  专题

·董其昌传世学颜行书    文丨朱天曙

“以拙破巧”四字正是董其昌学颜真卿书法的直接原因。董其昌一生学“二王”,学米芾等,由于其南方人天性的巧致和灵动,作品容易写弱,缺少古拙阳刚的大气之美。董其昌用颜字来“破”此弱点,正是其补救天性不足所采用的学习策略。《蔡明远帖》和《刘太冲序》也是董其昌一生反复取法的颜行法帖。

·董其昌的米芾情结    文丨张冰

在董其昌对自己的规划与定位中,他是一位艺术史上开宗立派且具有综合成就的人。其书画理论体系正是体现综合造诣的重要表征。董其昌传世的书论内容很庞杂,涵盖了书写、品评、鉴藏、艺术史观等多个视角。其中从出场频率和涉及领域来看,米芾是首屈一指的。种种迹象表明,董其昌对自己深得米字精髓是很自信的,“此书陶诗,运笔得米元章之髓,非敢自誉,书道本如是,历代皆迷耳”。他在讨论书写技巧的时候往往以米芾为典范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从临学到言论,这是董其昌理解米字并消化、传播的一个过程。

7版  专题

·《燕然山铭卷》与董其昌论“韵”“法”“意”     文丨祝帅

总的说来,董其昌关于“韵”“法”“意”的提法未尝没有“借古开今”的用意在。鉴于当时小字不可能超越晋唐,而大字又难以承载“韵”之精微处,则以宋代集大成者米芾的刻帖为底本,参以己意书写一卷中字的《燕然山铭卷》,恰好可以体现董氏融这三者于一炉的雄心。融这三者于一炉的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