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洵为何给两个儿子取名为“轼”和“辙”?

 老刘tdrhg 2020-03-20

在中国历史上,苏氏三父子是宋国文坛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三父子同为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苏洵,苏老泉为两个儿子取名,一个名为苏轼,一个名为苏辙是大有深意的。

“轼”是古代车厢前面做扶手用的横木,形状就像半个框,一共有三个面,其实相当于车的围栏。

古代的马车,轮子由实木做成,减震功能肯定没有今天的橡胶轮胎好,加上古代路面多是沙石路,凹凸不平,不像今天的水泥路面、柏油路面很光滑,所以那样的马车坐上去很颠簸。

苏洵为何给两个儿子取名为“轼”和“辙”?

“轼”可以在人们乘坐马车时抓扶依靠,有了“轼”人们就不容易从马车上摔下来。

古人在行车的过程中,如果要在路途中与人打招呼,就会扶着车轼俯下身子低头示意,表示对来人的尊重。这个动作被称为“轼”或“式”。

关于这个,中国古代书籍中曾有过很多记载,如《史记·魏世家》中曾有记载:“(魏文侯)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魏文侯的客人段干木拜访他的寓所时,没有不低头行礼的。)在《礼记·檀弓下》中也有过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前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孔子乘车经过泰山旁边时,有一位妇女在墓前悲哀地啼哭,孔夫子俯身倾听她诉说。)

这两处的“轼”“式”都是“俯身”的意思。

苏洵为何给两个儿子取名为“轼”和“辙”?

说了“轼”再来说一说“辙”,辙是车轮碾压后留下的痕迹,即车轮印。中国有个成语叫“凭轼结辙”,这个成语来源于《子华子·晏子问党》:“游士无所植其足,则凭轼结辙而违之。”(在外游历的士没有地方立足,只能在颠沛流离的车马上违背自己的意愿。)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车马繁多、络绎不绝。

苏洵用“轼”和“辙”来作为两个儿子的名字,一来这两个字都和“车”有关,表明了兄弟二人联系紧密,是同胞兄弟,行驶中的车马离不开“轼”和“辙”。

但是,对于车本身而言,这两个事物似乎无足轻重,但是离开了这两样,车又不将成为车。这也许是老父亲给他兄弟儿子许下美好的心愿,希望他们做一个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却又要求他们为人要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本分。

从苏轼兄弟俩后来的表现看,他们的确没有给老父亲丢脸,反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了苏门的骄傲。

苏洵为何给两个儿子取名为“轼”和“辙”?

兄弟俩的感情也非常的好,但是中国的士阶层在入仕为官后,一般会被分散到各地,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苏辙也多次遭到贬官,两兄弟一生中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他们因感情深厚又互相惦记着对方,在中秋之夜,苏轼贬官密州时写下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成为宋词中的千古绝唱。在词中,苏轼抒发了对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但是诗歌的结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一种难得的豁达和乐观,也表现出一种推己及人的美好祝愿,成为中国人在中秋之夜最美的祝福之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