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高仿“影刻本”

 黄山何文秀 2020-03-20

  

清光绪影宋刻本《四书集注》

    时下在收藏界说起“高仿”一词,人们都很自然地与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古代名瓷联系起来,似乎“高仿”是仿古瓷器的代名词。其实,“高仿”一说并不仅限于瓷器一个门类,古籍里面也有一种叫影刻本的“高仿”,其仿真程度不亚于瓷器的高仿。

    古籍中的影刻本最早脱胎于一种叫“影抄”的工艺。明朝中后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争、天灾,代表了雕版印刷巅峰阶段的宋元版本书籍已经罕见,而文人墨客、士大夫们又对宋元版本趋之若鹜,情有独钟,当时就有一种叫影抄的工艺应运而生。

    影抄,就是用薄而透明的纸,逐页蒙在难得的宋元刻本书页上,将原底本的边栏界行、版口鱼尾、字体字数等,毫不改变地照样描摹或双勾下来。这样的抄本,形神酷似,几可乱真,深受人们的欢迎。但影抄本也有不足,就是它仅以“录副”的孤本形式存在,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于是人们又将影抄描摹的书页逐一上板镌雕,这样雕印出来的书,因为版样是影摹下来的,因此对原底本而言,就叫做影刻本。影抄、影刻之风在明清一度极盛,虽然成本昂贵,但蔚然成为一种风气。影刻本基本都是影宋、影元,这是因为明清藏书界只看好宋元版本,并不像现代人把明版书都列为“善本”。当时,除对嘉靖以前的明初刻本有所眷顾外,对后来的万历、崇祯版本大多不屑一顾。因此,在影刻本中,除极个别有价值的外,影明的很少。

    由于影抄、影刻的特点是版式、字体与原版几乎一模一样,同现今“高仿”古瓷骗了许多收藏者一样,影刻本历史上也曾迷惑过许多人,错将影刻本误认为宋元版本的现象从古至今不绝于市。就连乾隆皇帝这样的大藏家在影刻本面前有时也会走眼。据资料载,收藏宏富的“天禄琳琅”藏书中,经乾隆题为宋刻本的古籍,就有一些是明翻宋的影刻本。1995年某拍卖公司上拍4册乾隆题为宋刻的“天禄琳琅”藏《欧阳文忠公集》,后人就鉴定出纸张是明代的白棉纸。以乾隆皇帝收藏之富,过眼之多,尚且被骗,何况他人乎?

    现今市面上的影刻本也不是没有收藏价值,它本身就是古籍翻刻本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品类,在原宋版本已佚的情况下,明影宋也就成了最久远的古本了。特别是历史上著名毛晋的“汲古阁影宋本”,论起经济价值,有可能与宋版书不相上下,但归根到底,影刻本只是对原宋版书形式上的复制品,其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它的母版宋版书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是无法也不能相提并论的。  (黄山何文秀)

《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2005年5月19日11版---宋元版本也有“高仿”

 《石狮日报--收藏快报》2006年2月8日5版---古籍高仿“影刻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