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疗课】第一讲:学着喝水(一)

 tylzgl 2020-03-20

——人需要的是津液,而不是水

喝进去的水并不等于我们的体液

水是津液的原材料之一

人体内很多生命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但是需要的水,并不是我们喝进去的水,它们有另外一种名称,叫做“津液”。所以喝进去的水,必须转化为津液。如果不能转化为津液,等于白喝。不仅白喝,还可能会有危害。

那么,什么是津液?水又是怎么化成津液的呢?

津液就是我们的体液。其中,稀薄、清亮的体液叫津,粘稠的叫液。比如说,血浆可以叫“津”,但是如果血浆里有很多血细胞,溶解了很多饮食精华,它就变成了“液”。液再浓稠一些就变成了半固体的髓,比如脊髓和脑髓。敲黑板第一次,水不是津液,水加“精”才构成了津液,津液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水,水只是津液的原材料之一。

注意,是原材料,也就是说水要经过加工,才能转化为体液。大家一定要改变粗浅的低级观念,不要再认为喝进去的水就等同于我们的体液。

水化为津液的第一步在胃里完成

如果你认为喝的水跟津液没有区别,那么想一想你身上流动的液体是有温度的吧,如果水等于津液,喝凉水的话津液就是凉的,很显然并不是。那么谁来把凉水弄热呢?

主要是胃,水本身是阴性的,就算煮开了,它还是阴性的东西。经过胃的温化,才能转换成阳的东西,形成精和气,跟你的体液慢慢融合。《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里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胃消化水,第一需要它热,寒凉性的饮食如西瓜、冰水会大量消耗胃的热量,降低胃的消化能力。第二需要它动,人的胃是有弹性的,喝点儿水能胀大,年轻的时候弹性好,可能喝很多水都没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胃的弹性就会越小,所以有可能一下子喝下去很多水,胃就不蠕动了,就像橡皮筋,拉扯过度就会失去弹性,弹不回去了。老话说,“饮不过三口”,喝水过多、喝水过猛,不给胃以工作准备和工作时间,会严重伤害你的胃。

如果你本身胃寒的话,水的温化压力就转移给小肠了,而小肠是身体所有消化酶集中分解食物的地方,酶对温度特别敏感,小肠温度低了,酶就没法工作了,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甚至是食物过敏。敲黑板第二次,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在于肠胃寒凉,并不是有些食物你没有对应的消化酶,而是你的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了。所以,食物过敏并不需要像西医说的那样避开过敏源或者终生服药,只要想办法保持或改善小肠的温度就可以了。怎么提高小肠的温度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顺时针按揉小肠经上的火性穴位:阳谷穴。

肠系膜过滤掉未能完全消化的水

净水器因为可以过滤掉一些不好消化的杂质,可以算作是初步帮助我们消化水。到了人体内部,水要进一步过滤,把未能完全消化的部分过滤掉,这个工作是由很多“膜”来完成的。大家吃猪肉的时候,经常会在生肉上看到一些白色薄膜,那就是膜。我们人体内最大的膜结构组织是小肠区域的肠系膜。

膜相当于我们身体的“边防”,让谁进不让谁进是有选择的。比如小肠黏膜,正常的话,是让易于被人体使用的营养成分进,不让没有消化好的进。小肠黏膜过滤过来的东西,无论好坏,脾是都要吸收掉的。所以如果过滤过来的东西,消化很充分,那我们的脾吸收的都是好东西;如果过滤不好,过来的是些半消化、没有分解好的东西,就会通过脾的吸收进入我们的体液循环。敲黑板第三次,半消化物质被脾吸收以后就成为我们体内的痰湿或者过敏原

痰湿是个坏东西,会造成我们体型肥胖、肚子肥大、口腔黏糊、舌苔白腻等很多问题。很多人热衷于减肥,但是不懂道理就不会减肥,越减越肥。比如这种痰湿型的肥胖,就应该从改善消化功能上入手,截断痰湿来源,在不增加痰湿的前提下,原有的痰湿慢慢代谢掉才能成功减肥。

在脏腑中,负责管理“膜”的器官是胆。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温病学派,所谓“胆主膜原”。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就是对于瘟疫的治疗,比如这次疫情中,声名鹊起的“达原饮”就出自于温病学,鹅口疮、手足口这类黏膜性的传染病,就要用它来治疗。达原饮里的“原”,就是所谓膜原。所以,我们身体里面“膜”的功能,是跟胆的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胆功能低,膜的功能也随之而低——大家可以去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比较胆小、优柔寡断的人,比胆大、善于决断的人,发胖的几率要高。所以有时候发胖,跟个人性格、情志也是有关的。

     体液是活的

体液循环维持着气色和体温这些外围体征

从一杯水,到变成体液在你的体内运行,维持着你手脚的温度和活性,中间有个复杂的过程。敲黑板第四次,首先我们需要用胃收纳进来,把它消化掉,再然后肠系膜进行过滤,然后是脾的吸收,这时水才变成了体液的一部分。然后体液在体内循环,维持着我们身体的机能。如果体液循环出现问题,我们的体质就会随之下降。

体液循环出现问题的标志是什么?就是人的气色发生了变化。中医讲究的望闻问切,第一个就是望,察言观色,一看脸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人年轻的时候,皮肤都比较好,我们说吹弹可破,满满的胶原蛋白——那不是肿,把脸抽肿了是没有那样的效果的。是谁把它鼓的那么充盈,还发着亮光?为什么人老了会变得满脸皱纹。这是活肉和死肉的区别。如果人体局部体液缺失或者循环不畅,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死肉了。

很多人觉得身上某些地方是凉的,比如有的人感觉后背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是凉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此处局部体液循环不畅。有的人你跟他一握手,就感觉他的手冰凉,我们第一反应是血管坏死了吧。但是血管还在呢,那为什么还会冰凉?这是因为末梢的体液循环出问题了。还有,很多人头一天晚上睡下,第二天早晨被窝也没暖和过来,也是因为他们的体液循环出现问题。

体液想循环起来就需要通道和助力

体液循环出现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种是体液量上的不足,来源少或者消耗、泄漏过多;第二种是体液的活动性变差,是体液循环的通道或者动力出现了问题。

前面已经说了水的消化吸收过程,也就是它的来源问题,再说一说它在体内的循环。

体液可以说在我们体内到处都是,所有细胞之间的间隙,到处都是。中医讲“天人合一”,那我们看宇宙里,太阳和地球这样的星球,就像宇宙的细胞一样,它们之间是有着遥远的距离的。人的身体内,也不是铁板一块,细胞与细胞之间也是有间隙的,这些间隙也很重要,中医特别起了一个名称叫做“三焦”。体液存在于三焦之内,并在三焦之内运动,三焦就成了人体的“水道”。(《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这样描述三焦水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按照甲骨文的造字本义,雾是浓密的云气,“上焦如雾”,就是胸部的体液状态如云;沤是水上起泡泡,“中焦如沤”,是腹部的体液状态如水翻滚;渎是大水漫流,中国古代就把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称之为“四渎”,那么“下焦如渎”的意思就是小腹部的体液如河水漫流。三者主要区别在于体液的不同状态,下焦为液态,上焦为气态,中焦则为转化态。做成动态图,我们的身体内部就像在烧水一样,三焦就是那口锅,体液在三焦内被烧煮气化,状态转变的过程也是它运动的过程。那么搞明白炉火是谁,就知道了体液运行的动力源头。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中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都,大城市,引申为汇聚的意思。津液在膀胱处汇聚,并被膀胱进行气化。膀胱中空,可储存津液,并以其“太阳”之力进行气化,而尿液则是津液气化后的残渣。挑出好的来,排出坏的去,这叫“分清泌浊”。所以,膀胱就是烧水的炉火,是体液在体内运动的动力源头。由此我们才能理解前面提到的“下输膀胱,水精四布”,膀胱之所以能让水精,也就是津液在体内四散分布,是因为它有气化的功能。联系一下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与膀胱的相通之处,两者都是太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两个太阳,一个化水,一个化物。

先总结一下,胃收纳消化饮水,变为津液,被脾吸收,然后脾把津液交给膀胱让它气化,气化之后津液就在三焦内,从下往上运行,运行到最上面,成了一种云气状态。这个时候它又得变化了,因为要循环啊。我们烧水的时候,水蒸气遇到锅盖,不是要重新凝结为水滴再流下来吗?那么谁是这个锅盖呢?那就是肺。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所以肺的作用就是,把膀胱气化的津液又液化,来辅助调节体液运行。“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肺的通调作用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肃降,锅盖的作用;再一个就是宣发,把三焦内的、膀胱气化的津液宣发分散到四肢皮毛,完成一个接力赛。这个宣发作用,就像烧水的时候,总会有一部分水气要跑到锅的外面。

至此,体液在体内的运动图景,我们就算描绘完成了。了解这个全貌有什么价值呢?换个说法,从基础理论,怎么转为实际应用呢?举个例子吧,如果一个人皮肤干枯,我们首先想到什么?肺的宣发功能下降了。如果不是呢?那是三焦水道不通畅了。如果还不是呢?那是膀胱气化功能下降了。如果还不是呢?那是脾的吸收功能下降了。如果还不是呢?那是胃的消化功能下降了。总之,了解了一个全流程,我们遇到相关问题,就可以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顺藤摸瓜,做出更高效、更准确的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