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任总:华为的芭蕾舞脚背后的艰苦奋斗

 刚说 2020-03-20

作者 | 何劲竹;华为工作20年前华为人

来源 | 非语任何说

【解读】系作者原创连载文章,内容为:对任正非管理与经营思想的学习解读,授权华友生活发布。

本篇内容为第九章《真正的智者懂得艰苦奋斗》第4篇。

华为在2015年初推出了一个芭蕾脚广告引起了不少热议,有褒有贬,更多的是不解。因为发展到2015年华为已经相当成功,特别是华为手机逐渐成功后,知道华为的人已经远远超出了2011年前基本局限于通信行业的范畴,社会大众并不理解艰苦奋斗对于华为的意义、不理解华为这么强大了为什么还要强调艰苦奋斗。

那么这个广告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先来看看任总在2015年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他说:

“我们除了比别人少喝咖啡,多干点儿活,其实我们不比别人有什么长处。就是因为我们起步太晚,我们成长的年限太短,积累的东西太少,我们得比别人多吃苦一点,所以我们这有一只是芭蕾脚,一只很烂的脚,我觉得就是华为的人,痛并快乐着,华为就是那么一只烂脚。”

正所谓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大多数人看到的华为都是表面的光环,却看不到光环背后那双艰苦奋斗和执着追求“烂脚”。成功只是一时的短暂成功,奋斗的艰难程度不仅没有减少,还因为负重前行而大大增加。

同年9月,任总接受福布斯中文网采访,进行了一次花园谈话,被问及艰苦奋斗时,任总说:

“长期艰苦奋斗的文化不会变化,这不是中国特色,这是人类特色。咖啡厅里坐坐,喝喝咖啡就把事情做成了,互联网上有很多小苹果、小桃子,这也是可能的。我们在主航道进攻,这是代表人类社会在突破,厚积还不一定能薄发,舒舒服服的怎么可能突破,其艰难性可想而知。这个突破就像奥运会金牌,我们现在跟奥运会竞技没有什么区别。不眠的硅谷,也彰显美国人的奋斗精神,在主航道,美国公司的很多企业领袖们也是很辛苦的。真正成为大人物,付出的辛劳代价,美国人不比我们少。”

然而在新时代,光靠口头的说教是难以持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任总对人性的洞察是非常深刻的,他深知人性有趋向于贪婪安逸惰怠的天性,而贪婪和惰怠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任总运用了价值分配机制,把人类的贪婪转化为动力,从而驱赶走惰怠的魔鬼。这个道理在西方管理学也早已洞悉,但矛盾在于哪个创始人可以克服自己的贪婪?

任总克服自身贪婪的两大法宝在前面篇章中已有多处解读,分别是华为基本法的约束和在分配体系上的耗散结构。前面说过华为基本法好比一部宪法,对于华为的作用就好比美国宪法对于美国政府的意义,它约束了华为的基本规则,包括让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而这条规则的具体应用体现就是耗散结构,任总通过内部虚拟受限股耗散了自己对企业控股的绝大多数,后来又开始逐渐改变分配结构,慢慢减少股票收益在总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客观上克服了自己的贪欲、克服了较多股票持有者的贪欲,从而形成了以奋斗者为本的分配体系。

正是这种分配体系不断刺激了人性中动力,是用人性的贪婪驱赶了人性的惰怠,即以奋斗者为本、艰苦奋斗的华为核心价值观永远是不可分割的,而非单独存在。

艰苦奋斗永远只能体现为一种精神形式,而与之平衡的以奋斗者为本则可以转换成具体可操作的措施,也就是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用价值分配撬动价值创造。企业的活力除了来自目标的牵引、来自机会的牵引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的驱动。企业的经营机制,说到底就是一种利益的驱动机制。价值分配系统必须合理,使那些真正为企业作出贡献的人才得到合理的回报,企业才能具有持续的活力。

因此近年来,华为在分配体系上的改革越来越多,比如获取分享制推出后,明显加大了项目奖的及时激励、拉大了考核绩效结果带来的奖金差距、打破职级限制破格提拔、推出TUP制度稀释股票收益等措施,这都是所谓的不让雷锋吃亏的体现。那些持续艰苦奋斗的员工可能短时间内因为能力、因为机会等原因一时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但华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这里,只要你真的能长期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总有一天你的价值是可以被得到认可的,真正体现了不让雷锋吃亏的精神,这一点是我在华为工作20年的最深体会之一。

从新员工开始,任总就经常强调这一理念,2007年任总有一次关于新员工培训的谈话,他说:

“我们华为公司是以奋斗者为本的公司,我们确定的是以奋斗者为主体的文化。华为公司所有的制度、所有的政策是以奋斗来定位的,不能奋斗者就不是华为人,是要被淘汰的。我们建立各项制度的基本假设是,员工是努力奋斗的,而公司决不让雷锋吃亏。” 

而对于管理干部,则更是要求对这个理念继承与发展,2010年的《干部要担负起公司价值观的传承》集中体现了这个要求,他强调华为的长期艰苦奋斗是指思想上的,并非物质上的,华为要坚持员工通过优质的劳动和贡献富起来,要警惕的是富起来以后的惰怠。他说:

“实行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的机制,促进干部使命感、责任感的形成。我们要重视那些有成功实践经验,并无私奋斗的员工,优先选拔他们,这就是我们不能让雷锋吃亏的假设。”

随着业务的发展,对奋斗者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演进,只要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不管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是奋斗者,只是因为分配机制的不完全合理而导致了一些让雷锋吃亏的时候,然而华为内部的纠错机制还是比较强大的,当发现某个政策没有带来预期效果或者走偏了的时候,一般都会通过“民间”的力量得到了有效反馈,然后得到了修正调整。

比如2014年公司心声社区上发起了一个争论比较大的帖子,主要是讨论对有些员工是否存在OverPay的问题。讲实话,本人作为老员工,也是在这个帖子里成为所谓的被“伤害”的对象,但其实只要真正理解华为在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时,就会明白如果作为老员工依然保持了较好的思想上艰苦奋斗精神,那就和新员工一样不存在OverPay的问题,因为老员工的收益中股票虽然占比相对较多,但那是公司对历史资本贡献的认可,而对当前人力资本的价值贡献则是一把尺子来衡量的,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只要是奋斗者,都是按照获取分享制来进行价值分配的。

部分员工的确存在OverPay的问题,但不是新老员工的问题,而是是不是真的能在思想上艰苦奋斗的问题。如果说一定有一些新老员工没有完全按照贡献进行分配,而是按照资历进行了分配,也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同样在华为强大的纠错能力下在逐步得到改善,比如2014年任总在人力资源工作汇报会上说:

“未来为华为创造价值,要承认资本的力量,但更主要是靠劳动者的力量,特别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作战能力提升很迅速。有了合理的资本/劳动分配比例、劳动者创造新价值这几点,那么分钱的方法就出来了,敢于涨工资。这样人力资源改革的胆子就大一些,底气就足一些。”

很明显,这就是打破了资历的限制,而主要看当期贡献来进行价值分配,2017年底荣耀手机团队分配奖金的预案就充分说明了这个措施正在落地,任总说要让13级的员工拿到更高级别员工的奖金,主要依据还是看13级员工对荣耀手机的实际贡献。

这种不断纠错的机制说白了,其实就是在管理上不断进行自我批判后的改进,这充分运用了所谓“熵增熵减”热物理学原理在管理上激活队伍,防止出现组织惰怠的黑洞,是整个组织机制上的艰苦奋斗。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过程是“反人性的”,反的是人天然的趋向于贪婪和惰怠的人性。

这不是面向客户的产品,而是内部的管理,华为不得不在内部做出这种反人性的管理,才能向客户提供人性化的产品,克服这种内部的艰难、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在思想上艰苦奋斗才能在管理上实现自我批判,从而才能使组织始终保持应有的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