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名人笔下的长沙官署园林又一村

 深挚若恒 2020-03-20

清代长沙又一村,西邻清湖南巡抚大院,东接清湖南贡院,南起清代贡院街(今中山路一段),北抵当时的四堆口、五堆口、六堆口(此三堆口自东往西相连,今仅存六堆子地名),占地十亩。

民国时期又一村逐渐湮灭不存,如今仅为一小巷之名[1]。往事虽然如烟,但当时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留下的诗文作品,却成为我们探寻清代长沙又一村营建历史、上流社会生活与城市园林文化的宝贵底片


一、蒋溥、范时绶、乔光烈悉心经画,又一村犹似桃花源


长沙又一村的草创者蒋溥,字质甫,号恒轩,谥文恪。清江苏常熟人。进士出身,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是蒋派花鸟画艺术的重要代表。清乾隆八年(1743),蒋溥出任湖南巡抚,于射圃之东構筑别墅,颜之曰“又一村”。射圃即古代官府大院内所设练习射箭之场,其狭长区域谓之箭道。

八年之后,亦即清乾隆十六年(1751),清汉军镶黄旗人范时绶(字缓斋)来抚湖南,下车之始,见抚署东有隙地一片,弥望平旷,知是蒋溥所修又一村圃之基,但“瓦砾峣埆,荒秽不治”,乃加修整

“于南步廊为台于后,则就故阜基而增培焉,搏砂砾而捄之、筑之。见者曰若亭也,若台也,若阜也,不知其以圃也。募园丁四五人,平其壵,沃其壤,见土之宜而布之窳隆,干湿罔或乖。其圃四隅之竹,则自别苑榛莽中移而植之者也。其旁有溷汪,则园丁箕敛署内外圂余为壅本者也。其右侧有草寮,则以居园丁者也。计圃之费,权圃之入,息不翅三倍,后之君子踵而增焉。”

如此这般悉心经画之后,圃“有亭、有阜、有台、有竹树”,堪称胜境。圃中之亭名曰“丰乐亭”,取年岁丰熟、人民安乐之意,此亦范抚“所拳拳而圃所由辟也[2]

阜枕亭之北,登临其上,远眺则只见湘江如练横于眼前,岳麓如屏近在眉睫,星沙全郡,迤逦而蜿蜒;近观则东邻贡院,北接琳宫绀宇,周边碧空映射下的稻畦村舍,清澈明洁,土膏肥沃,物产丰饶;倘遇春秋佳日,微雨新晴,鸟语花香,不逊于桃源。公退之余,范抚常邀宾从觞咏其中。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旷敏本(字鲁之)为作《东圃记》,是又一村又有“东圃”之名称。

其后,清上海乔光烈(字敬亭,号润斋)抚湘,亦修整过又一村。据佚名者代左辅所作《湘南节署又一村记》,乔抚有诗文勒于屏壁,然遍查其《最乐堂集》不见,尚待继续搜寻。

二、梁国治、姜晟重加修葺,又一村八景足赋


梁国治(1723-1786),字阶平,号瑶峰,一号丰山,又号梅塘。清浙江会稽(今绍兴)人。进士状元出身,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梁氏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授任湖南按察使,三十六年(1771)由湖北巡抚调任湖南巡抚,至三十八年(1773)召还在军机处行走。梁国治将时已荒芜的又一村“葺而新之”,共成八景。

大名鼎鼎的湘潭张氏家族张九镡之子张世浣为作《又一村赋》,对又一村景物描述,极尽铺排之能事。其文先总概曰:

“繁楚南之抚署,有淡霭之园林,堪骋怀而游目,可即物而写心。水媚山清,似辋川之图画;花明柳暗,叶放翁之歌吟。揽景物于公余,兴复不浅;接风流于前席,情与俱深。”

接又分述云:

“别有洞天,八景之佳名足赋;缅兹福地,两公之盛迹堪钦。则有匝地名花,侵阶弱柳,既敞南荣,旋疏北牖。于章绕屋,间有莺啼;万卷连床,时看蠹走。抚韶光之绰约,宁仅用夫王余;托胜地以翱翔,疽欲该夫三凹。而且明流衣袂,清水平陂。类倪迂之昼本,同米颠之墨池。睡鸭惊回,两岸之波纹荡漾;飞鹚过去,一篙之浪影逦迤。洗笔池头,暖绉千层之毂;读书堂畔,晴添万顷之漪。无何过亭,北历村西,芸菜圃,灌瓜畦。官有余闲,每忘机而抱瓮;心无纤翳,聊学圃以酿齑。效开府之一犁,陇头鞠散;待黄台之三摘,园畔青齐。日午挥锄,处处有葱菁之景;雨余刈种,声声歌滑刺之泥。

若乃送夕阳,坐庭樾,琴瑟停,茶烟歇,扇一阵之清风,露半痕之纤月。珍珠箔卷,魂消妲女之宫;玳瑁筵开,望断蟾蜍之窟。已而竹径生凉,群花弄影。数枝清浅,乌啼蝶梦之时;几树横斜,云破月来之境。形迷玉砌,风来而野坞生香;影混晶帘,露滴而疏篱欲冷。

更或徘徊朱槛,徙倚红桥。翠浪频翻,涧底之锦鳞欲跃;碧波乍喷,蒲边之朱鬣难描。避饵啖花,等江湖之游泳;忘筌知乐,类濠濮之逍遥。

至若亭际霜凝,坡前雪积,惟老干之垂青,有虬枝之挺翠。喷寒涛兮,千尺不改真操;掩苍盖兮,几重偏绕逸致。龙鳞秀发,疑白玉之平铺;麈尾风摇,似晶盐之乱坠。”末则感慨而述作斯赋之由:“以知景物之胜,惟在因人;兴废何尝,必归同志。仰二公之品望,人杰者地灵;辟一境之荒芜,先难而后易。桃花流水,恍入武陵;饮酒歌诗,非同傲吏。阅岁月而常存,历风霜而不敝,宁仅东坡之喜雨,于以名亭,黄冈之竹楼,因之作记也哉。”[3]

抚湘期间,梁国治于治政之暇,常于又一村中读书染翰。清乾隆三十七年三月三日(1772年4月5日),节届上巳,梁抚作《敬事堂东偏有园十亩,虞山师相楚时颜曰又一村,因略为修葺并系以诗》八首,并勒于屏壁。诗云:

又一村前新种松,移来犹带岭云浓。

为邀隔院清风入,影落高檐翠几重。

西园曾记采双芝,花柳烟村又一时。
迟日儿童镇游戏,好禽啼遍绿杨枝。

种竹裁花又一村,新编凫眼矮篱门。
兴来便咏坡翁句,芦菔生儿菜有孙。

官衙又见一村农,理罢文书正午钟。
闲与丈人论抱甕,白云江上过青峰。

茅斋牵补绿萝窗,新语檐前紫燕双。
三径若教麄整顿,一村又听□[4]花尨。

花外惊声百啭娇,满园杨柳绿千条。
凭添又一村前水,万顷光涵月影摇。

烟景三春又一乡,村前惟见杜兰芳。
江湖浩渺蓬莱远,万里心情上岳阳。

珍重题诗谢后人,相公遗迹几前尘。
风浪拟待他年客,又一村前又一新。[5]
清乾隆五十六年四月廿七日(1791年5月29日),进士出身的清江苏元和人姜晟(字光宇,号杜芗)补授湖南巡抚,六月抵长沙就职;清嘉庆五年正月十八日(1800年2月11日),调湖广总督,结束在湖南的任职。后官刑、工两部尚书。

姜晟抚湘期间,又一村“益踵而增饰”。清嘉庆元年(1796),代左辅作记的那位作者,受姜晟之聘教其子,时又一村:

“周遭上下,丛植花果,四时香色,随处娱人。南环莲池,中搆舫室,疏窗四达,水风送秋。宴游其间,不复知暑。”

馆于斯的左家塾师“暇则与幕中诸君子赋诗度曲,饮酒投壶,颇饶乐事[6]。姜晟“所著诗文,恒不自珍惜,随手散弃,谓后世知我者不在此也[7],所辑《抚苗备览》未及刊行,仅知其有自撰年谱,故其是否有又一村的诗文,已无从知晓。

三、景安、汤金钊公事余暇,又一村里赋诗度曲


作为官署园林的又一村,经蒋溥草创,梁国治、姜晟两湘抚的精心打造后,其胜境延续了较长时间,后继者受惠不浅。

清嘉庆十一年至十五年(1806-1810)出任湖南巡抚的和珅族孙景安(字亦山、忆山)在《又一村记》中云:

“今湘楚抚署之东有小园焉,内多花木松竹,前辈蒋文恪公、梁阶平先生加以修葺点缀,楼阁亭台,结构虽草草,饶有林泉趣,额之曰‘又一村’。此园之得以垂久,非缘雕墙峻宇,良缘二先生有以成之也。”

景安为官四十余年,宦迹遍历燕豫、秦晋、川楚、吴越、南闽、西域:

“江湖之阔大,山川之雄秀,人物风俗之淳漓,莫不目睹神领,而其间甘苦安危、悲欢离合亦无不备历也

年逾六旬而复抚湖南,白发萧萧,景安深感精力衰庸:

“公余退食后,必须徐步以习劳,静坐以养和,夫然后体得以健,性得以调,气质得以化。设无又一村近在咫尺,将何往以习劳而养和耶

他因欣慰而生感慨:

“今幸得此园,不费经营,而楼阁亭台、花木松竹,无一不备。公事余暇,或徐绕回廊,或偶登小楼,或品茶松下,或觅句竹间,因以自适其适焉。”[8]

故特为之记。

公余退食之后,湘抚景安常常徐步园中,观四时草木花卉,触景而生情;览园中楼台亭阁,睹物而兴叹,一本性情才识而发为诗歌,不征典以炫博,“冲淡和平,自鸣天籁”,其咏又一村诗如下:

楚南署中题又一村

去去流光若逝川,再来湘楚已衰年。

花分三径邀明月,石开奇峰笑米颠。

竹外楼高宁碍月,樽前酒满即如仙。

幼儿老妾相依伴,野菜同餐不用钱。

又一村即景

又一村头好,公馀缓步行。

苔痕孤客迹,庭树寄秋声。

喜静缘生性,吟诗非好名。

林梢凉月吐,花影上窗横。

丙寅重阳日又一村更何况楼偶成

老去临风应自强,登楼聊以赋重阳。

试看花到秋来瘦,莫倚吟添镜里霜。

顾我有生皆再造,喜兹无地不三秧。

膝前子女堪排遣,漫倒金樽引兴长。

咏菊

散步东篱外,悠然有所思。

叶疏怜影淡,花瘦觉香迟。

好待临风笑,休教插帽欹。

渊明归去后,应怅少相知。

登楼有怀陈别驾

念我一无欲,悠然意自由。

守身犹抱璧,爱月独登楼。

心旷云同淡,潭空水不流。

潇湘人正望,归客漫停舟。

春日登春研楼

池柳摇新绿,檐花放小红。

楼高湘水阔,帆落楚江空。

心共春云淡,身如古柏同。

公馀无箇事,倚槛醉东风。

又一村桃花

又一村头柳色新,公馀煮茗赏芳春。

座中少长群贤集,谁是桃花旧主人。

上巳日雨后又一村偶成

登楼何事更徘徊,雨后晴云四面开。

双髩惊心新岁口,青山入眼故人来。

却怜细柳摇春槛,莫讶飞花点碧苔。

自是情怀多自得,任教老态竟如孩。

《漫兴》

又一村头又一春,三湘遥寄一吟身。

桑榆岁逼休惆怅,圣主偏怜老健人。[9]

清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廿一日(1812年1月5日),清浙江萧山人汤金钊(字敦甫,一字勖兹)奉旨接任湖南学政。次年秋,汤应湘抚省堂中丞之招,集会又一村,有题为《壬申秋省堂中丞招集又一村,见示和会稽相国诗,次韵奉政》诗八首:

节楼深护后凋松,老圃秋容淡胜浓。

几辈名公尘迹在,碑题花甲已经重。

(壁嵌范尚书碑记,系乾隆壬申)

相公书法媲张芝,想见题诗点笔时。

今日中丞赓妙咏,后先辉映照花枝。

不号名园只号村,身居画㦸念柴门。

占晴问雨秋来慰,为见芳塍长稻孙。

丰乐家家庆我农,春声遥带隔林钟。

夕阳试上平台望,一片炊烟隐远峰。

后乐堂前面面窗,花开篱豆蟀鸣双。

要令比户皆安枕,不使孤舟有吠尨。

八月榴花色尚娇,生机畅满验林条。

一番培植春长在,底事江潭叹落摇。

游心淡泊太平乡,机务从容翰墨芳。

手剪蒿莱因物付,经纶曾见燮阴阳。

追陪同作舫中人,秋水门庭不染尘。

多幸三生缘缔好,步趋学识长从新。[10]

(轩名寄舫)


四、左辅稍整亭轩,又一村景光大昭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李尧栋出任湖南巡抚,时又一村虽“门径依稀,乃池平台倾,蔓草掩径,寻旧时抚倚之嘉木,亦鲜有存者[11]曾作兴修之想,因不久去任而未果。

次年十一月十五日(1820年12月20日),清江苏阳湖人左辅(字仲甫,一字蘅友,号杏庄)获任湖南巡抚,于清道光二年(1822)秋“稍稍整亭轩,易朽蠹,薙榛莽,树竹木于舫室之北,濬方池,曰将以蒔莲,略存旧规之一二云。不日工竣,景光大昭,饮同人酒于舫室中,旁罗菊花,与拒霜远近相映发”。

是年,代左辅作记的那位作者自秦中来访,馆于又一村,“喜旧地之复新,前游之又续,累十觞不醉”。于修缮又一村之事,又有“为政在人”之慨:

“观其整亭轩,即所以肃纲纪欤?易朽蠹,即所以善因草欤?薙榛莽,即所以除奸慝欤?树木濬池,其培贤育材而膏泽之者,意于是乎在也。至地之盛时也,持其盛而弗即于衰,人也。为政在人,尚勉之哉。[12]

清广东南海吴荣光(原名燎光,字殿垣,号荷屋)奉旨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二月补湖南布政使,九月补授湖南巡抚;至清道光十五年(1835)冬,因事降为四品京堂,赴京候补。

吴荣光在湘期间,留有《又一村诗用梁文定相国原韵八首》,每季赋诗两首。诗云:

万树争研不见松,谁知霜里翠阴浓。

眼前只好宜春问,红几成园绿几重。

百尺桐花九曲芝,韶光迤回到芳时。

相公昔日储材地,留我东风耐久枝。

——右春

劝农村外又花村,燕寝归来自掩门。

六十年来觞咏处,石柳多子竹多孙。

每从九夏念三农,自在荷香正曙钟。

试向澄湘台上望,炊烟多处麓山峰。

(文定公诗作于壬辰上巳。)

——右夏

新秋吉语报槐窗,共说先朝枚卜双。

怪底昔人调燮好,至今户户夜眠尨。

清霜刚渲老来娇,黄菊红蓉千万条。

恰是客心怀晚节,秋花闻说不漂摇。

(蒋文肃、梁文定先后筑葺又一村者,位皆至端揆。)

——右秋

峥嵘岁晏此江乡,料峭村头有泉芳。

忽听万家迎腊鼓,雪花吹尽见朝阳。

相国风流几替人,梅花消息问根尘。

拈来秀句寰区满,邱壑于今又一新。

(用原诗末章意。)

——右冬

吴又有《癸巳九日澄湘台和韵》诗:

恰报西成场圃开,万家烟火一登台。

红萸此会人犹健,黄菊经年客再来。

(叶婿芑田重到署)

决眥衡湘秋气净,关心鸿雁岁寒催。

(常澧有被水处)

寻常诗境同堂酒,各向劳生首重回。[13]

清道光十五年(1835),何绍基从京城返湘,参加湖南乙未科乡试,并得解元。时值吴荣光在任,三场试毕,甫一出闱场,何绍基即被嗜好古籍金石收藏的吴抚请入湖南巡抚大院内,耗时七天,帮其鉴定金石字画四百余件,吴荣光亦为何绍基《小字麻姑坛记》作跋。在此期间,何绍基留住又一村

八月卅日(10月21日),吴抚在此设宴答谢,并出玉杯玛瑙梳劝客,何绍基几乎喝醉,晚间作七古一篇,题为《荷丈设宴又一村,以诗纪事,次韵书王叔明秋山行旅图后》。诗云:

秋气着林叶初赭,万蛩夜话篱笆下。

堂堂日月去如波,人事输与知更鼍。

青山如镜明靓冷,照见天涯游子影。

浪逐鱼龙战秋窟,却似猿鼯坠丛岭。

(朅来觭轮车,忽就九逵道。选胜复探幽,眸豁双足峤。)

一樽名酒同古冰,百世才人共秋抱。

飞腾前辈去若仙,叹息吾生胡不早?

黄花欲开我先贺,豪论惊人公未老。

银槎杯事想绝奇,江上康山空尔为。

(席间剧谈前辈风雅,因及银槎杯事。)

且倚虚廊醉瑶斝,起绕细路穿烟霏。

珠阑画术曲折历,竹篱茅舍仿佛之。

拾级陟峻不敢画,江光晚红岳色碧。

天风浪浪到巾屦,瑟瑟幽怀坐水石。

莫看秋山行旅图,猛泪思亲怕留迹。[14]

清浙江桐乡人陆费瑔,原名恩鸿,一作恩洪,字玉泉,号春帆。嘉庆十三年副贡生。历官知县、知州、道员,后升按察使、布政使,清道光廿三年五月廿六日(1843年6月23日),获任湖南巡抚,至清道光廿九年闰四月六日(1849年5月27日)丁母忧去职,抚湘共五年。

陆费瑔抚湘期间,又一村“虽池台非昔,而老木群卉,春时红紫交加,尚堪娱目”。时陆费瑔多次请随其在抚署生活的母亲大人游览又一村,其母“辄恐以逸乐旷公事,三年仅一再过”。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月某日,陆费瑔乘官书多暇之机,征得母亲大人的同意后,“率家人奉慈舆一登临湘台,衡麓烟花、湘江帆楫皆出几席之下”。又一村之游,母亲大人十分高兴,“命纪以诗”,陆费瑔遂成《奉太夫人又一村看花》二律:

高台远眺俯层欄,眼底桑麻万井宽。

嗁鸟稀闻铃阁静,看花偶博板舆欢。

环城江势回流壮,排闼岚光泼翠寒。

纵使牵萝常补屋,一巢风雨敢求安。

啸歌久辍酒樽虚,难得登临奉起居。

老圃分畦足蔬果,人家负郭半樵渔。

(园后有橘柚十数株,有亭名楚颂,馀地悉种蔬菜,以供厨膳。)

风前梅柳春先到,雨后溪山画不如。

物外静观皆自得,化工随处有鸢鱼。[15]

五、当局开设忠义录书局,又一村学者名流云集


为对付太平军的严重威胁,曾国藩奉廷谕在湘创办团练,曾“馆抚署侧射圃中[16]。绿营与湘勇发生激烈冲突,大闹曾公馆,曾氏遂避走衡州。又一村紧邻射辅,见证了湘军创办之初艰难的一幕。

湘军练成后,出省东征,战事惨烈,死伤甚众。清咸丰十一年(1872)八月,为褒扬在与太平军作战中死去的湘军将士,湘省当局在又一村设立忠义录书局(又称“忠义书局”),编印《湖南忠义录》(后更名为《湖南褒忠录》。

见证过湘军创建惟艰的又一村,又成了记录湘军历史的机构驻地,郭嵩焘、吴敏树、罗汝怀、曾耀湘、左宗植等学者名流云集,共襄盛举,公事余暇,觞咏赋诗,倘逢佳节,小聚欢宴,热闹非凡。罗汝怀有《中秋往邀吴南老来又一村,客散,独坐对月》云:

“街转西长客到门,沾衣微雨湿无痕。

停桮屡盼刚圆月,倚槛应怜久住村。

(时将移局荷池精舍。)

地近柝声连锁院,宵分树影入闲轩。

悬知千里清辉共,远思重重似叶翻。”[17]

因书局中人皆为好友,时主讲长沙城南书院的何绍基便成了又一村书局的常客。开张之日,何绍基即曾应邀来书局,有《廿六日开忠义录书局于又一村,村中有望湘台,联珠合璧,八月瑞事》诗云:

“秋花环绕望湘台,又一村中志局开。

耆宿竞濡鸿笔俟,风云齐护古魂来。

钦闻上瑞珠联璧,会见祥光照棘槐。

老钝欣逢中兴日,一编青史佐闲杯。”[18]

清同治元年(1862),何绍基更是多次来又一村书局。“壬戌五日过又一村闲话,丁果翁、罗研叟欲沽酒款客,客辞”,但何氏没有接受丁取忠、罗汝怀二位的宴请,题诗画卷而去。其《为研生题明四贤书画卷》诗云:

“佳节来寻又一村,苍深雨后好林园。

前贤书画同披赏,何必商量到酒樽。”[19]

此事罗汝怀的记载更为详明,“同治元年午日,微雨后晴,蝯叟于雨时来又一村,畅谈作书,并观明四贤书画手迹卷,为题一绝,留饮不肯,径去,盖蝯叟饮,常以日夕也,因次卷中文待诏石湖二首韵以纪其事”。

其一曰:

“一棹浮湘浪涌空,乡村移入会城中。

初雯晦朔宵无月,试拂尘埃远有风。

南郭滥竽惭算解,西窗剪竹意何穷。

故人径为题诗至,三百年来续四公。

(余居寄云山馆西斋,为亡友邹叔绩住处。)

其二曰:

“当街老树入云淡,破晓喧闻累百禽。

酒客去酣申后饮,云师来扫午前阴。

枇杷晓翠无留果,栏杆余清尚密林。

(枇杷之大,殆世所希有,果未熟而尽。)

半载乡居诗兴减,吟成犹带土匏音。”[20]

何绍基是年又有《次韵答梅根居士》诗四首,其四亦提到此处之枇杷:

“又一村中深复深,外人不许听幽禽。

群贤朱履千间厦,一村枇杷五亩阴

画帧留题感时节,佳思何异在山林。

勉储才笔歌铙凯,日日江南有好音。”[21]

六、卞宝第经营颇见其妙,以菜根香、临湘台最胜


清光绪初,又一村胜景如故。王闿运在长沙有南、北二宅,北宅湘绮楼在营盘街,其东南不远处即又一村,其日记常有往游其中的记载。

清光绪元年七月十六日(1876年9月3日),王氏出门访友,“遇彭静卿于又一村”,在友人处谈至三更而散,又“独行又一村,寂无一人,颇欲裴回,恐下栅[22],怏怏而归。

是年十月十一日(12月26日),晴,王闿运“出游又一村,看菊已残矣,望人家垣内枫柳,偶有所感,口号一绝句”,云:“夕照微阴似欲霜,井梧池柳半凋伤。莫言城里秋寒晚,一夜西风万木黄。[23]

清光绪四年六月初九日(1878年7月8日),清江苏常熟人邵亨豫(字子立、汴生)接任湖南巡抚。其时抚署东偏的又一村“曲折幽雅,擅竹木胜,有梁文定公题诗,顾卒鲜簿书,暇月不得一再至”。邵到任未久,遭科道疏劾,诬以“奉职无状”之罪,朝廷派湖广总督李瀚章赴湘秉公确查。李制军于是年除夕前二日到湘,其行馆即设在又一村[24]

清光绪八年至十四年(1882—1888),清江苏仪征人卞宝第(字颂臣)出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署湖广总督。卞氏抚湘之初,有江苏丹徒人陈克劬为其幕僚

陈氏于清光绪八年六月十九日(1882年8月2日)抵长沙后,因前抚涂宗瀛尚在抚垣中,与卞抚及其他幕友皆暂驻又一村。他在《入湘纪程》中写道,又一村

“长廊曲榭,间以竹树,颇有幽致。惜蔓草不芟,难免榛兰相杂,闻主人意将整治,亦芟繁除秽之一端也”[25]

陈克劬在卞抚幕中工作了一年,其《湘中随笔》中留有关于又一村的记载:

初到湘,居抚署东之又一村,地颇幽秀。入署后,所居亦有梧竹之属,然视此相去远甚。村比署而建,以其地旧有第一村,故名。启署左门出,间一箭道,遂至其所。地颇宽敞,厅事楼馆台榭之属凡六,事小亭三,俱以迴相联,曲折绵亘,颇见经营之妙。

其最胜处为菜根香、临湘台。菜根香,轩也,阜土为基,隆然高起,前交茂树,后临菜圃,入其中不知身之在城市也。台在轩左,阶十馀级而上,西望岳麓,相去如在尺咫,其东北可瞰湘流,树荫缺处,时见帆影往来,历历皆有画意。

初时颇芜蔓,中丞公命芟薙之。地多数百年古树,至此精神乃尽出,繁华宜春,绿荫宜夏,桂香、桐荫宜秋,至冬则众木尽脱松鬛,冬青前轮见苍萃,足备四时之景。每笔墨馀闲,朋辈相携徘徊浏览,羁情之消愁盖半云。[26]

综上所述,清代长沙又一村自清乾隆八年(1743)蒋溥草创,历经范时绶、乔光烈、梁国治、姜晟、左辅、卞宝第等湘抚修缮,至清亡后逐渐湮灭,存在的时间超过一个半世纪。

世间兴造之事,“三分匠,七分主人”[27],又一村设计建造的主持者是发身贤科、学养深厚的封疆大吏,他们吸取历代造园经验,充分利用当时的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楼台亭阁阁等人造景观的点缀,将个人情怀、为政理念融入其中,营造出了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诗情画意般的审美意境,又一村因此而成了古代湖南官署园林的经典之作。

作为湖南抚署附属建筑的又一村,主要是为园主服务,是湖南巡抚接待来往宾客、公余休憩读书的场所,当然也包括了与园主有着公谊私交的高官显宦、僚属戚友、文人雅士,但服务对象是十分有限的,此为又一村的另一显著特征。

自古地因人杰,园以文名,长沙又一村已不复存在,但草创经营此园者、游憩雅会其中者多为名流贤达,均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留下有关长沙又一村之赋、记四篇,诗四十余首。

透过这些大家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其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胜境,管窥清代湖南上流社会业余时间的生活雅趣、若干历史事件的某些细节、长沙城市园林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是古代湖南城市文化史上值得自豪的记忆,湖湘文化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我们从中可以吸取某些经验和教训。
 
注释:
[1]又一村巷,位于长沙市青少年宫东侧,南起中山路、北止六堆子。
[2]旷敏本:《东圃记》,罗汝怀编《湖南文征》卷四十六。
[3]罗汝怀:《湖南文征》卷一百三十三,岳麓书社2008年版。
[4]此字系底本漫漶不清。
[5]梁国治:《敬思堂诗集》卷六,清嘉庆刻本。
[6]左辅:《念宛斋文补》,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7]姜晟撰、余肇钧重订:《姜杜芗先生自订年谱》,清咸丰同治间刻本。
[8]景安:《深省堂文集》,清嘉庆癸未年(1823)刻本。
[9]景安:《深省堂闲吟集》卷九,清嘉庆己巳(1809)刻本。
[10]汤金钊:《寸心知室存稿》卷三,清咸丰刻本。
[11]左辅:《念宛斋文补》,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12]左辅:《念宛斋文补》,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13]吴荣光:《石云山人诗集》卷十七,道光二十一年(1841)吴氏筠清馆刻本。
[14]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2008年版。
[15]陆费瑔:《真息斋诗钞》卷四,履厚堂陆费藏版,同治九年(1870)秋八月重雕。
[16]熊治祁:《湖南人物年谱》第二册,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658页。
[17]罗汝怀:《绿漪草堂诗集》卷十六,清光绪九年(1883)刊于湖南省城,板藏家塾。
[18]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2008年版。
[19]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2008年版。
[20]罗汝怀:《绿漪草堂诗集》卷十六,清光绪九年(1883)刊于湖南省城,板藏家塾。
[21]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2008年版。
[2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422页。
[23]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524页。此诗收入《湘绮楼诗文集》时,诗题为《晚步又一村》,“半凋伤”改作“报凄凉”。
[24]邵亨豫:《雪鸿泥爪》闰编,光绪刻本。
[25]陈克劬:《萍蓬类稿》(入湘纪程),陈氏家刻本,光绪癸巳(1893)酉月开雕。
[26]陈克劬:《萍蓬类稿》(湘中随笔),陈氏家刻本,光绪癸巳(1893)酉月开雕。
[27]计成:《园冶》卷一,中国营造学社民国二十一年(1931)铅印本。
 
(本稿首发《湘学研究》2019年第2辑,引用者请注明出处并作者姓名。)

END 
*本文来源:古樵笔记公众号,作者 | 杨锡贵,城市记忆CityMemory经授权转载,转载编辑 | 明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