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红灯要硬闯 2020-03-20

提起刘备,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仁爱、仁慈、仁政之类的。这一点既因为历史上的刘备确实有仁者之名,如携民渡江、拜祭刘表之类的,但更多的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以至于鲁迅先生都看不下去了,评价了一句“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到了现代,刘备的仁慈基本已成共识,《三国杀》、《三国全面战争》等三国题材的游戏给刘备设置的技能也基本是“仁德”、“仁政”之类的(貌似只有光荣的《三国志》给了一个“遁走”的技能)。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刘备也有杀伐果断的一面,也有不少人倒在了他的屠刀之下,而且定的罪名基本罪不至死。

因此可以看出,刘备原本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有他的逆鳞所在。今天,小编就根据史料略微还原一下刘备的性格,给大家传递一个跟《三国演义》迥然不同的刘备形象。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在分析之前,先声明一下,由于勤政爱民之类的已经人所共知,既有《三国志》史料清晰明白的记载,又有陈寿“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的评语,更有超级粉丝裴松之“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的肺腑之言。因此,小编在本文中就单纯从君臣关系入手,看看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先说仁慈

刘备的仁慈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战略根源的。根据《九州春秋》的记载,刘备有一次对庞统说: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众所周知,曹操的残暴是出了名的,屠城、杀名士是常有的事。即便是法律,也有一条“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的规定。但就这样,曹操还不满意,“更重其刑”。所以刘备给自己定的准则就是“仁”,靠仁来收拾人心。而事实上,他是这么说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最典型、最直观的例子是黄权。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刘备与黄权的相知相交,可谓是仅次于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和临终托孤。夷陵战败后,镇北将军黄权率部队投降魏国,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刘备能容忍黄权的叛国,黄权也知道刘备的仁慈。当曹丕听说刘备杀了黄权家眷要为他发丧时,黄权便答道:

“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

因此,当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对这段君臣佳话也是大加赞赏:

“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县邈远矣。”

裴松之的话确实有道理。古往今来,将领投降而不杀其妻子的,还真不多见,刘备的确当得起仁君之名。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刘备是对黄权有愧,如果早听黄权的,也不至于兵败夷陵,他这只是在弥补自己的错误。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接下来我们再找一个心中无愧的例子:孟达。

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条引用的史料没有:

“达子兴为议督军,是岁徙还扶风。”

还有这一条:

“间过孟达许,適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

——《三国志·费诗传》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孟达投降魏国后,他的妻子和儿子孟兴其实是留在蜀国的。但是,刘备不仅没有杀孟兴,后来还让他担任了“议督军”的官职(当然,这是刘备死后的事了)。孟达对蜀汉政权来说,先是不救关羽,后来是降魏,再后来还带兵攻占上庸三郡,放在今天,妥妥是带路党无疑。但即便这样,刘备还是没有株连他的家族,其胸襟的确宽广。至于后来孟达和诸葛亮一拍即合,叛魏投蜀,恐怕不仅仅是利诱,其心中对刘备、对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其实还是有感情的。

除了孟达,申耽、申仪估计也一样。根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后来,申耽、申仪投降魏国后,其妻子有没有被诛杀,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估计是没有,因为申耽、申仪是和孟达前后脚投降的,算是同一事件,刘备不杀孟达的家眷,似乎也没理由区别对待,杀了申耽、申仪的家眷。

另外,从上文王冲造谣“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的话中,我们也能看出一点端倪。王冲说是诸葛亮想杀孟达妻子,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刘备想杀孟达妻子。我们知道,这背后打小报告要七分真三分假领导才会相信,你造谣说一个不抽烟的人抽烟把库房点了,不怕领导抽你脸吗?但是如果你说一个恃才傲物、口无遮拦的人在背后骂领导,领导八成是会相信的。王冲也不例外。他既然说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说明在蜀汉臣僚心中,人们多倾向于认为刘备不会杀投降将领的妻子,而诸葛亮执法无情,是有这个可能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谣言才有被相信的可能。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此外,还有糜芳。糜芳投降东吴后,他的哥哥糜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刘备不仅不处罚糜竺,还要宽慰他,也是一例佐证,就不展开说了。

最后,我们再提一个人:陈登。陈登也是个神人,他是陶谦的典农都尉,地方豪强,在迎刘备入主徐州时出了大力。可惜刘备没能守住徐州,被吕布偷袭了。后来,陈登就秘密投降了曹操,被任命为广陵太守,并设计除掉了吕布。那么,陈登向曹操献计时,刘备在哪儿呢?刘备就在陈登的下邳和曹操的许昌中间——小沛。陈登出差去见曹操时,说不定都能看见刘备在种菜。其实,也就是说,陈登抛弃了刘备,投靠了曹操。这就好比两个好朋友,在选举投票时没有投对方的票,搁谁身上,这友谊的小船也说翻就翻了。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可是,当后来在刘表坐下,许汜污蔑陈登时,刘备出言讥讽: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三国志·吕布传》

惺惺相惜之意溢于言表(如果有人说我也能做到刘备那样,甚至更好,那我就承认这个例子白举了)。

对背叛自己的人不怀恨,对抛弃自己的人不怨怼,对他人的才学品质,还始终心存敬意。这就是刘备的胸襟和气魄,难怪陈寿在评价刘备时会说“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刘邦)之风”,难怪刘备周边能团结一批仁人志士。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魅力使然。

二、再说残暴

看了上面仁慈的分析,如果就认为刘备是个老好人,像旧版《三国演义》里演的那样,就大错特错了。细览《三国志》的传记,倒在刘备屠刀之下的,有史可查的就有彭羕、张裕、雍茂三人,想杀没杀成的有刘巴、蒋琬二人,此外,游走在屠刀周边的还有两个另类:李邈和费诗。我们下文详述。

先说彭羕。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彭羕为什么被杀?简单一句话:嘴欠。

彭羕一共说了两句话:

“老革荒悖,可复道邪!”

“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

——《三国志·彭羕传》

前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刘备这个老兵忒混账,有什么道理好讲的。”后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在外边领兵,我在朝内策应,大事可定。”那么到底是哪句话触了刘备的逆鳞呢?

我们先看第二句话。彭羕在狱中时曾经写信解释过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他没有谋反的意思。其实,即便不听他辩解,稍分析一下也能看出彭羕不是要谋反。他如果要谋反,至少要找一个有兵权的。马超有吗?没有!马超虽然贵为左将军,但手里却没兵。他唯一一次出征还是和张飞一起去的,找他谋反等于是纸上谈兵。另外,彭羕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他在内吗?不在!他已经被贬为江阳太守了,不像以前一样能接触中枢核心了。所以说,彭羕充其量就是发发牢骚,不是真的要谋反。对此,刘备难道不知情吗?我认为当然知情,刘备很聪明。因此,刘备真正要杀彭羕的原因就在于第一句话:因为他骂刘备了。

也许有人会问,刘备连背叛自己的人都能原谅,难道不会原谅骂自己的人吗?我们先搁置这个问题,继续看第二个被杀的人:张裕。

张裕嘲笑刘备“潞涿君”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再赘述。关于“潞涿君”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广雅·释亲》的解释,“涿,臀也”,潞,与“露”谐音,合起来就是露屁股的意思;另一种解释认为,“涿”和“椓(古代割去男性某个身体器官的酷刑,即宫刑)”谐音,“涿”有指代该器官的意思,“潞涿”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总之,不管是哪种解释,这个笑话都很污。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刘备的胡子没有这么长

我们知道,张裕之所以嘲笑刘备“潞涿君”,是因为刘备先嘲笑他“诸毛绕涿”,张裕充其量属于“正当防卫”,至多也算个“防卫过当”。可刘备就偏偏想杀死他,在《三国志·周群传》里,还有这样一句描述:

“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裕遂弃市。”

“常衔其不逊”这句话透露出两重意思,一是张裕应该不止一次嘲笑、顶撞过刘备,二是刘备杀他的理由就是嫌他不恭敬,什么汉中之战占卜不准之类的都是借口而已。说白了这和明清的文字狱差不多。

理解了张裕的死,彭羕的死就不难理解了。骂刘备光腚的被杀了,骂他老兵混账的岂能好过。

和彭羕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刘巴。

刘巴其实挺冤枉,他压根没惹刘备。根据《零陵先贤传》记载:

“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备闻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於此,岂欲成孤事邪?’备又曰:‘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

刘巴看不起的是张飞,认为张飞就是一个兵,或者说是一介武夫(“如何与兵子共语乎”),没有和自己说话的资格。结果张飞没动,刘备先跳出来开骂了,杀人之意溢于言表。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为什么刘备这么积极?因为刘备和张飞、关羽是一同起兵的,他在情感上是认同他们三人是同一类人的。刘巴说张飞是“兵子”,那不等于说刘备是“兵子”吗?这和彭羕的“老革荒悖”有什么差别。如果不是诸葛亮力劝,并且刘巴确实有才,恐怕刘巴就要和彭羕去见面了。

说完彭羕、张裕、刘巴这几个人,剩下几个人我们略微盘点一下:

雍茂历史记载太少,只有“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短短的一句话。表面来看,雍茂是因为反对刘备称帝被杀的,但一同进谏的刘巴没事,先前反对称王的费诗也只是被贬官,没有被杀。所以雍茂被杀是否因为其他地方得罪了刘备,不得而知,所以不予讨论。

蒋琬是因为为政不作为,还违反了工作日禁酒令要被杀的,属于行政处分,和刘备性格无关,不予讨论。

这里面最费解的是李邈。根据《华阳国志》记载:

“李邈,字汉南,邵兄也,牧璋时为牛鞞长。先主领牧,为从事。正旦命行酒,得进见,让先主曰:‘振威以将军宗室肺腑,委以讨贼,元功未效,先寇而灭。邈以将军之取鄙州,甚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将杀之,诸葛亮为请,得免。”

李邈和张裕的表现简直如出一辙,如不出意外,应该是和张裕一样的下场。没想到刘备却放过了他,算是个奇迹。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张裕的表现“一贯如此”,李邈至少懂得在刘备活着时消停一下(史书未记载他的光辉事迹,姑且推定为没有)。当然了,最终刘备的儿子刘禅还是替老爹补上了这一刀,此乃后话,跳过不提。

三、刘备性格分析

说了这么多,引用了这么多例证,我们终于步入了正题:分析刘备的性格。

关于刘备的性格,史书有明确记载:

“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三国志·先主传》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三国志·先主传》

从我们上述仁慈的分析来看,再结合耳熟能详的“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平原遇刺”等典故,这些评价基本中肯,尤其是“弘毅宽厚”四个字,刘备更是当得起。比如,曾经在他手下当官,后来投奔曹操的袁涣,对刘备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从这方面来说,刘备骨子里确实有仁慈的一面,或者说主要还是仁慈的。

那么,残暴的一面怎么解释呢?既然仁慈,他为什么非得杀那些人,而且不是为了政治的目的(他杀那些人政治上一点好处都没有)?

其实,通过上面的分析,答案已经了然。因为,这些被杀的或想杀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忤逆。

折射到刘备性格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刘备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当他面子上挂不住的时候,就开始用杀戮掩饰自己了。

依据何在?

首先,从直接原因分析,彭羕被杀是骂刘备“老革荒悖”,张裕被杀是以低俗的玩笑嘲笑刘备的胡子,刘备差点被杀是骂刘备的好兄弟张飞是“兵子”,这样的话政治上没多大危害,但关键在折人面子。

其次,刘备号称“喜怒不形於色”,在曹操煮酒论英雄时都能掩饰住自己的慌乱,那么他有没有没绷住的时候呢?有的。在刘巴事件中,“备闻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於此,岂欲成孤事邪?’”此外,还有一例。在《三国志·庞统传》中记载:

“(刘备)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刘备在听了彭羕、张裕的话后有没有发飙,史书没写,我们也不知道。但庞统这事却记载的清清楚楚。刘备和庞统什么关系,庞统去世后刘备都哭成泪人了。可是现在呢?庞统就因为提了一句不同意见,刘备就发飙了,完全没有“喜怒不形於色”的风度。而庞统的表现呢?陈寿记载的也很传神:“逡巡引退”。“逡巡”一词足以看出庞统的尴尬和犹豫不决,说明庞统对刘备的这种变化也蒙圈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刘备平常不这样,所以庞统才没心理准备。所以说,从这件事中,完全能看出刘备的性格:平时温文尔雅,礼贤下士,可一旦觉得折了面子,脸上挂不住了,就开始发飙了,轻者骂人重者杀头了。

第三,刘备的好面子在史书的另一处地方也有体现。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听说曹丕要进攻东吴,就“舌不知耳”地写了一封信,想找回场子:

“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吴录》

结果被陆逊好怼一顿。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类似的记载在夷陵之战中也有两处。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不反思自己的不足,反而向天找借口:

“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三国志·陆逊传》

被小辈孙桓一路追着杀:

“桓斩上夔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叹曰:‘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

——《三国志·宗室传》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最后,刘备的好面也被当时一些谋士琢磨透,成为重要军事行动判断的依据。孙权偷袭荆州后,曹丕询问大臣蜀国会不会出兵,众人都认为蜀国不会出兵,只有刘晔坚持认定刘备会出兵,其理由就是刘备的性格: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三国志·刘晔传》

翻译过来就是两个理由,一是刘备好面子,为了向国内人民证明自己行,肯定会出兵炫耀武力的;二是刘备和关羽情同兄弟(刘晔说的是父子,但我觉得兄弟更妥当一点),兄弟死了不去报仇,那么跟某电商董事长嘴里喊的“兄弟”有什么区别?

全文毕,刘备性格大抵如此。提起刘备,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仁爱、仁慈、仁政之类的。这一点既因为历史上的刘备确实有仁者之名,如携民渡江、拜祭刘表之类的,但更多的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以至于鲁迅先生都看不下去了,评价了一句“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到了现代,刘备的仁慈基本已成共识,《三国杀》、《三国全面战争》等三国题材的游戏给刘备设置的技能也基本是“仁德”、“仁政”之类的(貌似只有光荣的《三国志》给了一个“遁走”的技能)。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刘备也有杀伐果断的一面,也有不少人倒在了他的屠刀之下,而且定的罪名基本罪不至死。

因此可以看出,刘备原本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有他的逆鳞所在。今天,小编就根据史料略微还原一下刘备的性格,给大家传递一个跟《三国演义》迥然不同的刘备形象。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在分析之前,先声明一下,由于勤政爱民之类的已经人所共知,既有《三国志》史料清晰明白的记载,又有陈寿“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的评语,更有超级粉丝裴松之“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的肺腑之言。因此,小编在本文中就单纯从君臣关系入手,看看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先说仁慈

刘备的仁慈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战略根源的。根据《九州春秋》的记载,刘备有一次对庞统说: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众所周知,曹操的残暴是出了名的,屠城、杀名士是常有的事。即便是法律,也有一条“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的规定。但就这样,曹操还不满意,“更重其刑”。所以刘备给自己定的准则就是“仁”,靠仁来收拾人心。而事实上,他是这么说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最典型、最直观的例子是黄权。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刘备与黄权的相知相交,可谓是仅次于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和临终托孤。夷陵战败后,镇北将军黄权率部队投降魏国,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刘备能容忍黄权的叛国,黄权也知道刘备的仁慈。当曹丕听说刘备杀了黄权家眷要为他发丧时,黄权便答道:

“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

因此,当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对这段君臣佳话也是大加赞赏:

“汉武用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县邈远矣。”

裴松之的话确实有道理。古往今来,将领投降而不杀其妻子的,还真不多见,刘备的确当得起仁君之名。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刘备是对黄权有愧,如果早听黄权的,也不至于兵败夷陵,他这只是在弥补自己的错误。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接下来我们再找一个心中无愧的例子:孟达。

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条引用的史料没有:

“达子兴为议督军,是岁徙还扶风。”

还有这一条:

“间过孟达许,適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

——《三国志·费诗传》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孟达投降魏国后,他的妻子和儿子孟兴其实是留在蜀国的。但是,刘备不仅没有杀孟兴,后来还让他担任了“议督军”的官职(当然,这是刘备死后的事了)。孟达对蜀汉政权来说,先是不救关羽,后来是降魏,再后来还带兵攻占上庸三郡,放在今天,妥妥是带路党无疑。但即便这样,刘备还是没有株连他的家族,其胸襟的确宽广。至于后来孟达和诸葛亮一拍即合,叛魏投蜀,恐怕不仅仅是利诱,其心中对刘备、对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其实还是有感情的。

除了孟达,申耽、申仪估计也一样。根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后来,申耽、申仪投降魏国后,其妻子有没有被诛杀,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估计是没有,因为申耽、申仪是和孟达前后脚投降的,算是同一事件,刘备不杀孟达的家眷,似乎也没理由区别对待,杀了申耽、申仪的家眷。

另外,从上文王冲造谣“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的话中,我们也能看出一点端倪。王冲说是诸葛亮想杀孟达妻子,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刘备想杀孟达妻子。我们知道,这背后打小报告要七分真三分假领导才会相信,你造谣说一个不抽烟的人抽烟把库房点了,不怕领导抽你脸吗?但是如果你说一个恃才傲物、口无遮拦的人在背后骂领导,领导八成是会相信的。王冲也不例外。他既然说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说明在蜀汉臣僚心中,人们多倾向于认为刘备不会杀投降将领的妻子,而诸葛亮执法无情,是有这个可能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谣言才有被相信的可能。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此外,还有糜芳。糜芳投降东吴后,他的哥哥糜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刘备不仅不处罚糜竺,还要宽慰他,也是一例佐证,就不展开说了。

最后,我们再提一个人:陈登。陈登也是个神人,他是陶谦的典农都尉,地方豪强,在迎刘备入主徐州时出了大力。可惜刘备没能守住徐州,被吕布偷袭了。后来,陈登就秘密投降了曹操,被任命为广陵太守,并设计除掉了吕布。那么,陈登向曹操献计时,刘备在哪儿呢?刘备就在陈登的下邳和曹操的许昌中间——小沛。陈登出差去见曹操时,说不定都能看见刘备在种菜。其实,也就是说,陈登抛弃了刘备,投靠了曹操。这就好比两个好朋友,在选举投票时没有投对方的票,搁谁身上,这友谊的小船也说翻就翻了。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可是,当后来在刘表坐下,许汜污蔑陈登时,刘备出言讥讽: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三国志·吕布传》

惺惺相惜之意溢于言表(如果有人说我也能做到刘备那样,甚至更好,那我就承认这个例子白举了)。

对背叛自己的人不怀恨,对抛弃自己的人不怨怼,对他人的才学品质,还始终心存敬意。这就是刘备的胸襟和气魄,难怪陈寿在评价刘备时会说“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刘邦)之风”,难怪刘备周边能团结一批仁人志士。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魅力使然。

二、再说残暴

看了上面仁慈的分析,如果就认为刘备是个老好人,像旧版《三国演义》里演的那样,就大错特错了。细览《三国志》的传记,倒在刘备屠刀之下的,有史可查的就有彭羕、张裕、雍茂三人,想杀没杀成的有刘巴、蒋琬二人,此外,游走在屠刀周边的还有两个另类:李邈和费诗。我们下文详述。

先说彭羕。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彭羕为什么被杀?简单一句话:嘴欠。

彭羕一共说了两句话:

“老革荒悖,可复道邪!”

“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

——《三国志·彭羕传》

前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刘备这个老兵忒混账,有什么道理好讲的。”后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在外边领兵,我在朝内策应,大事可定。”那么到底是哪句话触了刘备的逆鳞呢?

我们先看第二句话。彭羕在狱中时曾经写信解释过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他没有谋反的意思。其实,即便不听他辩解,稍分析一下也能看出彭羕不是要谋反。他如果要谋反,至少要找一个有兵权的。马超有吗?没有!马超虽然贵为左将军,但手里却没兵。他唯一一次出征还是和张飞一起去的,找他谋反等于是纸上谈兵。另外,彭羕说“卿为其外,我为其内”,他在内吗?不在!他已经被贬为江阳太守了,不像以前一样能接触中枢核心了。所以说,彭羕充其量就是发发牢骚,不是真的要谋反。对此,刘备难道不知情吗?我认为当然知情,刘备很聪明。因此,刘备真正要杀彭羕的原因就在于第一句话:因为他骂刘备了。

也许有人会问,刘备连背叛自己的人都能原谅,难道不会原谅骂自己的人吗?我们先搁置这个问题,继续看第二个被杀的人:张裕。

张裕嘲笑刘备“潞涿君”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再赘述。关于“潞涿君”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广雅·释亲》的解释,“涿,臀也”,潞,与“露”谐音,合起来就是露屁股的意思;另一种解释认为,“涿”和“椓(古代割去男性某个身体器官的酷刑,即宫刑)”谐音,“涿”有指代该器官的意思,“潞涿”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总之,不管是哪种解释,这个笑话都很污。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刘备的胡子没有这么长

我们知道,张裕之所以嘲笑刘备“潞涿君”,是因为刘备先嘲笑他“诸毛绕涿”,张裕充其量属于“正当防卫”,至多也算个“防卫过当”。可刘备就偏偏想杀死他,在《三国志·周群传》里,还有这样一句描述:

“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裕遂弃市。”

“常衔其不逊”这句话透露出两重意思,一是张裕应该不止一次嘲笑、顶撞过刘备,二是刘备杀他的理由就是嫌他不恭敬,什么汉中之战占卜不准之类的都是借口而已。说白了这和明清的文字狱差不多。

理解了张裕的死,彭羕的死就不难理解了。骂刘备光腚的被杀了,骂他老兵混账的岂能好过。

和彭羕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刘巴。

刘巴其实挺冤枉,他压根没惹刘备。根据《零陵先贤传》记载:

“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备闻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於此,岂欲成孤事邪?’备又曰:‘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

刘巴看不起的是张飞,认为张飞就是一个兵,或者说是一介武夫(“如何与兵子共语乎”),没有和自己说话的资格。结果张飞没动,刘备先跳出来开骂了,杀人之意溢于言表。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为什么刘备这么积极?因为刘备和张飞、关羽是一同起兵的,他在情感上是认同他们三人是同一类人的。刘巴说张飞是“兵子”,那不等于说刘备是“兵子”吗?这和彭羕的“老革荒悖”有什么差别。如果不是诸葛亮力劝,并且刘巴确实有才,恐怕刘巴就要和彭羕去见面了。

说完彭羕、张裕、刘巴这几个人,剩下几个人我们略微盘点一下:

雍茂历史记载太少,只有“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短短的一句话。表面来看,雍茂是因为反对刘备称帝被杀的,但一同进谏的刘巴没事,先前反对称王的费诗也只是被贬官,没有被杀。所以雍茂被杀是否因为其他地方得罪了刘备,不得而知,所以不予讨论。

蒋琬是因为为政不作为,还违反了工作日禁酒令要被杀的,属于行政处分,和刘备性格无关,不予讨论。

这里面最费解的是李邈。根据《华阳国志》记载:

“李邈,字汉南,邵兄也,牧璋时为牛鞞长。先主领牧,为从事。正旦命行酒,得进见,让先主曰:‘振威以将军宗室肺腑,委以讨贼,元功未效,先寇而灭。邈以将军之取鄙州,甚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将杀之,诸葛亮为请,得免。”

李邈和张裕的表现简直如出一辙,如不出意外,应该是和张裕一样的下场。没想到刘备却放过了他,算是个奇迹。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张裕的表现“一贯如此”,李邈至少懂得在刘备活着时消停一下(史书未记载他的光辉事迹,姑且推定为没有)。当然了,最终刘备的儿子刘禅还是替老爹补上了这一刀,此乃后话,跳过不提。

三、刘备性格分析

说了这么多,引用了这么多例证,我们终于步入了正题:分析刘备的性格。

关于刘备的性格,史书有明确记载:

“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三国志·先主传》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三国志·先主传》

从我们上述仁慈的分析来看,再结合耳熟能详的“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平原遇刺”等典故,这些评价基本中肯,尤其是“弘毅宽厚”四个字,刘备更是当得起。比如,曾经在他手下当官,后来投奔曹操的袁涣,对刘备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从这方面来说,刘备骨子里确实有仁慈的一面,或者说主要还是仁慈的。

那么,残暴的一面怎么解释呢?既然仁慈,他为什么非得杀那些人,而且不是为了政治的目的(他杀那些人政治上一点好处都没有)?

其实,通过上面的分析,答案已经了然。因为,这些被杀的或想杀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忤逆。

折射到刘备性格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刘备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当他面子上挂不住的时候,就开始用杀戮掩饰自己了。

依据何在?

首先,从直接原因分析,彭羕被杀是骂刘备“老革荒悖”,张裕被杀是以低俗的玩笑嘲笑刘备的胡子,刘备差点被杀是骂刘备的好兄弟张飞是“兵子”,这样的话政治上没多大危害,但关键在折人面子。

其次,刘备号称“喜怒不形於色”,在曹操煮酒论英雄时都能掩饰住自己的慌乱,那么他有没有没绷住的时候呢?有的。在刘巴事件中,“备闻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於此,岂欲成孤事邪?’”此外,还有一例。在《三国志·庞统传》中记载:

“(刘备)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刘备在听了彭羕、张裕的话后有没有发飙,史书没写,我们也不知道。但庞统这事却记载的清清楚楚。刘备和庞统什么关系,庞统去世后刘备都哭成泪人了。可是现在呢?庞统就因为提了一句不同意见,刘备就发飙了,完全没有“喜怒不形於色”的风度。而庞统的表现呢?陈寿记载的也很传神:“逡巡引退”。“逡巡”一词足以看出庞统的尴尬和犹豫不决,说明庞统对刘备的这种变化也蒙圈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刘备平常不这样,所以庞统才没心理准备。所以说,从这件事中,完全能看出刘备的性格:平时温文尔雅,礼贤下士,可一旦觉得折了面子,脸上挂不住了,就开始发飙了,轻者骂人重者杀头了。

第三,刘备的好面子在史书的另一处地方也有体现。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听说曹丕要进攻东吴,就“舌不知耳”地写了一封信,想找回场子:

“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吴录》

结果被陆逊好怼一顿。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类似的记载在夷陵之战中也有两处。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不反思自己的不足,反而向天找借口:

“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三国志·陆逊传》

被小辈孙桓一路追着杀:

“桓斩上夔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叹曰:‘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

——《三国志·宗室传》

仁慈or残暴,刘备的双重性格分析

最后,刘备的好面也被当时一些谋士琢磨透,成为重要军事行动判断的依据。孙权偷袭荆州后,曹丕询问大臣蜀国会不会出兵,众人都认为蜀国不会出兵,只有刘晔坚持认定刘备会出兵,其理由就是刘备的性格: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三国志·刘晔传》

翻译过来就是两个理由,一是刘备好面子,为了向国内人民证明自己行,肯定会出兵炫耀武力的;二是刘备和关羽情同兄弟(刘晔说的是父子,但我觉得兄弟更妥当一点),兄弟死了不去报仇,那么跟某电商董事长嘴里喊的“兄弟”有什么区别?

全文毕,刘备性格大抵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