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单】阅读「开智正典」

 韦海生 2020-03-20


本周末我把郝明义的「工作DNA」系列读完后,下周起正式阅读「开智正典」百本经典好书。上个月的《2016下半年阅读书目》里有一部分和「开智正典」的写作类书目重合,这样一来我不用等到认知写作课程结束后才做阅读计划,而是可以提前从写作部分开始读起。

何谓「开智正典」?即开智社群集体评选出的108本经典好书(左下方阅读原文),它代表了一个社群的品味和偏见,却不影响我对它的推崇,尤其在我一本一本地查阅相关内容、图书评论和在该学科内的地位后,决定把它作为我近两三年的主要阅读书目。

这份书单里有不少书比较难读,有的要读过两三遍才有可能读懂。我去年第一次读完《巴德尔 艾舍尔 巴赫》(GEB)时,基本上不明白作者在说什么,又觉得相当有趣,于是促使我再读一遍,至今虽未读完,印象却比第一次阅读时深刻得多。一个人需要常读一些不懂的书,拓展自己的深度,而不是把已读懂的书重复许多遍,尤其是畅销书,实际上在浪费时间。在读一本经典时,如果想用原有的套路框上去,却发现它在抗拒,说明自己的知识张力还不足以去驾驭它,这样的书就值得一读再读,直至感觉不到它的抗拒为止。

当在读或读完一本书时,一定要及时输出。在这一点上我吃过不少亏,要是早日学会输出,我可能对书本和人生的理解更深刻,以至于现在我每日读书时间远远大于写作,我却不再标榜自己是一个读书人,而是一个写作者。书读多了,就以为自己真读懂,容易形成懈怠的心理,觉得哪一天书读少了不会有多大的损失。写作就不一样,书读完了总要记下一些成果,否则很难说读过了,接下来就不自觉地去写。至于写了多少,写得好不好无关紧要,写作实际上是一次思想再现的过程,效果要好于多读两三遍。单纯读书和读书写作结合在短期内察觉不到差距,几年后差距会越拉越大。所以我在总结读书经历时如是说说:读书毁了我

至今,我已购买了「开智正典」部分书籍,今年内可买齐,待九月底写作课程结束后,就约想要通读的朋友一起共读。日常除了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外,比如王阳明,博弈论等,我计划用三年左右全部读完「开智正典」。

微信ID:wbsanjue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