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见》读后感

 果壳里的星辰 2020-03-20
(2014年1月11日)今天终于看完柴静的《看见》。2013年9月初买的,整4个月才看完。看得这么慢,主要是因为不太习惯柴静的语言,看一会儿就觉得累,不像有的书,放下了还想再打开。但是这本书还是很好的,很多内容值得思考。 
内容很多,只说第十八章“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吧。这一章,好几个地方看得我眼泪几乎掉下来。这一章是关于药家鑫案件的,柴静还是用她的方式,尽量多陈述,少评论,但让我深深体会到这种陈述比评论更能触动人心,引人深思。
她在笔记里写道:“为什么人声称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来到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满足,也不是为它的残酷而惊骇,而是一种空茫?它让你意识到,剥夺生命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的发展,一切的可能,结束了。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结束了就过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随后在柴静的陈述中,以及她引述的一位以前采访过的曾经患抑郁症的男孩小宋的观点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被陈述者的位置上感同身受地体会和思考,体验药家鑫、药庆卫遗憾和悔恨的心情,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看着现在的孩子思考从中应该学到什么。如果我们不能从药家鑫、张妙的死去思考这些东西,而仅仅是对类似高晓松曾经发的微博“即便他活着出来,也会被当街撞死...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拼命点“赞”,那他们真的是白白死了。
柴静在书中提到:“药家鑫在公开采访时说过一句‘农村人难缠’,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媒体基本不提的‘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看到这里你会想到什么?柴静这段话会让有些人(包括有些记者)难堪,那些人断章取义地误导舆论,应该受到谴责。我想起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记者采访张妙的丈夫,他说:“他不是说农村人难缠吗?我要让他知道我们不难缠,我只要他以命抵命。他的父母如果愿意,我可以替他赡养”,以及在药家鑫死后,张妙家人去找药庆卫索要20万元,说是“药父公开许诺过的”。对某件事,当你义愤填膺地赞成或反对的时候,你需要冷静地想想,你是不是正在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摆在你眼前的到底是不是真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