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孝宗的难题:既要给岳飞平反,又要保全赵构的面子

 听雪楼75iz4v14 2020-03-20

1142年1月27日,是中国历史极为黑暗的一天。宋高宗赵构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岳飞在供状上留下绝笔八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陆游《老学庵笔记》:秦会之(秦桧)杀岳飞於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和议自此坚矣!”

亲者痛仇者快,“完颜构”声名远播,岳飞之死成为“千古奇冤”的代名词。

1162年5月,赵构退位,宋孝宗登上皇位。宋孝宗力图抗金复国,兴师北伐,但此时的朝廷,由议和派掌控。为笼络主战派,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岳飞平反。

但是,赵构还没死,很长寿地活到了1187年,几乎陪伴了宋孝宗的整个执政生涯,而且满朝文武都是赵构任命的。

可怜的宋孝宗便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既要平反岳飞,又不能惹毛了朝廷党羽。一场漫长艰难的平反之路便开始了。


外部形势所迫,甩锅秦桧,平反作秀

1142-1162年,整整20年,官场上无人替岳飞说话。相反,想要升官发财,必先诋毁岳飞,这成为南宋官场的潜规则。想替岳飞说话的人,就要赌上自己的官场前途。

比如科举状元张孝祥。1154年上奏:“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要求给岳飞平反。结果呢?秦桧诬陷张孝祥的父亲谋反,将其下狱,差点整死,张孝祥本人仕途不顺,丢官外任,38岁病死。

人人都知道岳飞是冤死的,赵构心里是最清楚的,百姓的呼声从没断过,但朝廷装作无事似的。事情的转机出在1161年。

1161年,完颜亮撕毁和议,率60万金军南下,准备从一举统一中国,豪言“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危亡之秋,形势所迫,朝野震动,朝臣纷纷上书,要求为岳飞昭雪,“要当首正秦桧之罪,追夺其官爵,而籍其家财”,同时“雪赵鼎、岳飞之冤”。但是,所有奏折,均归罪于秦桧一伙,没有一人敢讲出赵构是岳飞冤狱的始作俑者。秦桧还是个死人,在1155年没了。

赵构迫于无奈,只得作秀,于是下诏:“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已被流放岭南的岳飞家眷,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

令人无法容忍的是,宋高宗竟将岳飞与蔡京、童贯等“宣和六贼”相提并论。可见,在他的眼里,岳飞依然是奸臣他的下诏,与平反昭雪毫无关系,仅仅是对其家人略施仁政而已。

1161年底,完颜亮死于攻宋途中,金朝主动提出议和。1162年5月,赵构退位。岳飞平反没有任何实质进展。


承认冤案,继续甩锅,拒绝平反

宋孝宗登基的第二个月就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凡岳飞家人一律补授官职,全部录用为公务员,岳飞之孙岳甫还一直做到吏部尚书(人社部部长)。

当年十月,下发红头文件,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之待遇。此时,距离岳飞死亡已经整整20年。

恢复岳飞的名誉,表明岳飞得到昭雪,但远远不是平反。也就是,承认岳飞的正式地位,但没有承认岳飞是冤枉的,杀岳飞这事是错的,更没有承认是自己的错。仅仅是给岳飞发了一个“好人卡”,但没有承认自己的行为和内心是渣女行径。

虽然朝廷恢复并给予岳飞及其家人种种待遇,却对岳飞冤案并未进行任何的甄别与复查,没有进行任何的改判和定性

朝廷红头文件对岳案定位是:“会中原方议于櫜弓,而当路力成于投杼,坐急绛侯之系,莫然内史之灰。”用西汉周勃、周亚夫父子冤狱喻指岳飞之死,虽暗示岳案是冤案,却不肯明说。涉及岳飞死因,只讲“坐事以殁”(因故被杀);涉及岳案性质,只字不提“冤狱”。而在给岳云复官的红头文件中说岳飞“困于谗诬”,将责任甩锅给秦桧。

但是,对包括秦桧在内的所有岳飞冤狱制造者,孝宗又一概未予追究

由此可见,宋孝宗对岳飞冤案的平反昭雪,十分谨慎,如履薄冰。这种“不敞亮”的行为,赵构的影响是根本原因。无数事实告诉人们,统治者制造的冤案,决不可能由其本人平反。

宋孝宗很明白,给岳飞昭雪,是鼓舞军心、赢得民心的最佳手段。他决心给岳飞昭雪,却并不想否定宋高宗,否则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根基

宋孝宗的折中调和,效果也很不理想。主战派对这种政策保留的平反不满,认为朝廷是非不分,议和派更是害怕自己受牵连,觉得朝不保夕。两边不讨好,北伐也十分失败。

1163年4月,隆兴北伐开始,1164年11月败退,签订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叔侄之国”得以确立。

没有了北伐的需要,宋孝宗便没有了为岳飞平反的动力。平反再次中止。

但是,岳飞到底是真反还是未反?冤狱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朝廷态度不明确,引起了人们的猜测、疑惑、不满。


在谥号做文章,继续维护朝廷

岳飞的事,平反平到一半,成为了“半调子”,但事情总得有个定论,否则议论纷纷,反而不好。薛季宣《浪语集》表达了百姓的不满:“使飞果反,朝廷不当昭雪,为之昭雪,是非真反。苟非真反,则亚保之礼不当有废。国家纵不能归其赗赠,追加封爵,犹当返其田宅,畀之恩数,亲降黼座,临奠其丧,会其子孙,以礼归葬……今独不然,惟复其封而已。改葬之礼,非复典彝;官其诸孙,仅同卒伍。”

1179年,朝廷开始正式讨论对岳飞追赠赐谥。此时,距离孝宗为岳飞昭雪已经17年,这种进度,堪比龟速。

赐谥是朝廷大事,谥号是朝廷对人物的盖棺论定,“谥”即总结死者生平,“号”即颂扬死者功绩。它代表朝廷对官员历史功过的正式评价,一字之差,意义深远。

古代谥号的最高规格是“忠武”,代表人物是诸葛亮和郭子仪。礼部最初建议给岳飞的谥号为“忠愍”,平反文件《忠愍谥议》说岳飞“这时有妒忌他功劳的小人结党诬告,借此谄媚权臣,因此被夺兵权,罗织罪名。”你看,虽然间接承认岳飞死于冤狱,但依然甩锅给不指名道姓的“小人”,跟最高统治者没有关系。

忠愍,多为国之危难时挺身而出扶持国运的大臣,一般赐予因所谓奸臣排挤而遭遇贬谪至死乃至被迫害冤杀的忠诚。北宋寇准、明朝杨继盛就是这个谥号。

韩世忠刚刚获得谥号“忠武”,应该说,大臣们没有给岳飞建议“忠武”,算是给了皇帝一个台阶。但即使这样,宋孝宗还是不同意。“愍”的意思是“使民悲伤”,岳飞之死令中国百姓悲伤,这本来是事实,但宋孝宗从政治角度认为,宋高宗亲自朱批赐死,这不是明摆着说老百姓对皇帝的做法不高兴吗

复议的结果是:“兹按谥法,折冲御侮曰武,布德执义曰穆。”孝宗同意了这个意见,于是正式宣布岳飞谥号为“武穆”。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就是这个谥号。

从第一次上奏到定谥“武穆”,此事拖了两年之久,再加上韩世忠与岳飞的谥号对比,我们可以感受到,皇帝对岳飞一事,极度敏感

“武穆”的意思并不差,表明宋孝宗确实愿意给岳飞昭雪。但拒谥“忠愍”,绝口不提“忠武”,原因就是宋孝宗不愿让天下人认为冤狱是皇帝制造的。

宋孝宗很清楚岳飞冤情,他在私下接见岳飞之子岳霖时曾明确指出:“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但是在冤屈和公理面前,统治者的形象更加重要,他坚定地拒绝承认宋高宗是谋杀岳飞的元凶

从岳飞就义到追谥“武穆”,岳飞在黄泉等了快40年!但事实就是,从“忠愍”降为“武穆”,是对岳飞地位的贬低,依然使岳飞后人和国人心绪难平。1192年,岳飞之子岳霖留下临终遗言:


“先公之忠未显,冤未白,事实之在人耳目者,日就堙没。余幼罹大祸,漂泊及仕而考于闻见,访于遗卒,掇拾参合,必求其当,故姑俟搜摭而未及上。苟能卒父志,死可以瞑目矣。”

小结

孝宗一朝,27年,但统治阶级对岳飞的平反工作,进度迟缓且不彻底,因当局态度暧昧,社会效果不彰,甚至产生了负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秦桧、赵构的故去,与岳飞冤案有牵连的许多当事人相继离世,这些历史见证者的死亡和这些“活档案”的消失,从客观上削弱了历史的旁证。历史上一些统治者为了掩盖自己犯下的错误,往往采取拖延、淡化的方式,试图用时间消灭人们记忆。

统治需要,就象征性地做一点推进,安抚人心;一旦民众视线转移,或情绪淡定,就得过且过,糊弄过去。就跟父母监督差等生做家庭作业一样。

与此同时,南宋还指使文人大臣极尽篡改史实之能事,使得当时的人们对岳飞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对岳飞的平冤昭雪,形成巨大障碍。

公道自在人心,英雄永驻人间。时至今日,岳飞几乎就是“民族英雄”的代名词,杭州湖畔的岳王庙,香火鼎盛,追思的行人络绎不绝。而南宋朝廷的那些卑劣行径,从来不缺少后人的指责和谩骂。

尔等雕虫小技,岂能躲过历史的眼睛。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