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下, 纽约的“社交疏远”是他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 我在海外

 Loading69 2020-03-20

在社交疏远的两端,我和格林的差异,不会因为政府的举措和社会的救助而消失。但当这场疫情把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划在了同一命运共同体内,或多或少,我们有了共担风险的交集。如此,应相互守望、共克时艰。

社交疏远(”social distancing”),当下已成为渗透美国社会的高频词; 从媒体宣传到政府公告,从企业的应对举措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耳熟能详、无人不晓。部分美国人开始习惯好友见面隔空拥抱,生意场上暂停握手示好。我一个美国同事跟我打趣说,可以试试中国的拱手礼。“云办公”、“云健身”、“云社交”不可避免地就在拐角处了,尤其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从上周开始,自西雅图至纽约,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教堂,以及清真寺陆续停止礼拜等仪式和活动。我的基督徒朋友告诉我,他们通过Zoom视频会议软件,开始了“云查经”、“云祈祷”。

上周日(3月15日),如今除了总统以外,出境率最高的公众人物 - 美国联邦政府首席传染病专家、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所长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访谈节目“国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的采访时,呼吁民众极大限度减少社交活动,并表示不排除全国范围内,限制甚至关闭餐馆和酒吧的可能性 – 不惜一切代价延缓病毒的传播。福奇坦诚、敢说,是美国公共卫生领域近四十年的绝对权威(”an expert who has been a fixture of American public health for nearly four decades” – 《华尔街日报》)。很多在美华人亲切地称他为“福南山”。就在几天前,他曾语惊四座,说NBA要赛便对着空无一人的观众席比赛。不久后,NBA宣告本赛季暂停。紧随其后,美国大学篮球锦标赛中止;迪士尼、百老汇以及纽约主要的现场脱口秀,也相继画上休止符。体育和娱乐的戛然而止,伴随美国人的业余生活进入休眠。
如同“努力” 、“沉默”,“缺乏领导力”是美国社会给华人贴上的刻板标签,“自由”和“散漫”大多时候是我们对美国人的偏见。然而,偏见即使多是无凭无据,也有中标的时候。就在上周日,纽约市议会议员给纽约州州长安德鲁·库莫(Andrew Cuomo)和纽约市市长比尔·白思豪(Bill de Blasio)施加压力,要求关闭餐馆和酒吧 , 因为周六的纽约夜生活场所,依然人满为患。截至上周日晚间,纽约市的确诊人数已突破300。曼哈顿的一名议员在他的推特中呼吁:“今天必须是我们力争关闭纽约的日子。”(“Today must be the date we move to #ShutDownNYC.”)
派对结束,明日却难以如常。
从今天开始,我不会有机会在电梯间和同事尬聊“星期一综合征”,因为从本周一开始,大纽约地区的很多公司(包括银行、科技公司、律所等)的员工开始远程办公(work from home)。公立学校也大都关闭,并开始网上授课。在协调工作、协助小朋友网课和控制上房揭瓦的局面之间,很多在美华人家长,尚有很多未知的难题需要攻克。一些上周已提前进入战备状态的家长朋友说,已经出现了电话会议当中,被熊孩子破门而入的状况。
然而,社交疏远,对于我们华人群体中大部分人来说,只是暂时生活上的不便,正常秩序的打扰;而对于美国将近70%的人口,尤其是低收入地区的人,是奢侈。换句话说,避免病毒对自己和家人的侵害,是奢侈。《纽约时报》在3月1日刊登了一篇题为《避免新冠病毒是一些人承受不起的奢侈》(“Avoiding Coronavirus May Be a Luxury Some Workers Can’t Afford”)的文章,其中的一则故事让我看后感触颇深。格林是在纽约一家餐馆工作的单亲妈妈。她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带薪病假。如果学校关闭,她就无法出去工作。旷工一天,意味着损失100美元的收入;而旷工累计几日,她将面临失业。她对纽约时报说,雇主的期望值是,除非你病得脸色发绿,否则,吞一颗维生素C,坚持下去。而格林只是美国两千七百多万没有医疗保险的人之一。这两千七百万人当中,大多承受不起远程工作、社交疏远的奢侈。
就在上周六,美国众院以363:40 的票数,通过了用以应对新冠病毒、支持美国家庭的法案(H.R. 6201: Families First Coronavirus Response Act)。不出意外,该法案本周将在参院通过,并在总统签字后生效。这个法案,如果通过,在生效后,将提供免费新冠检测、两周的带薪病假、可长达3个月的不带薪病假以及粮食援助等关乎民生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也许对我们很多在美华人来说,并不至关重要;但对于格林这样的单亲妈妈,却会在性命攸关的时刻,雪中送炭。
在过去的一周,我身边的很多华人家长,对于学校何时宣布关闭忧心忡忡;甚至联名向学区请愿,要求关闭学校,以避免病毒社区传播、扩散的危险。而在纽约市,是否关闭公立学校,在上周曾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就在周日,纽约市长终于宣布,纽约市的公立学校从3月16日起关闭,直至4月20日。对于格林这样的妈妈,学校不仅仅是支持她工作的后盾,更是孩子们可以享受一顿免费热餐的唯一场所。所幸,在接下来的 几周,纽约市的公立学校将继续为需要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早餐和午餐;并同时提供网上课程。据估计,纽约市将有3万多学生没有网课所需要的电子设备。而新闻里说,已经有科技公司允诺将为这些孩子们提供需要的电子设备。
《纽约时报》的那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极具美国特色:“并非所有人可平等获得健康预防措施;而与此不平等相对应的,是收入、教育和种族的差异。”(“Unequal access to precautionary measures cuts along the same lines that divide the United States in other ways: income, education and race.”)在社交疏远的两端,我和格林的差异,不会因为政府的举措和社会的救助而消失。但当这场疫情把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划在了同一命运共同体内,或多或少,我们有了共担风险的交集。如此,应相互守望、共克时艰。


新民周刊 薛敏
编辑 施雨

星标☆小新了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