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宗公案发微(10)移舟不别水

 普光阁 2020-03-20

袁州木平山善道禅师,初谒洛浦,

问:“一沤未发已前,如何辨其水脉?”

浦曰:“移舟谙水脉,举棹别波澜。”

师不契。乃参蟠龙,语同前问。

龙曰:“移舟不别水,举棹即迷源。”

师从此悟入。

 

问:

1一沤未发已前,如何辨其水脉?,善道禅师在问什么?

2移舟谙水脉,举棹别波澜。移舟不别水,举棹即迷源。”这两句分别是何意

答:

1,善道禅师是问一沤未发已前,就是分别意识未起之前,也就是在清明状态下如何契入真如,这里的水脉比喻真如。那么,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因为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做到第六意识的清净面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只是一种定境而已,与悟道没有关系。那么,在此境界中如何契入真如呢?这是一个修行者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故善道禅师才有此问。

2,“移舟谙水脉,举棹别波澜。”——移舟,这是动相,比喻真如之相用,也是方便;谙,是熟悉、知晓之意。就是说悟及真如要在相用中契入,第六意识的清净面只是静的一面,但静中易枯寂,枯寂即失觉照,死水一潭,智慧无从显露。所以,修行者要借助于动相来了达真如,也就是从相用中契入,“移舟”探源。古德们经常说“回光返照”,这里的“回”与“返”就是真如本然之作用。当然,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执着于相用,所以下句补充说了“举棹别波澜”,举棹必起波澜,但要“别”,别离波澜,一方面生起波澜,一方面要别离波澜,这是说,即波澜而不执波澜。虽然相用是显发智慧的必要途径,但也不能执此为究竟,应“即此用,离此用”。

“移舟不别水,举棹即迷源。”——蟠龙知道洛浦的话于善道禅师不契,于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移舟”乃相用,它与真如的关系是一体的,相用即是真如之相用,天下万事万物皆真如之显现,“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无非真如般若,一真一切真。所以说“移舟不别水”,舟离不开水,水也不排斥舟,一切现成,本然如是。如果有人在这个本然如实的体相中,有意地去分别(举棹)其中的真假、凡圣,那就是多此一举,头上安头,迷头认影,无明也由此生起(迷源)。善道禅师从此悟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