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与楹联的一次“错误”邂逅 严伟 河南扶沟

 风吟楼 2020-03-20

——我与楹联的一次“错误”邂逅

严伟 河南扶沟

             故事发生于2010年的春天,那一年我27岁,还是一位稚气未脱的大“孩子”。

    某周五下午,一周的忙碌即将结束,师生们都开始展望周末的轻松愉悦。而我,正想趁星期的空闲时间好好复习一下《语言学概论》,为自考做准备。临近放学时,学校总务主任王晓辉老师突然叫住我:“严伟,明天你有事吗?如果没什么事,明天你能不能代替我去中学参加一个培训?就一上午时间。中心校要求必须去,不能缺席。明天我有点事情要办,去不了。”虽然我心里有一百个不乐意,但是对于一个入职还不满两年的年轻老师来说,又怕领导对自己有看法,只能痛快答应下来。我暗忖:“反正是看书复习,在哪不是看呢,中学和家里也没什么区别。”

    周六起床吃过早饭,我骑着电动车匆匆赶到练寺中学多媒体教室,其他学校来参加培训的老师已经不少了。签到并领过几页薄薄的培训资料以后,在教室后面临近熟人的地方找个空位坐下来,趁没开始上课和熟人闲聊。这才得知:本次培训的主讲人是原县教委主任周明扬先生,内容是关于楹联的知识。当时就觉得好奇怪:“一副小小的对联,有啥好讲的呢?有必要搞这么大动静吗?”——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县诗词楹联研究会已经成立两年了,也不知道周先生是当时县诗词楹联研究会的副会长和会刊《诗联文化》的执行主编,更不知道周先生为了给老师们普及楹联知识而自愿无私、热忱奉献地组织了本次培训活动。

    开始上课了,走进来一位身材高大、体态略胖、衣着朴素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先做自我介绍,一口洪亮、地道的练寺方言令人倍感亲切——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周先生也是练寺人,老家在练寺镇周老庄。至于周先生后面都讲了什么精彩内容,原谅我真不知道——我把上课听讲的时间用在了复习《语言学概论》上。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对周先生确实不恭敬:周先生在上面讲的是热火朝天,我在下面看《语言学概论》看的是不亦乐乎……按照我原来的想法,一上午的培训时间应该就这么昏昏噩噩、稀里糊涂地过去了。

    当我正看的昏头昏脑时,耳畔突然飘过来一句:“鱼上树、马登枝,你看,这些对联写的多有诗意啊……”我当时就纳闷了:“鱼怎么能上树呢?就算是用修辞,也没见过这样的修辞啊?难道‘缘木求鱼’还真有什么我所不知道的来历?”怀着这样的疑问,我抬头看了看讲台,黑板上用遒劲有力的字体写着一副对联:

柳影入池鱼上树;

槐荫挡道马登枝。

    周先生正在该对联上圈圈点点、激情澎湃地讲解着什么。我把对联在心里默念了两三遍,想象着其中的画面,仔细品味着,越品味越觉得其妙无穷。我顿时来了兴趣,合上《语言学概论》,开始认真地听周先生讲课:“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通过这些经典的传统对联实例,周先生幽默风趣地讲解着对联平仄对立、词性相同等有关知识,我也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愉悦的时光总是溜得太快,不知不觉,一上午的培训已临近尾声,周先生留下了电话号码,方便大家联系学习对联。

    下课时,中心校的桑新合主任总结培训情况,说:“今天来参加培训的老师想必都应该有所收获,回去以后,每人试着写写,看看学习效果,这也算是布置的一项学习作业吧!”回来以后,我就想着:“既然是作业,那就完成吧!写什么内容好呢?该怎样写呢?”那段时间扶沟新闻上正播放何超先生捐资助学的善举,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吗?于是我对照着培训所发的几页楹联知识资料,写了两副赞美何超先生捐资助学的对联:

千金散尽弘德显;

万户合全厚意传。

散币报国心切切;

解囊济世意拳拳。

写完以后,就交了上去,我也没再当回事。每天依旧上课、改作业、放学回家,日子如流水一般,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随风而逝。就在我快要忘记这段经历的时候,11月底的一天,校长突然到办公室给我送了一本《诗联文化》杂志,说:“恭喜你,严老师。你的对联作品在县《诗联文化》杂志上发表了。给咱们学校争了光,添了彩。要继续努力啊,争取以后发表更多的作品!”听了校长的表扬、鼓励,我很是激动,连连点头。其他同事也纷纷向我表示祝贺。我按捺不住喜悦之情,打开2010年第四期(总第12期)的县《诗联文化》杂志,找到《助残联选》栏目的第33页,我的两副对联赫然入目,每一个个清晰方正的汉字如同一只只黑色的蝴蝶,在我的眼前翩翩起舞,令人陶醉!天啊,幸福来得如此突然,令人猝不及防!

    现在看来,这两副对联是多么的平庸,甚至有合掌之嫌。许是出于鼓励、爱护,编辑老师们竟然采用了。对于我来说,它们不仅仅是两副对联,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对联新天地,让我从此身陷其中,不能自已!

    从此以后,我爱上了对联,我把每期收到的《诗联文化》杂志从头到尾每一副对联作品都逐字逐句品读了一遍,从别人的作品中学习创作经验;我还认真品读了河南楹联学会出版的《中学生对联知识读本》、谷向阳教授的《中国楹联学概论》、余德泉教授的《对联通》、中国楹联学会的《<联律通则>导读》等理论著作,提高自身的楹联知识素养;我还经常向县诗联研究会的葛永红老师、李军法老师等对联高手请教,以期发现自己的不足;平时更是留心周围的楹联,笔不离手,发现好的楹联作品则记录下来,每晚床头更是放有纸笔书刊等物品,一旦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哪怕是深夜,也要开灯随时记录下来,以便于空闲时整理。有的对联作品即使已经发表过了,只要发现问题,也会及时记录修改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我的联艺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能在《河南楹联》、《中华楹联报》、《中国楹联报》等杂志上发表楹联作品了并成功加入了河南省楹联学会。我不但自己爱上了楹联,还争取把自己所学到的楹联知识教授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楹联文化的魅力!

     2014年,本人荣幸地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全国优秀楹联教师”;2017年,本人被县诗词楹联研究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增选为县《诗联文化》会刊副主编;2019年,又被中国楹联学会评为“2019全国联教深化年先进工作者”。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10年前我与周先生那次“错误”的邂逅!有时候,我常想:“人生真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可能你永远不会想到,在下一个路口,等待你的将是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与楹联的缘分可真应了古人那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名言了!最后,拟一副拙联为这次的“错误”邂逅作结:

无巧不成书,一副联中识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