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由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哥儿俩开创,再加杨时、罗从彦等人传承,到了南宋朱熹终于集大成,这种新儒学被后世的元朝列为官学,明朝亦是沿袭,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阳明心学,这就导致一个问题,这种儒学对人的各种行为进行了诸多约束,所以整个明朝看起来“死气沉沉”。
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药学名著;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地理学经典;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农学翘楚;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技术百科全书。不仅如此,明朝还翻译了大量的外文著作,比如《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由此看来,明朝的技术成果很多,能持续输出这么多人才,这从侧面说明,明朝的教育事业相当成功,那么,明朝是怎么塑造了这么强盛的教育呢? 一、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是不是有一种“乡野村夫”在唠家常的感觉?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喜欢用“白话文”颁诏,比如,有次倭寇杀来,他宣布了如下圣旨:
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对教育抓的格外严格。 有次,朱元璋让周王、晋王、燕王的几个世子检阅军队,燕世子朱高炽回来的最晚,他就问怎么回事。 朱高炽说,我看那些士卒都很辛苦,就让他们吃饱饭才开始。 朱元璋闻言大喜,就想考考这孩子的学术水平,把他领到书房,命人报来一堆奏折让朱高炽批奏。 朱高炽只是挑选了一些与民事相关的折子。 这引起了朱元璋的兴趣,就随口出了一道题,尧、汤之时各地大旱,应该怎么对待民众呢? 答曰:“恤民之政。” 轻易不夸人的明成祖不由说了句“孙有君人之识矣”。 显然,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有如此见地,这和长期的教育脱不开干系,要知道,朱元璋这么大的时候还在辗转各地要饭呢。
明朝教育不仅仅是对朱姓子孙抓的严。朱元璋很早就意识到,若想长治久安、国祚永祥唯有靠人才、靠教育。 因此,在明朝尚未立国的时候,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将集庆路儒学改为国子学,这成为当时的最高学府。明朝建立后,又建立了府、县之学。此外,还有各种宗学、社学等,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建立了起来。 二、制度保证,全方位覆盖各级教育机构建立后,如何才能保证它正常运转、为大明持续输出人才呢?明朝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1、加强考核 衡水中学将各种时间细化到了分,学校对老师更是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要求,在这个校园的每个学生、老师都是紧张、亢奋的,他们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每个指标,这就是考核。 明朝的考核制度相当严格,它具体细化到了生员数量。
在薛瑄年近三十的时候,他父亲调任鄢陵县教谕。这个地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考上举人、贡生了,根据大明律令,凡所在县长期没能提供诸生的,其教谕要发配边关服徭役。 为了“拯救”父亲,他参加了科举,次年八月参加河南乡试,考中头名解元。转年参加殿试,获得甲榜进士及第。 明朝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仅是教谕的职责。 历朝历代,御史的职责都是考察官吏和省察民情,明代亦是如此,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明代御史出巡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他首先要去的是学校,要了解所在地的生员情况、师资力量,然后登记造册上报朝廷。 2、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自唐宋以来,南方经济活跃度已经明显超越北方,相对应的,南方的文教开始崭露头角,到了洪武三十年丁丑科放榜后,人们发现,榜上五十一名全为南方人,这就是南北榜之争,最终导致南北分榜录取,并成后世惯例。
土司制度,是当年元朝为了加快灭亡南宋采取的权宜之策,并在明朝得以沿袭,在明初,西南几省的土司数量高达上千。 从历史上看,每当中原王朝式微的时候,边远地区皆叛。基于这个现状,明朝决定在土司区域推行文教。 在洪武十五年(1382),普定府知府者额入京朝贡,朱元璋对他说:“今尔既还,当谕诸 酋长,凡有子弟皆令人国学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在弘治十六年,朝廷更是以律法的形式推行开来:
当朝廷把“人学读书习礼”作为土司袭替的制度后,其结果就是土司将参加科举视为提高自己社会身份的途径,这种文教政策也成为土司官族入仕的保障。 同时,这种政策在土司群体中起了重要示范作用。比如,史书记载: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到,云南、贵州、广东、江西等地解额呈逐年走高态势,一方面是朝廷加大对这些省份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则是多年推行文化的结果。 结语四大名著,其中有三本成书于明朝,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明朝百姓的文化素养要比前朝高。统治阶层的重视再加上各级学校为载体,使得大明才俊不断涌现。 另外,明朝虽是八股取士,但是里面不乏一些思想开明之士,对于当时的一些学术思想和技术加以吸收利用,比如明朝的部分火器,就是来自当时葡萄牙、荷兰的技术。 总体而言,明朝在当时世界属于发达国家,在造船业、医药学、天文学、农学等皆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