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告一出,全世界都在等它上线

 汕头能率 2020-03-21
防。

是我们两个月来抗疫的主要手段。

但要获得真正的胜利,下一步还得靠疫苗。

这几天的新闻——

中国军队研发新冠疫苗已开展临床试验:


美国新冠疫苗开始第一期临床试验:


都在争分夺秒。

疫苗诞生的时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个人从出生下来,就要开始接种各种疫苗。但疫苗是怎样研制的,又是怎样让我们免疫疾病的?

这支纪录短片,追踪了我们当前最关心的话题——
疫苗战事-新冠疫苗研发实录

疫苗是什么?

在没有疫苗时。

人类抵御病毒,依托于人体的免疫系统。

当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系统就会根据病毒的特性,搬来救兵——

产生特定的免疫球蛋白。

这个过程非常有效。

但也有失守的时候,病毒消灭不过来,人就会染病。

而疫苗的原理,就相当于一次反恐演练,提前调兵遣将——

利用免疫系统的识别攻击和记忆机制
让人体先识别特定的病毒特征
以便产生针对该病毒的免疫力


研制疫苗,则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转基因等方法,去除毒性同时,保留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物质的特性。

这样既不会让人感染,又能让下一次病毒真正来临的时候,“救兵”能够来得更加轻车熟路,杀毒于萌芽阶段。

这种病毒免疫力,能够持续几十年。

因此,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比如天花病毒一次治愈,就能终生免疫的特点。

早在明代,民间就做出了非常多的接种尝试,俗称“人痘”,即人工干预接种天花病毒。

用天花病人穿过的衣服,提取天花病人出痘的痘液,给新生儿使用,期望能够让孩子获得免疫力。


在16-17世纪,中国境内天花肆虐,甚至连皇帝都无法幸免。

顺治因天花而死,康熙因已经得过天花而被选为皇帝。

幸运的是,在巨大伤亡的“种痘”实践中,国人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

接种要用天花病人长成的痘痂而不是新出的痘液(毒性较低)。

成熟的痘苗可以连续使用(降低风险成本低)。

甚至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方法著作——

清代的《种痘心法要旨》中就曾介绍:“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


可见在清代,人痘种植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最普遍的防治天花手段,也是现代免疫学诞生前,传统医学最著名的成果之一。

而现代免疫学,则同样和天花有关。

十八世纪的英国,天花肆虐,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养牛场的挤奶工和屠宰工人,患上天花的比例很低。

原因,是他们都曾得过另一种病,发源于牛身上的牛痘,一种对人没危险,但症状和天花相似的病。

他通过调查后得出结论:

人若传染上牛痘,就再也不会得天花病。

此后的试验证实了他的想法:用人牛痘脓包中的物质,给小孩注射,感染牛痘,也成功让小孩获得了免疫天花的能力。


随后,他把研究整理发表,并无偿分享给全世界,终身投入到“牛痘”疫苗的宣传中。

之后研究发现,是牛痘中存在与天花病毒相同的抗原,最终使得天花病毒成为唯一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组新冠疫苗”的作用原理就与牛痘类似。

但,就跟天花被疫苗消灭一样。

任何一种病毒疫苗的研制,背后都有风险。

这条路,从来都不平坦。
回到纪录短片。

记者实地探访了,现代的新冠疫苗研究的一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我们呈现了现代疫苗研制的具体工作。

这里,研制的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灭活疫苗。


全副武装。

因为,研制疫苗,本身就是一个高危工作。

比如,要亲赴一线,采集第一代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即毒力最强的初代病毒。

然后还要挑选出优质毒株,用液氮冷冻保存,用于作为将来疫苗研制的毒种。


操作的危险性,不亚于一线的医护工作者。

而病毒量,更是远远高于医护工作者。

为此,需要极高的安全标准,科学流程,高度防护,和全方位的监测。

实验人员的日常工作,是要把病毒移入试管,提取核酸,注入裂解液。

然而,由于容易发生气溶胶污染,相较于普通的实验室,一个看似简单的移入试管工作,这里的工作人员只能更慢,更细致。

要依靠手感毫厘之间的拿捏,避免污染出现。


注意这个数字。

每天1000次以上的移液工作,不能有一次失误。

移液之后。

用漩涡振荡器,使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瓦解。

用离心机,使核酸和其他物质分离,洗脱杂质。

最后提取病毒的核酸,进行病毒基因测序,确认,此病毒,是否是新冠病毒。


这个基因测序的结果,就相当于得到病毒的指纹和二维码。

给病毒身份。

但做了这么多都还只是第一步,确定病毒的身份和数量。

接着,还要检测病毒的毒力和繁殖能力——

用培养瓶测试病毒能否侵蚀健康的细胞。

纪录片中用了个类比。

给土地(健康细胞)播种子(病毒)。

既然是播种,就有失败的可能。


比如挑选健康细胞,品种,代次,都需要时间大量测试。

难度,都在这句话里。


为什么研制疫苗的时间长?

因为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建立在无数失败的尝试后。

 一次又一次,最终挑选出毒力和繁殖力强的病毒,作为种子,然后培养病毒。

又是几天的等待。

最后,再对培养成功的病毒,进行灭活,即杀死和消灭病毒的活性。

而挑选试用灭活剂,又是一个技术活。

一次灭活,二次灭活,还要进行盲传三代测试,检测试验后病毒的活性。

注意这句话,严格又严格,谨慎又谨慎。


原因?

早在非典时期,加拿大和香港的实验室,就出现过由于灭活不成功,导致全实验室污染的情况。

最终测试能全部成功,才能算成功灭活。

而整个灭活的目的是:

让病毒失去感染力,但仍具有抗原性,就是可以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生成抗体的物质。

至此,疫苗研发才算是告一段落。

但要到这一步,成功的几率,需要的时间,花费的精力,和投入的预算,都是不可估算的。

Sir注意到工作人员介绍时,说了这句话。


说明直到纪录片拍摄的时候,病毒还没有培养成功。

想想看,这还已经是在全社会都鼎力支持之下的研制工作。

不计成本,不计代价。

都只能一步步试错,才得到开头的那个好消息:

疫苗已获准开展临床试验。

但更真实的情况是,根据我国的《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疫苗需要至少四期的试验论证。

从动物试验,再到健康人的试验。

至于药理,安全性,持续性等等评估,这一切在全世界的共识也是,至少12-18个月。

而在抗疫期间吸粉无数的张文宏医生都直接表述:

今年不要太寄希望于疫苗。


毕竟,面对一个波及全人类的灾难,任何举措,都一定要尊崇理性,耐心,严谨的态度,要慎之又慎。

科学防控,才是我们打赢战疫的武器。

而疫苗,就是那颗最后的子弹。
记得2月27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中,提到的这次疫情的一个教训之一就是:

国内疾控中心地位太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如今又再次呼吁加强CDC(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

总的来说CDC的作用应该要有一定的行政权
它应该有这个权力向社会发出警告


而在这部纪录短片里,除了研制疫苗的困难。

更不要忘记这群主人公——

疾控人员。


没有像一线医护人员那样在新闻上轮番报道。

他们在很少被人发现的地方,不声不响夜行军。

直到奇袭成功的那天。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同样面对无时不刻的压力和风险。

比如,病毒泄露。


比如,同样恶劣的工作环境。


比如,同样高强度的工作量和精神压力。


以及需要的技术,经验,判断力,专业性。

还有大量失败带来的挫折感。

可以说,在这个全民抗疫的战场上,已经没有前线和后方的区别。

而通过纪录片,除了了解到防疫的常识。

我们也应该开始消除歧视和误解——

有人认识我是疾控工作人员
甚至拒绝跟我共同乘坐电梯


只要能让多一个人看到,多一个人去理解和改变。

记录,就有价值。

这里是完整版。

15分钟不长,而疫苗接下来的路,还很长。

让我们一起走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