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养源于生活并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育邻人 2020-03-21

教养源于生活并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育邻梦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有教养?

教养源于生活并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教养是有教导和养育的简称。家长是孩子教养最直接的来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不仅仅遗传父母的生理基因,更重要的是孩子会继承父母绝大部分行为素质,也就是孩子的教养来自于家庭。

教养源于生活并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孝在于关怀

家庭是孩子生根发芽的地方

俗话说:“育林先育苗”“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观察三岁孩子的生活行为就能大致预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性格......孩子七岁所具有的行为习惯,就基本决定着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状况。人生学习成长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就是童年,童年是人生成长的起步之年,是人一生之中行为、性情最可塑的时期。七岁左右的孩子大脑就已基本发育完整,也就是说个人大脑构造与脑细胞的活跃基数在七岁左右就已基本确定,该有的思维架构也已搭建完成,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已基本确立。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东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内容,后续接受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学习都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血肉。

正所谓“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信仰的差别,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但是,放眼四周您就会发现,这个社会有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接受了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进而有了真正不同的成长“起跑线”。俗话说:“人不学无智,无智者愚。”智慧之道在于求学,求学者因博学而智、不学者愚,而每个人从家庭中接受到的成长基数【生活习惯】从最底层影响着孩子认知世界的态度。因此,好的教育一定是从家庭出发的,家庭教育生根、学校教育强干、社会教育开枝散叶

家庭是成长出发的地方

教养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有人说某些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是绝没有一个孩子是含着智慧出生的。全世界新生的婴儿几乎一模一样,出生之时除了健全的身躯他们一无所有,没有随身带来的财富、没有随身带来的智慧,连最基本的信息交流、生活自理都不会。他们人生之中所有的智慧都需要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家长期望孩子行为有教养就必须给孩子有“教养”行为的榜样。孩子成长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模仿,让孩子行为有“教养”的基本前提就是给予孩子“教养”的模范引导,比如期待孩子待人有礼貌,那就需要从做讲文明的家长开始;期待孩子能够遵守社会分工、协作规则,家长本身就必须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期待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父母就应该为孩子树立勤奋好学的榜样......

俗话说:“孺子可教”,孩子是最容易接受教育引导的,孩子行动走路的能力、讲话的能力、辨识事物的能力都是通过后天反复练习获得的。孩子具有教养的行为同样是接受教导结出的果实,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待人接物、处事时的敬重态度,是懂礼貌、讲规矩、态度热情、行事有风度的代名词,它反映的是人本质上的品质与道德水平,反映一种积极对己待人的态度和行为。

教养源于生活并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家庭教育生根、生“教养”

教养是在生活中碰撞出来的

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教养同样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分工、协作经验,是从人际交往之中逐步形成的个人行为处事的品质。“教养”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温文尔雅、注重细节、关心他人、心胸宽阔并发自内心、正派真诚、光明磊落等等都是个人良好“教养”素质的集中体现,“教养”的本质是对己待人的关怀。因为关怀,才能注意并准确地把握交往尺度,给别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间;才会克服种种不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注意处处使用礼貌用语,努力营造文雅平和的氛围。

“教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借来的,它必须经历见到——模仿榜样——深入体验,最终在不断的反复体验中才能形成个人完整的“教养”。而今,学校道德课程不少,但是效果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追求分数、升学,对于孩子们生活中实践活动能够落地的内容关注甚少。当然,最关键的是德育课程内容与很多家庭日常行为逻辑不相通,导致部分道德行为逻辑落地生根难。所以,教养必须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中抓起,让生活指引“教养”的形成、让生活中的行为实践碰撞出有“教养”的行为习惯。“教养”无关身份,无关贫富,也无关文化,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举手投足间。学校教育能够丰富孩子们文化知识的羽翼,但教养必须指引孩子们从生活实践中练习获得,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那些回国避险的“高材生”,就缺少了尊重他人最基本的“教养”。

“教养”源于成长实践,人生的成长是社会性的,个体成长最核心的两种活动:一是,根据自身成长需求从外界获取资源,这些活动包括饮食、学习等等;二是,运用自身力量为社会建设服务,从而获取社会价值回馈和社会认同,也就是赚取金钱和名利。达尔文曾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根本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教养”就是从人们彼此间协作、互助等生产活动中摸索出来的个人行为处事的标准,是个人参与社会分工、协作最直接有力的行为标签。

教养源于生活并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教养来自于成长互助

教养必定有温度

“教养”是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它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多半为求取利己而存在,而“教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利他的,也就是说教养几乎等同于“为人民服务”或者奉献。孩子的“教养”来自父母“言传身教”、行为示范,来自随时随地与人相处的为人处事反馈中,来自终身成长、终身学习、终身实践。

“教养”是一系列小习惯的叠加,是真正的“积跬步行千里、汇小溪成江海”。培养孩子的“教养”性行为,必须让孩子明白成长进步的行为很棒。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孩子“教养”的行为就是授渔给孩子,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成长行为很棒。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智》中写到:“除非有退滞的倾向,否则儿童的天性会勇往直前,生气勃发的额寻求独立,其发展乃一股渐趋独立的动力,一如离弦之箭快速的准确的飞向目标。”是的,孩子的成长行为就如同时间是一刻也不会停步的,他们无时不刻都在成长、进步。所以,作为家长或师长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指引成长方向,帮助其借助前人文明成果智慧加快成长速度、少走亲自摸索的弯路,这也正是教学活动的初衷,为孩子成长引路、照亮孩子成长前行的道路。

人们常说:“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每一种结果都是一系列行为的直接产出或者副产品,比如选择大城市生活就必然面对更大的生活压力,选择早上多睡会儿懒觉就必然会上班迟到或被堵车。家长选择为孩子树立怎样的生活行为习惯,孩子在后续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就将收获什么样的道路,比如教导孩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就能获得更多人的帮助;教导孩子尊重他人、为人谦逊,就能获得更多人的尊重......所以,家长在教导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为孩子树立好的行为榜样,引导孩子向着“教养”指引的方向前行。

教养源于生活并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教养是与人为善

人生学习成长的路上,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学习了很多技能和智慧,却没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中被评定为有知识,没文化;高学历,无“教养”。

教养源于生活并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教养源于生活并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