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 勉 溪 传

 刀光剑影wjg 2020-03-21

​                 王剑光  编写

  王勉溪,字士炳,龙岩雁石岩星人。公元1721年生,清朝康熙国学候銓(听候选授官职),明朝万历进士贵州道监察御使王以通、明朝知府王命璣、明朝知州王命珩、明朝某司王命珬、明朝进士王命珂等侄孙;明万历进士刑部尚书王命璿曾孙(王命璿1575-1653,字君衡,号虞石,龙岩西陂小洋人,1600年中举人,1604年中进士,历任广东新会县令、陕西道御使、直隶钦差大臣、广东巡按、京都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刑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明军中都督王思沂亲孙,清雍正、乾隆时期龙岩著名商贾。

  公元1646年,清军入闽,势如破竹,大兵直趋龙岩,王命璿将家中四位女眷送入东宝山石岩寺内,叫她们削发为尼(四女眷分别是杨氏,何氏,谈氏,生氏,卒后她们分别被安葬于龙岩东宝山石岩寺内,现在为尼姑塔,为龙岩市文物保护单位),变卖龙岩府邸(即龙岩一中边的毛泽东纪念馆)给邱氏,并抵押其他名下所有房田产,募集资金,修筑城墙,并组织龙岩地方官员百姓一起积极抵抗清军(人称“王衙”),由于明朝末期气数已尽,城内守军最终敌众我寡,龙岩城被清军攻破,为免遭屠杀,王命璿带领子女及家丁连夜奔波至雁石。雁石原是一个古渡口,在当时的年代,雁石渡口是闽西大地连接外面世界的重要交通要道。由于闽南沿海一带皆被清军占领,南下已无意义,再加上清军继承大肆搜捕,王命璿只能把子女家眷留在了雁石,自己只身逃往密林深处,就这样,王氏家族在雁石开始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王命璿带着少数家丁前往万安大山深处避难,到了万安,王命璿隐居于万安与连城交界圆光寺内,寺内主持月慧和尚是王命璿好友。在深山庙宇时,王命璿仍继续派家丁到外部打探消息,当听说明朝南明皇继续在广东率领明军抗清,便毅然命其孙子王思沂前往广东,协助明南皇一起继续抗清。1653年,王命璿在万安圆光寺庙宇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王命璿临死时对好友月慧和说:“我死后,上不见清朝天,下不葬清朝地”。月慧和尚遵从他的遗愿,将棺材用铁索吊于洞穴内离空完葬。由于年长日久,铁丝索及棺木腐烂,圆光寺弟子只能用花岗岩做了个圆塔,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帽遮天,中间中空用棕须包裹骸骨,底部为石柱隔离地面,秉承他“上不见清天,下不葬清地”的遗愿。为防清政府追查,墓前竖碑为“圆寂恩师代烈老和尚之墓”。2017年11月1日,龙岩市命璿公直系后裔王剑光等在龙岩王氏毅轩公族长王文健及龙岩市文化研究会、龙岩博物馆的领导陪同下,将先祖的坟墓重新整修祭奠。

  雁石溪是九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游是流经龙岩中心城市的龙津河,虽然从龙津河到雁石溪不过几十里,但河流途经崇山峻岭,激流险滩重重,雁石溪奔腾而下,到达雁石矶前的硿内,河面才逐渐宽敞,船只才得以通行,并以此为开始,往来于闽南重镇漳州。(漳州船只往来货物都必须在雁石渡口中转,再通过人工挑担往返于厦老岭、津头岭两座大山,再到铁山重新装船或改马车到达龙岩城)。这条河流,将龙岩与漳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闽西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这条水路运输线是闽西与闽南商贸往来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王勉溪幼年资质聪慧、勤奋好学,少年孝顺父母、知书达理而被选送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获太学士、国学候銓(听候选授官职),或因祖辈曾经为明朝重臣的原因,而弃官从商。他利用雁石古渡口的有利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船务运输、木头转运贸易、采矿冶炼行业等,积攒了不少财富,在雁石购置十八栋房产(现仅存岩星老关帝庙边的积庆堂、雁石老渡口边的裕德堂、老水泥厂边的承武堂、长仑的德槐堂以及岩星村墟坪岭边的老祠堂遗址),上千亩山林及田产(岩星三角林、鸭母坑、墟坪、长仑、赤坑洋、坪坑等)。

  由于来源于家族的良好教育与传承,王勉溪心胸博大宽广、品德高尚,为人谦和有礼,一生慷慨好施,造福一方。七十一岁生日时,由龙岩当朝知县進士文林郎、候補知縣葉廷推、進士考職儒學陳上苑等将以上功绩制作烫金屏匾,为王勉溪贺寿(该屏匾现收藏于其直系后裔王电光家中),以表彰他对那个时代所做的贡献。据屏匾记载,主要功德有:建文廟文場、修義塚、築河堤、造雁石铁浮桥、捐修龙岩至漳平道路等:

  1、“當岩邑初升州,時刺史桐城張公,欲捐金收文廟,建立文場、公署並築堤、濟渡等事,勉溪悉樂輸以成厥美”。时值龙岩刚刚成立州府时,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百业待兴,为响应当时龙岩州刺史桐城张公的号召,王勉溪积极捐资参与建设龙岩州文庙、文场,修筑城市河堤及建造桥梁等。(文庙,也称为孔庙,文庙,也称为孔庙,设东、西学宫,东学宫为古代官办学宫,俗称庙学或儒学,也是全县掌管学业的行政长官教谕的衙门;西学宫,是儒学训导的衙门,也是官学合一之所。从汉武帝开始,孔子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他被尊奉为“文宣王”、“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旧时的祭孔仪式由当时的军政要员为主祭官。由社会各届知名人士陪祭,整个祭孔仪式大致有上香、奏乐、行礼、献表、读祭、献舞、读经等安排。祭孔者须“必敬、必诚”,祭孔供品须“必丰、必洁”。祭孔时,庭燎熊熊燃烧、香烟缭绕、钟鼓齐鸣、号角齐嗪。文场,俗称文 坛,也可以称为文化广场,又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地方。一般设在文庙附近)。

  2、“夫華岩前後餘地為工人鑿金石毀墳,請州憲封其山,為義塚,以瘞之”。原华岩山(现粉末冶金厂旧址)上有工人开山挖石毁坏许多无主坟墓, 他无比气愤,遂申请龙岩洲知府对华岩山封山,并收集山上众多无主坟墓,出资修建义塚,并每年组织统祭拜。该义塚原址在雁塔书院右上角,后因粉末冶金厂修建储油库而毁,原村中老者张守柏时常还有提起。

  3、“至由岩抵平,山路险仄,獨慨然首其事,化險為夷,車徒往來者至今稱便”。原龙岩至漳平的山路,危险而狭窄,王勉溪慨然挑头捐资主持修路,使其化险为夷,让车辆、行人往来方便,直至今日还在使用。

  4、“至於雁石一渡,舊無梁築,勉溪更創造浮橋,涉斯水者坦然莫病焉。功德无量”!原雁石南、北没有桥梁,往来行人只能涉水而过,多有不便,王勉溪亲自主持设计捐赠建设雁石铁链浮桥,方便两岸百姓往来,该浮桥解放前民国时期还在使用,至今河中还有松木桥桩依稀可见,年长者都还有记忆。2019年,雁江沿河路改造建设时,还发掘出表彰王勉溪捐资建桥的功德碑。

  王勉溪对待长辈谦卑孝顺,对待兄弟重情重义,兄友弟恭。某年,王勉溪在岩星巷口尾路(当时雁石集镇的街道)关帝庙边,择地几十亩建了一座府第,取名"积庆堂",房子建成后,王勉溪非常满意,遂大摆宴席,庆祝宅院落成大典,酒过三巡后,王勉溪的哥哥王勉济站起来说:"各位宗长母舅、亲朋好友们,趁此酒席未散之际,帮我们兄弟做个分房的见证"。此话一出,众人皆惊,王勉溪更是诧异的问"兄长,房子是我建的,这分的是哪个房呢?"王勉济说:“你把请帖拿出来看看,是谁请的客”。原来古时候,父母健在,为尊重父母,请客主持人应写父母的名字,所以他兄长就钻了这个空子,要求分割房产,如此情形,换作别家兄弟非兄弟反目,对薄公堂不可,但是,王勉溪确二话没说,马上立下字据,把右边的整个院落分给了他兄长(王勉溪是弟弟,按古时候分房规矩兄长居左,弟弟居右,但因为上述原因,所以王勉溪还是把左边院落留给了自己及父母居住)。此事原有族谱都有记录,后因族谱毁于文革时期,族人改为口口相传。

  王勉溪为人慷慨大方,常常仗义疏财。某年秋夜,王勉溪在家理帐至深夜,临结束时吩咐管家多做一份点心,管家咤异不解,当点心做好后,王勉溪对着梁上说:"兄弟,累了吧,下来一起吃些点心吧"原来梁上早有陈氏青年潜伏于梁上想半夜行窃,王勉溪知道也不声张,还好好款待,临走时又送了一些银两资助他,让陈氏青年感激不已,后来多次感恩相报,甚至以命相帮,王勉溪就把位于雁石岩星自己名下的一座山送给陈氏青年置业,陈氏青年在王勉溪的扶持下,开宗立业,遂成岩星一大家族,陈氏家族至今还掌管着那座山,以上典故陈氏族谱都有记载,其子孙至今津津乐道。

  关于王勉溪扶危济困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如"王公无错子"的故事,在当地也相传甚广。相传王勉溪对于一些生活较困苦的百姓,他会想方没法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来资助他们,有一些百姓干完活来结算工钱,王勉溪会因人而异的算帐,对于生活较穷苦的工人,他会拨打着算盘高声说:"三五二十五"然后付二十五文钱,工人诧异说,“不对,不对,三五是十五啊”,王勉溪马上说:"不对也对,我王公无错子",就这样,"王公无错子"的典故至今在当地广为流传。

  沧海桑田,岁月流逝,时间虽然过了几百年,但是有关于王勉溪的种种功德,种种事迹,点点滴滴,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贤良品德、乐善好施的精神,至今影响着王氏子孙后代,以他为榜样,与人为善,谦卑为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