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腊牛1974 2020-03-21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品级不高却地位显赫,他们受恩于天子却处处给天子“找别扭”,他们既是天子的“影子”又是天子的“镜子”。虽然他们担任的官职名称各异,但却有一个统一的称谓——谏官。
谏官的主要职责是向天子进言,劝谏天子的过失。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却是封建王朝得以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那么谏官制度从设立到完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哪个朝代的谏官影响力最大?其对封建王朝内部权力运行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谏”字顾名思义,带有直言和规劝的意思,所谓“直言以劝正”。《说文》中解释为“谏,证也。从言柬声。”《字汇》中也提到“谏,直言以悟人也。”
谏官制度的诞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就设置大谏。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虽然对很多制度进行了彻底变革,但依旧保留了谏官制度。秦初设谏议大夫,对后世谏官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
汉朝在秦朝谏官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革新,汉光武帝时期设置了谏议大夫。作为光禄勋的专职谏官,其职责是“直言极谏,匡正君非,谏诤得失。”
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得以创立并完善的历史时期,当时的谏官归属于“三省”中的门下省管理。虽然没有制度上的革新,但却诞生了一个历史上最著名的谏官——魏征。
魏征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正直之臣,关于他和唐太宗之间发生的趣事有很多,但留给后世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屡次冒死直谏的故事。
《旧唐书·魏徵传》记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是唐太宗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以至于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感叹道:“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宋朝十分重视谏官,曾专门从“三省”中的门下省分出一个谏院与三省并行,宋朝的谏官职权很大,对各方面问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王安石曾评价说:“欲行其志,宜莫若此时。”
元朝废除门下省而设御史台,虽然前朝设立的谏议、司谏、正言等官职也一并废除,但御史的职能包括了直言上谏,谏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
随着历史的指针走到明朝,谏官制度在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发展演变后逐渐趋于成熟,成为了封建王朝内部权力运行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谏官制度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后,终于在明朝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影响朝局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明朝的谏官又称言官,《韵府群玉》中记载:“谏官曰言官。”
明朝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监察与谏言制度,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言官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言官们虽然品级不高但却被赋予相当大的职权。从劝谏皇帝到弹劾官员,从国家大事到百姓生活,言官无所不管、无所不说,有时甚至连皇帝都拿他们没有办法。
和其他朝代不同,明朝的言官似乎骨子里带有一股倔强的书生意气和抗争精神。他们往往将生死置之度外,将犯颜直谏当成家常便饭,将弹劾官员当成举手之劳。言官们以挑剔的眼光和苛刻的标准注视着皇帝的一举一动,只要发现有任何违背礼法之处便会集合力量上书谏言,往往搞得皇帝心烦意乱。
嘉靖时期的御史杨爵就是有明一代言官的突出代表,嘉靖帝沉溺于斋醮青词,不理政事,杨爵痛心疾首。
《明史·杨爵传》记载:“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作颂称贺。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今天下大势,如人衰病已极。腹心百骸,莫不受患。即欲拯之,无措手地。方且奔竞成俗,赇贿公行,遇灾变而不忧,非祥瑞而称贺。”
可见,身为御史的杨爵全然没有把其他大臣为皇帝营造的祥和氛围当回事,而是坚守自己的为官之道,上书直言皇帝的过失。
尽管杨爵因此事遭受了惩处,但他丝毫不为所动,依然将直言上谏进行到底。嘉靖帝到了中年以后更加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对言官更是讨厌到了极点。可杨爵依旧不依不饶,屡次上书规劝皇帝要勤于政事,引得嘉靖帝勃然大怒。
《明史·杨爵传》记载:“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帝震怒,立下诏狱搒掠,血肉狼籍,关以五木,死一夕复苏。”
就在杨爵因谏言而险些命丧黄泉的时候,其他言官伸出了援助之手。以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鲅为首的其他言官相继上书声援杨爵,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捍卫言官的职责,最终却惨死在诏狱之中。
杨爵的犯颜直谏和周天佑、浦鲅的仗义赴死是明朝言官集体的一个缩影,他们在被赋予一定特权的同时也肩负起了兴利除弊的神圣使命,使得言官成为皇帝心中又敬又怕的一群人。
谏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历史原因:
一方面,自尧、舜以来,人们评判一个君主是否为明君的标准之一就是虚心纳谏,无论是出于内心还是受外界舆论影响,历代君主都不得不将之奉为金科玉律遵照执行。因此,没有哪一个君主敢于在自己在位时废除谏官制度。
另一方面,谏官制度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巩固皇权上确实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是统治者不忍舍弃也不会舍弃的。
01 疏通言路,建立天子与大臣之间的沟通渠道
天子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却有常人感受不到的孤独和无助。无论是圣主还是昏君,如果不以后世纵观全局的“上帝视角”来评判,而是单单从其本人当时的处境来看的话,也许我们就会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天子的确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想要听到真话、看清实情又是多么难以实现。谏官正是充当了让天子从另一侧面了解事物的角色,让其能够在一片奉承和赞誉之声中听到一丝“杂音”,而这一丝“杂音”正是督促天子不断自省的最有效方式,是使其从平庸之主到一代明君的必经之路。
02 兴利除弊,成为封建官僚体制中的自我净化手段
谏官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天子提意见上,也体现在对其他官员的监督上。明朝之前,主管监察的监官和主管上谏的谏官是分开设置的。到了明朝,监官和谏官在职能和权限上合二为一,统称言官。从此,谏官不仅有向天子谏言的权利,还同时拥有了监察百官的权利。权力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谏官在整个权力体系中的地位,使得很多过去很难被发现的贪腐或结党因为谏官的检举揭发而大白于天下,客观上促进了封建官僚体制的自我净化,为巩固皇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03 借力打力,有利于最高统治者对各方权力的制衡
谏官的风骨和气节在明朝发展到了顶峰,其对封建王朝内部权力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也为历朝最大,而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部分来自天子的加持。拿明朝来说,无论是宦官势力和官僚集团之间还是官僚集团内部都存在着复杂的利益纠纷和权力倾轧,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现象屡禁不止,对皇权构成了巨大威胁,谏官的存在为天子在处理类似问题上提供了可能。往往天子在对某一方势力下手前都会释放出信号,心领神会的谏官自然会在合适的时间拿出罪证进行弹劾,如此一番君臣配合之下,即使再顽固的势力也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天子利用谏官之手实现制衡各方势力、掌控全局的目的,而此时的谏官也成为了助天子一臂之力的关键力量。
在封建官僚体制下,谏官虽然有直言上谏的权利却没有能力决定自身的命运。谏官有时就像那扑火的飞蛾,不惜以性命相搏只为燃起黑夜中的一丝光亮。他们不管所要面对的是圣主还是昏君,有时生死只在一念之间,但作为谏官,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勇往直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既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毕生追求的信仰。本文由“大瀚闻史”原创,欢迎关注,有更多独家内容等着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