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遗产之尼泊尔篇(4个)

 乐乐龙饲养员 2020-03-21

Nepal

尼泊尔世界遗产分布图

1加德满都谷地 (1979)

2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1979)

3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 (1984)

4佛祖诞生地兰毗尼 (1997)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 (1979)

Kathmandu Valley

加德满都谷地文化遗产有七组历史遗址和建筑群,全面反映了加德满都谷地闻名于世的历史和艺术成就。七组历史遗址包括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冈王宫广场、斯瓦亚姆布与博德纳特佛教圣庙和伯舒伯蒂与钱古·纳拉扬印度神庙。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群峰南麓山脚下,是一个充满传奇与魅惑的宗教小王国。在这群峰环伺的山地中央,有一片受到河川严重侵蚀切割的丘陵与谷地,此即为尼泊尔心脏地带的加德满都谷地。加德满都谷地东西长32千米,南北宽25千米,巴格马蒂河及其支流穿过谷地。巴格马蒂河 ,又称“圣河”,源于谷地北部的肖普里山,向南出西瓦利克山入下游平原,又接纳了北部低山地区两侧的许多小支流,最后汇入印度恒河,是加德满都谷地的重要河流。

传说,远古时代,加德满都河谷是一个巨大的龙潭湖,人们为了生存,只得栖息在河谷两旁的高山上,行走十分不便。有一天,中国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菩萨、曼殊室利菩萨,亦称妙吉祥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路经这里,得知百姓疾苦,于是善心大发,挥起神剑,辟开一座大山,形成一个巨大的峡口,湖水沿峡谷倾泻而出,形成一个富饶的谷地。于是,百姓欢天喜地,来到谷地,修建房屋,定居下来,形成城市,这便是加德满都。人们为了感激文殊菩萨的恩德,便在斯瓦杨布山上修建了一座文殊菩萨庙,直到现在每年二月的春王节,许多当地百姓满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到文殊菩萨庙,敬献香火,顶礼膜拜。

加德满都谷地中主要有三座曾经的王城: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克塔普尔,代表了尼泊尔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加德满都是尼泊尔首都,位于加德满都河谷西北部,巴格马提河和比兴马提河交汇处,四周群山环抱,到处苍松翠柏,阳光灿烂,四季如春,素有“山中天堂”的美称。加德满都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它以精美的建筑艺术、木石雕刻而成为尼泊尔古代文化的象征。尼泊尔历代王朝在这里修建了数目众多的宫殿、庙宇、宝塔、殿堂和寺院等建筑,在面积不到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有佛塔、庙宇250多座,全市有大小寺庙2700多座,真可谓“五步一庙、十步一庵”,因此,有人把这座城市称为“寺庙之城”、“露天博物馆”。加德满都以精美的建筑艺术、木石雕刻而成为尼泊尔古代文化的象征。尼泊尔历代王朝在这里修建了数目众多的宫殿、庙宇、宝塔、殿堂和寺院等建筑,在面积不到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有佛塔、庙宇250多座,全市有大小寺庙2700多座,真可谓“五步一庙、十步一庵”,因此,有人把这座城市称为“寺庙之城”、“露天博物馆”。

加德满都建于723年,当时主持建城的古那加玛德瓦帝王将它命名为“康提普尔”,意为“光明之城”。公元16世纪,李查维王朝的国王在市中心用一棵大树修造了一幢三重檐的塔庙式建筑,称之为“加斯达满达尔”,在梵语里意为“独木之寺”,或者“树林与庙宇”,后来简称为“加德满都”,在尼泊尔语中意为“独木大厦”。后来,人们以这座建筑为中心,大兴土木,修造房屋,向外扩展,加德满都也就沿用为城市的名称。自1768年以来,加德满都一直为沙阿王朝的首都。

帕坦古称“拉利特普尔”,意为“艺术之城”,是尼泊尔第二大城,在巴格马蒂河畔,与加德满都一河之隔,这里古迹如云,为旅游圣地。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亚洲重点保护的18座古城之一。帕坦的杜巴广场被称为王宫广场,这里集中了数目众多的寺庙,纽瓦丽人(今天尼泊尔人的多数族裔)的艺术天赋在这些建筑中展露无遗,使人们体验到最为豪华的视觉盛宴。坎贝士瓦寺就位于杜巴广场的正北方,它是加德满都谷地内为数不多的五重屋顶的寺庙之一。这座寺庙在周围的街道中显得格外醒目,据说它建于1392年,是帕坦历史最悠久的寺庙。这座湿婆神庙以其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木雕而著称,一尊巨大的公牛南迪雕像正对着寺庙。尼泊尔唯一的动物园位于帕坦的西南部,动物园中又许多奇异的尼泊尔野生动物,其中包括犀牛、孟加拉虎、云豹、熊猫、鳄鱼。但在某些方面,这里却更像一座悲惨的动物监狱,如今公园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改善动物们的生存环境。

巴克塔普尔又称帕德冈,在尼泊尔语中意为“稻米之城”或“虔诚者之城”,是加德满都谷地内的第三大主要城市。多少年来,这座城市依然保持着贸易自由和传统的特色风貌。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将众多寺庙,庭院和纪念广场连接起来,小巷中散布着神殿、水井和水槽。巴克塔普尔的交通并不拥挤,所以在这里漫步非常惬意。仅就这一点而言,加德满都望尘莫及。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非常活跃,传统的工艺品加工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陶工、木雕艺人和织工组成了牢固的社团。人们在阳光下晾晒稻谷,使用公共水龙头打水、洗衣,将纱线染色、然后悬挂晾干,孩子们尽情嬉戏玩耍,妇女们击打谷物,这些日常场景随处可见。巴克塔普尔最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将现代和过去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由德国人资助的巴克塔普尔发展计划,这一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修复建筑、铺路、修建排水和污水管理设施。

巴德岗杜巴广场,位于加德满都市以东13公里的巴德岗镇,整个广场是一组包括皇家宫殿、寺庙在内的由99个庭院组成的建筑群,这里曾经是马拉王朝的国都,王宫广场周围壮观的建筑生动地展示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尼瓦族艺术家和工匠的技能,1934年的大地震,整个广场破坏严重,只保留了6处建筑。

20154251411分,位于加德满都谷地以西的博卡拉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地震摧毁了加德满都谷地90%的古老建筑,首都的杜巴广场是尼泊尔最著名的广场,是当年国王加冕之所,广场上的塔莱珠神庙群也在这次地震中主体完全坍塌。被称为“尼泊尔故宫”的老皇宫主墙也在地震中开裂以及部分坍塌,建筑基本损毁。位于加德满都东部的博达哈佛塔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覆钵体半圆形佛塔,现在这座佛塔顶部开裂,周围小佛塔部分坍塌。帕坦杜巴广场也受到地震影响,广场的一座神庙坍塌,其他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纳拉扬庙位于巴德岗镇北部,整个庙宇坐落在一座小山的山顶,四周被森林环绕,据传说Changu纳拉扬庙修建早于公元前325年,是加德满都谷地最古老的印度教庙宇;遗址内包括大量的浮雕和石刻以及标记大量铭文的石柱,最早的铭文可追溯到公元464年。

帕斯帕提那寺位于加德满都,是加德满都城内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立方结构的宝塔、雕刻精美的木椽以及黄铜覆盖的屋顶,圣殿只允许具有印度和藏族血统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进入。

加德满都城内的博达哈大佛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塔,也全世界最大的圆佛塔。塔基外缘刻有108尊阿弥陀佛的小浮雕,小佛像沾染着红色涂料,戴着黄花,经幡随风飘扬。

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最著名的是哈姆曼多卡宫,尼泊尔王世一直居住在这里直到19世纪,周围是尼瓦尔人艺术家和工匠在几个世纪里建设的壮观的建筑,包括塔莱珠庙和毗湿奴庙以及古老的集市。

斯瓦扬布纳特寺是尼泊尔仅次于布达纳特的佛教道场,是加德满都谷地最古老的宗教场所之一,该寺修建于加德满都以西的山上,四周被森林环绕,多猕猴,又称为猴庙。

帕坦王宫广场是尼瓦尔建筑的重要代表作,是加德满都谷地三个王宫广场之一,广场地面铺红砖。在广场及周边有许多寺庙和偶像。其中一些主要寺庙(克利须那神庙等)正对王宫的西面。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10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11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13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12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15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21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22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19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27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6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4

1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2


2   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 (1979)

Sagarmatha National Park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位于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首都加德满都东北的索洛―昆布地区,坐落在珠穆朗玛峰南坡,是尼泊尔著名的旅游胜地,北部与西藏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接壤。公园总面积1244平方千米(另一资料:1113平方公里)。萨加玛塔国家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一。萨加玛塔国家公原属于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区,加德满都东北的索洛―昆布地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一。

公园海拔从入口处的2805米一直上升到8844.43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这里(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藏语“珠穆朗玛”,意为“神之母”)。尼泊尔语称“萨加玛塔”,意思是“摩天岭”或“世界之顶”(见附图)。欧洲人称它“埃菲尔士峰”,英语又叫“埃贝莱斯特”,是为纪念1852年首次对其做了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测绘的乔治·埃贝莱斯特而命名的。高耸险峻的珠穆朗玛峰一向是全世界登山运动员挑战自己的地方。1953529日,在尼泊尔夏尔巴族人的协助下,英国登山队从南坡登上了峰顶。中国登山队则在1960525日征服了北坡。(注:从南坡登顶要比北坡容易得多)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共有7座山峰,其余6座山峰海拔高度也都在7000米以上,还有数量可观的冰川深谷。由于地处山区,海拔高度差又很大,从而造就了那里丰富的生态环境,适于多种动植物生长。同时,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攀登区,它因其独特的地质地貌而成为世界上最令人感兴趣的地区之一。印度板块与北面的亚洲板块相撞,造成两条地带连续不断隆起,高达数千米,从而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这一地区的山峰如此之高就源于这一造山运动,冰川世纪的显著影响形成了众多的大川深谷。

沿尼泊尔和西藏边界,珠穆朗玛山脉与周围景色交相映衬。我们可就两幅不同照片对喜马拉雅的地形特点略窥一二。早春时节,积雪封山,雷达照片上的这一地区显示出明亮的蓝色;到了末夏,冰雪有所消融,这是一年中积雪最薄的时候,光学照相机拍出的则是白茫茫的一片。照片上蜿蜒盘旋,分支众多的是冰河,由于雷达可以感光到普通摄影技术所无法探测到的因素,如冰的粗糙度、水量和分层,所以雷达照片上的冰河色彩斑斓(蓝、紫、红、黄、白色一应俱全),但光学照片上则只呈现出灰或白色。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园内提供了海拔高度从2850米(另一资料:2805米)至8848米的完整而层次分明的生态系统。公园内分布着三个植被带:由橡树、松树、桦树和杜鹃构成的较低的森林带;以矮小的杜鹃和刺柏丛林为主的高山中间带;高处森林带则是苔藓和地衣的天下。

园内动物种类繁多,生存着麋鹿、雪豹等珍稀动物。麝鹿是园内最大的哺乳动物。而雪豹为中亚地区特有,在这里有较大种群。这里的鸟类品种多达118种之多(另一资料:鸟类包括季节鸟类120种,蝴蝶30种)。由于公园地处低纬带,高海拔地区也有生物存在,甚至在海拔5500米地区,都有一些草本植物生长。植物系以喜马拉雅雪松和尼泊尔国花杜鹃为代表,还有银枞、杜松、银桦等名贵植物。低处的河谷一带鲜花怒放,尼泊尔的国花杜鹃花漫山遍野,红色、玫瑰色以及罕见的白色杜鹃花,千姿百态,娇艳可爱,和山上的皑皑白雪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里一年之中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温度为-93摄氏度之间;一年之中最暖和的月份是7月,平均温度为414摄氏度之间。年均降水量为1078 毫米,6月到9月间降水量为845毫米。

萨加玛塔国家公园终年阳光灿烂,四季如春。四周群山巍峨壮美,冰峰林立。山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山下是四季常青的花草,园内还有代表喇嘛教宁玛派的夏尔巴人文化的寺院庙宇(见附图)。萨加玛塔国家公园居住着的夏尔巴人,他们常年生活在山区,不杀生。体力充沛,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在高原负重并疾步行走。夏尔巴人原是西藏的一个种族,四五百年前从西藏迁移到这里经商或者务农。如今萨加玛塔国家公园旅游事业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夏尔巴人的生活方式,旅游业已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平均每户人家都有一人从事着和旅游相关的行业。

萨加玛塔是一个特别的地区,全区遍布形态各异的山脉、冰河和深谷。主要山脉珠穆朗玛峰,即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公园里有许多稀有物种,例如雪豹和小熊猫。而舍帕斯部落的独特文化更使这一国家公园增加了魅力。

2   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5

2   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3

2   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2

2   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17

2   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18

2   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13

2   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10

2   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9

2   尼泊尔萨加玛塔国家公园15


3   尼泊尔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 (1984)

Chitwan National Park

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位于尼泊尔首度加德满都西南150千米处,是世界珍稀动物印度独角犀牛的栖息地。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奇特旺是德赖地区少数几个未遭到破坏的历史遗迹之一,它曾一直延伸到印度和尼泊尔的山脉丘陵地带。公园里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群,有珍稀的独角亚洲犀牛,也是孟加拉虎的最后避难所。

奇特旺公园,是尼泊尔的国家公园,全称皇家奇特旺国家公园。位于加德满都西南150千米处。公园占地540多平方千米,以产印度独角犀牛闻名。独角犀牛是世界上濒于灭种的动物,极其珍贵。孟加拉虎也是公园里重点保护的动物。在这里还可游览终年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由喜马拉雅山流下来的7条河流汇集成的拉普梯河蜿蜒流经此处。

奇特旺国家公园于1973年建立,但是至少从19世纪开始,该地区就是专供尼泊尔和外国贵族狩猎的禁苑。在1911 年的一次血腥狩猎中,英王乔治五世及其子爱德华八世杀死了39只受伤的老虎和10头犀牛。尽管所有的富翁都使用了大口径的枪弹,但奇特旺保护的动物比被杀死的动物多得多。在尼泊尔低地,野生动物最大的威胁始终是失去栖息地。而奇特旺地区为维护猎场而保留了森林和疟疾肆虐的沼泽,以使人类的进入降低到最小量。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小规模的塔鲁族村庄是奇特旺山谷唯一的人类居住地,因为他们对疟疾有天然的抵抗力。但1954年一场大规模的消灭疟疾运动之后,来自山区、没有土地的农民纷纷涌入该地区,为了开辟农田,很大一部分森林被夷为平地。随着老虎和犀牛栖息地的消失,它们的数量也在大大减少。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犀牛和老虎分别为不足100只和20只。野生动物急剧减少的消息传到马亨德拉国王的耳朵里,他宣布该地为皇家保护区,并于1973年建立了该国家公园。约22000名农民从公园里迁出,但直到军队巡逻员进入公园内阻止偷猎之后,野生动物的数量才开始有所回升。

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70%的面积生长着婆罗双树,在森林里,能看到木棉花、菩提树、高大的无花果树。但phanta(草场)的面积也不小,Rapti河和纳拉亚尼河沿岸的草场特别大。最高能长到8米的本地象草能够很好地掩藏犀牛和老虎的身影。奇特旺拥有50多种哺乳动物,包括猴、虎、豹、懒熊、野猪、土狼、鹿、象和犀牛。观鸟者能看到450种鸟类,而观蝶者能够辨认出至少67种不同的蝴蝶,有些蝴蝶跟手掌一样大。独角印度犀牛是奇特旺最著名的动物,虽然近来偷猎活动有所抬头,但还是有机会在骑象游览时见到它。奇特旺公园内老虎、鳄鱼和恒河豚的数量也很可观。除了上述声名显赫的动物之外,还能看到麇(鸣鹿)、白斑鹿、豚鹿和大量印度野牛躲藏在丛林中。公园内还有土狼和懒熊等食肉动物,但与老虎一样,这些动物因为能够入药,所以极可能被非法交易。

奇特旺最常见的猴子是矮壮的恒河短尾猿(跟经常在尼泊尔寺庙里游荡的那些猴子一样),不过也很有可能看到体形更大、更优雅的叶猴。这种行动敏捷的猴子被用做了迪斯尼动画片《森林王子》中猴子们的蓝本(只除了猴王洛里,它其实是远离苏门答腊老家3000公里的一只猩猩!)。白斑鹿总是跟随在叶猴周围,捡后者的食物残渣吃。在奇特旺能见到的鸟类包括夜莺、八哥、白鹭、长尾小鹦鹉、原鸡、孔雀、翠鸟、金莺和各种燕子。观鸟者应该带一个倍数较高的望远镜,并着重留意诸如红色头冠的太阳鸟、绿鸽子、林枭和犀鸟之类的珍稀鸟类。

3   尼泊尔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1

3   尼泊尔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8

3   尼泊尔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7

3   尼泊尔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5

3   尼泊尔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4

3   尼泊尔奇特旺皇家国家公园3


4   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 (1997)

L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the Lord Buddha

佛祖诞生地兰毗尼位于尼泊尔兰毗尼专区的鲁番德希县。释迦牟尼佛祖于公元前623年诞生于兰毗尼一座著名的花园,后来该处就成为朝圣之地。印度的阿育王也是朝拜者之一,并在此建立了一个他的纪念碑。这里现在已逐渐成为佛教徒的朝圣中心,以考古遗迹和佛祖诞生地为主要特色。

兰毗尼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几千年来,兰毗尼吸引着尼泊尔和世界各地的佛教徒,至今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人,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寻觅佛迹和参谒佛祖降生地。兰毗尼每年都在尼历正月释迦牟尼诞辰日举行盛大的庙会,当地人将佛祖像放置在一辆装饰华丽的木轮大车上到处巡游,佛徒们云集在此朝觐。寺庙中经声不绝,香烟缭绕。

兰毗尼,作为释迦牟尼的诞生圣地,与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一样,享誉世界。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个“轴心时代”,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这一时期,世界上的各大文明都涌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古希腊罗马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南亚大陆现尼泊尔境内,则诞生了佛教始祖释迦牟尼。

兰毗尼在梵文中为“可爱”的意思,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此处因此而得名。摩诃摩耶,意为大幻化,大术。摩耶为天臂城释迦族善觉王的女儿嫁给净饭王,成为王后。一般认为,公元前565年,尼泊尔阴历正月的望日,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路上来到兰毗尼花园,她见花园中奇花瑞草,池水香洁,便下车游园。在一株巨大的婆罗双树下休息时,见婆罗双树枝叶繁茂,于是便举手摘花,随后身体有感,生下了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即后来闻名世界的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佛经记载:多年后佛祖涅槃时,摩耶的灵魂从天而降,在棺木前涕泪悲泣。佛祖为尽最后孝道,自棺中而起为母留下五句偈语:世间空苦,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释迦牟尼诞生处,建有方形两层的释迦牟尼母亲摩诃摩耶夫人神庙,庄严肃穆。庙内供奉着女神的石雕像,右手攀把着婆罗双树的枝干,释迦牟尼的婴儿石像立在近旁的莲台座上。在神庙旁有一口数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镜,相传是幼年释迦牟尼沐浴的地方。池边长着一棵婆罗双树,树身围约十三四米,倒影水中,姿态婀娜。原树在东晋高僧法显著作中曾有记载,唐玄奘来此取经时已“枯悴”。

兰毗尼另一处著名的标志便是“阿育王石柱”。阿育王(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印度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君王。据佛教传说,阿育王即位之初,诸多暴虐。后信仰佛教,在全国修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舍利塔,多次对佛教僧团施舍大量的土地与财物。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并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因此,传说在阿育王皈依佛教前被称“黑阿育王”,经数年修行从善,后才改称“白阿育王”。

公元前251年,佛陀涅槃二百多年后,阿育王来兰毗尼巡拜佛迹,并于公元前245年建石柱纪念。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主要内容为:天佑慈祥王(阿育王)登基二十年,亲自来兰毗尼恭敬礼拜。证实此处为佛陀诞生之地后,敕令于此雕凿竖立巨大石柱,并用石栏围护。另特谕减免兰毗尼村税赋,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据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总高约13米,埋入地下2米多,柱顶近3米,中间柱身7米多,周长2米多。柱顶由三部分组成,最下部与柱身连接处为圆柱体,四周雕有条状花瓣;中间为正方体,四周也雕有花纹;顶部雕有一匹马。这根石柱确定了兰毗尼为佛陀诞生地,意义重大。

兰毗尼也是中尼两国人民早期交往的历史见证。早在公元406年,东晋高僧法显为寻找佛祖降生地,渡流沙,越葱岭,经印度,来到过兰毗尼附近的迦毗罗卫城。公元635年,唐朝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专程来兰毗尼朝敬。《法显传》称兰毗尼为“论民国”,玄奘《大唐西域记》称“腊伐尼林”。正是根据玄奘游记的叙述,考古学家在1895年发掘出已被霹雳击倒,埋于地下的阿育王石碑,找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有大石柱,上作马像,无忧王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仆地。”在此附近,还有一座是中国政府在尼泊尔建立的寺庙——中华寺。占地面积25600平方米,这是中国政府在海外建造的第一座寺庙。除中国外,各国佛教界也陆续到此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寺院,如韩国的大圣释迦寺,越南的佛国寺、双林寺,缅甸的大金塔寺、止观禅中心,印度的大菩提寺。

4   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7

4   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13

4   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10

4   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15

4   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17

4   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14

4   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18

4   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16

4   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19

4   尼泊尔佛祖诞生地兰毗尼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