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新添一座公园!就在乌山脚下!

 老朱748ib1xkur 2020-03-21

福州晚报

离你更近 更懂福州

好!消!息!

春节期间,

福州市民又多了不少好去处!

▽▽▽

乌山明城墙遗址

现已变成微型遗址公园,

展示福州古城2000多年演变史,

并于昨日正式开园!

而位于中山路冶山文化公园的

近代海军宿将萨镇冰故居仁寿堂

也于昨日正式开放,

市民可以在展馆内

领略萨镇冰传奇的一生,

也能看到在马球场周边发掘的

从西汉到清代的文物,

包括汉代瓦当、唐代马球场瓷器、

宋代香炉油灯、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等。

微型遗址公园

展示福州古城2000多年演变史

乌山路口明代古城墙遗址残段分上下两层,

规格从下往上逐层内收,

占地100平方米左右。

明城墙外围围上了一圈半人多高的防护栏。其西侧用花岗岩拼砌了一面“福州古城演变纪略”文化展示墙,碑文介绍了福州历史上从汉冶城、晋子城、唐罗城、梁夹城、宋外城到明清府城的六次城池变迁;墙正中镶嵌一块铜铸地图,立体直观展示了福州古城历代城池拓展、延伸的格局。

墙正中镶嵌一块铜铸地图,立体直观展示了福州古城历代城池拓展、延伸的格局。

据了解,

乌山脚下的这段古城墙

为明府城城墙的一部分,

驸马都尉王恭

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整座府城全用石头砌筑。

三面环水,北面隔着悬崖。

△1860年的乌石山古城墙

《福州府志》说:“高二丈一尺有奇,厚一丈七尺,周三千三百四十九丈。”明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侵扰,凭着这座坚城和军民的顽强抵抗,倭寇始终未能入城骚拢。


这座古城垣经过明清两代500多年风雨,

到民国后才渐被破坏。

现仅存乌山脚下冠亚广场外、

于山南麓五一广场和

鼓楼公正新村

3处明府城城墙残段,

它们是福州古城历史的重要见证。

 “乌山明城墙遗址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局限,长期以来‘大隐隐于市’,不为人所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城墙遗址保护工作,去年12月以来,市文物局精心组织,在加强该文物本体保护的同时,对遗址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并进行景观提升,以大草坪扩大遗址辐射范围,采用福州传统条石铺装等工艺,统一设置遗址范围店招等多种方式,突出明代城墙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微型遗址公园。相信更多的市民能在此领略福州古城魅力,发思古之悠情。”市文物局有关人士说。


于山南麓明城墙遗址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国庆已完成遗址保护及廊亭改造工程,

待地铁工程完工后,

将进行周边景观提升工程,

届时我市又将增添一处

蕴含历史人文内涵的遗址公园。

近代海军宿将萨镇冰故居

仁寿堂展馆开馆

位于中山路冶山文化公园的

近代海军宿将萨镇冰故居仁寿堂

于昨日正式开放,

市名城委举行仁寿堂开馆仪式,

闽都文化研究会为

《蔚蓝梦——萨镇冰的传奇人生》

一书首发。

萨镇冰(1859—1952年),福州人,是我国近代海军奠基人之一。他戍守海疆一甲子,丹心报国,战功赫赫;行善70年,倾其所有济困。

仁寿堂是陈兆锵、陈培锟等20多位福州名士为其而建,在泉山之巅,依山岩而筑,是萨镇冰晚年住处,由仁寿堂及附属楼组成,上下两层,砖木结构。

仁寿堂前,有“越壑桥”及唐至民国的摩崖石刻数十段。

仁寿堂展馆设“寻根闽都·冶山史话”“忠勇仁寿·萨镇冰”两个主题展。

冶山馆展出近20年来冶山一带考古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时间跨度从汉代至民国,展现了“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及福州2200多年历史的恢弘画卷;据介绍,这次展览中,绝大多数的展品都是首次亮相。

新中国成立后,位于现在冶山公园内的唐代马球场遗址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考古,前两次分别是1958年、1998年,去年,市考古队在中山大院内,第三次对马球场遗址进行考古。

据介绍,去年进行考古仁寿堂东侧的马球场遗址,只是马球场的一小条段。在地面下五米处,考古人员发现,马球场的最底层,是经过夯实的土层和排水结构。在唐代的时候,马球场靠近都督府,属于贵族的活动场地,有着严谨的结构,还亟待进一步发掘。

在冶山马球场周边的考古,还出土了东汉三国时期的双耳酒杯、晋朝时的酒坛、唐宋时期的香炉、存钱罐、油灯、青砖、瓦当、房脊上的龙头等,以及明清时期的瓷器,这些文物都将在春节期间和市民见面。

萨镇冰馆展示了萨氏后人等捐赠的族谱、图片、实物及《仁寿堂集》等,见证了萨镇冰的传奇人生。

福州晚报记者 綦芬/文 张旭阳 杨勇/摄

新媒体编辑 魏旸艳


部分综合自海峡都市报,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