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李世民“自卫”还是“谋杀”?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旭勇 2020-03-21

玄武门

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大唐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一一玄武门发生了一起凶杀案,现场刀光剑影,喋血百步,乱箭齐飞,上演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惨剧。这起凶杀案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待我一一道来。

原来是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其家属几百人,随后进宫威逼李渊立其为新任皇太子,不久并继承皇帝位,尊李渊为太上皇。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这起性质极其恶劣的凶杀案中,到底李世民是正当防卫呢?还是有预谋“篡位”呢?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事实真相,3部官修史书《旧唐书》、《新唐书》及《资治通鉴》,均说的是李建成、李元吉嫉贤妒能,多次阴谋加害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实在是他不得已的自卫。根据记载,就在这起凶杀案的前几天,李世民在隐太子李建成的府上饮酒中毒,后又获悉建成和元吉阴谋刺杀自己,逼迫皇帝李渊退位,以便建成提早接班登基,在这万分危险的时刻,通过秦王幕府诸将的讨论,遂决定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政变,来拯救社稷江山。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多次干扰史官修改起居录及史书,正史记载的不可全信,因此这件案子成了一个谜。

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还原事件的真相。

首先,太子没必要刺杀秦王。

在李渊起兵时,李建成所立的功劳并不比李世民少,因其是太子,后来主要坐镇京城,处理朝政。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如不出像玄武门这类的意外,铁定是皇位的接班人,再加上建成出色的能力,自然招揽了很多能人异士,如后来唐太宗时的名臣魏征。慢慢秦王就和太子的实力拉开差距了,越来越大,试想,这时候建成有必要多此一举加害兄弟吗?还背个骨肉相残的千古骂名,不值得。

其次,李世民在太子府上饮酒被下毒,那他怎么走出东宫的?

如果当时双方剑拔弩张,李世民怎么会去太子府中赴鸿门宴?就算李建成想要毒死李世民,使用剧毒如鹤顶红、砒霜等等,见血封喉。怎么可能吐点血,两天之后就没事啦,甚至在玄武门满血复活,弯弓跃马?

再次,正当防卫,怎么太子和齐王毫无准备被杀呢?

按现代法律规定,正当防卫必须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就算是无限防卫权也是“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事实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轻松击败并杀死比自己强很多的对手,这就耐人寻味了,连防卫过当也算不上,很有可能是有预谋“谋杀案”。

最后,李元吉真的对李世民射箭了吗?

现在主流说的是在玄武门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3箭,无一射中。照这样的情况,李世民好像已经满足了正当防卫的充分条件了,因此李世民奋起反击,技术好,运气还不赖,一箭就射死李建成,李世民的手下大将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试想,李元吉也是征战多年的将军,弓马娴熟,怎么可能连射三箭都不命中,如果这样的技术,那他就很难在战场上生存下来并立不世之功。所以很可能这段情节是史官根据李世民的授意杜撰出来的。

把这起“凶杀案”的前因后果分析下来,李世民迫不得已自卫的结论疑点太多,不攻自破。如果他真的是正当防卫,那怎么又灭太子和齐王满门?

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永远的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笔者只能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推断分析,把得到的“真相”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