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律 | 针灸降高血糖的3类特效穴

 阅海书馆 2020-03-21

《针灸治内科35讲》,以针灸治疗心肝脾肺肾5大系统的35种常见内科杂病,是林大栋博士融合经络腧穴、董氏奇穴、手足穴、头针、原始点等多种针灸技能的临床实战精华课程。

( 收听全部课程,扫码上述二维码就可以啦!)


降高血糖


大家好!我们大医小课的针律,给大家介绍有关三高的治疗。三高的问题虽说在传统的中医里面并没有,但是身为一个在现代社会行医的中医师,还是经常要面对。那么在针灸上面,怎么让我们来防治三高,其实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因为药已经吃太多了,如果针灸能够缓解掉我们的病症,这是最自然的、绿色的而且是物理性伤害最小的。所以我们觉得针灸还是很好的。血糖高要怎么样用针灸来缓解呢?现在我们来给大家介绍。

首先我们给大家的介绍有几个部分,第一个我们叫做三大穴。为什么叫三大穴?因为有三个穴位,而且这三个穴位名字里面都有个“三”字,所以记法很好记,足三里、三阴交、三焦俞。正好都有“三”,这三个合起来都可以拿来治高血糖,所以我们这样记比较容易,当然这也是传统针法。

另外一个叫脾经三穴,正好都是三。脾经三穴是哪三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这时候有人就会问,是不是董氏奇穴的下三皇穴?是的,基本上差不多。只是地机在我们董氏奇穴里改用肾关,这是不同的地方,但是基本上说白了就是在脾经上面,这些都在脾经上面。为什么?因为现在医学的研究里我们都知道,我们血糖的调控是在我们的胰脏,胰脏在我们藏象学说里面跟脾、胰同属脾这个系统。所以脾经可以拿来调节它。所以下三皇穴也好,阴陵泉、地机、三阴交也好,就是在脾经上调节。所以脾经的三穴就能够起到治疗我们治疗高血糖的作用。

那这三大穴位我想大家肯定很熟悉,足三里、三阴交,三阴交是肾肝脾三条阴经都交汇的一个穴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病症我们都用到三阴交。另外是三焦俞是在我们的腰椎第一椎下的位置是三焦俞,在我们肾俞的上面,这是三个。

另外,我们说的脾经三穴分别是阴陵泉、地机、三阴交。阴陵泉在我们胫骨的旁边,在我们脾经上。先扎阴陵泉,再扎地机,再扎三阴交。三阴交有重复出现一次,不过没关系,我们三阴交就是这么好用,无论你要取用三大穴或者是脾经三穴,都会用到三阴交,这些都是传统的穴位。

另外,我们还有两个血糖的有效穴。很有意思!一个在手,一个在足。也可以取用这两个穴位。这两个穴位合起来用效果特别好。那可能会有人说,前面有三大穴,有脾经三穴还有血糖有效穴,那到底要选哪个?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都选上去,可是如果你不想用那么多的话,那你可以先用血糖有效穴。那么血糖有效穴有两个,在手上的叫做二白穴、在脚上的叫然谷穴。二白这个穴位很特殊,一般我们来治什么,它这是个经外奇穴,它是在我们的心包经上面,通常我们二白穴拿来治疗痔疮,可是我们同时也可以拿来治疗血糖。那然谷穴在脚上,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位置。

二白穴就在我们的小手臂,如果把手臂分成三等分,它在三分之一处的位置。也就是说我们的腕横纹上四寸的地方。第二个是然谷穴,然谷穴是在我们的肾经上面。所以我们可以同时取用然谷穴跟二白穴作为降糖的一组有效穴组。所以我们有三种方法都可以拿来做降糖。


取穴示范



足三里


我们最重要的穴位足三里,首先找我们的膝盖的膝眼,外膝眼下三寸,大概四个手指的位置,在我们的胫骨旁边往外一点,这就是我们足三里的定位。


三阴交


三阴交首先要找到我们的内踝高点,上三寸,一般来说是四个手指的位置,当然这是病人的四指。我们在我们胫骨的骨边,这里就是我们的三阴交。


三焦俞


三焦俞在我们的背部,在肚脐相对位置的旁边一点,这个位置它是腰上的第二椎,它其实两边是肾俞,再往上一点,也就是我们的第一腰椎下,往旁边开1.5寸,也就是我们的三焦俞。两边都有,那我们示范一边。大概在肚脐的正后方往上一点旁边1.5寸的地方。


阴陵泉


阴陵泉在我们小腿的内侧缘,我们要先找到的体表标志是我们的胫骨的内踝,你摸下去会感觉到有块骨头凸起来,在这块骨头往下一点的凹陷处就是阴陵泉的位置。它跟外侧的阳陵泉是相对的。


地机


地机穴它要先定位出阴陵泉,阴陵泉是在我们的胫骨小头下方前缘的凹陷处,这是阴陵泉。阴陵泉定位之后,在下三寸,大约四个手指的位置,定位好之后,它是在胫骨的骨边,因为它是脾经,脾经都在我们胫骨的内侧缘的位置,所以我们找到定位下针。


二白


二白穴它的位置在我们心包经的上面,从腕横纹到我们的肘横纹之间有十二寸,它是在腕横纹上四寸,所以二白穴等于在我们这条线上三分之一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就我们的二白穴,所以我们就在这里下针,距离手横纹四寸的地方。


然谷


首先我们找到内踝前缘下一寸的位置,在我们刚刚定位的公孙下一寸的地方,大概在舟骨下面的凹陷处,这个位置就是我们的然谷穴。

《针灸治内科35讲》

01.降高血压

02.降高血糖

03.降高血脂

04.感冒

05.喘

06.咳

07.痰

08.咽喉炎

09.鼻塞

10.失声

11.心跳过速

12.心律不齐

13.真心痛

14.心包痛

15.脚抽筋

16.肝病

17.胆结石

18.胃下垂

19.胃痛

20.腹胀

21.食欲不振

22.呕吐

23.打嗝

24.便秘

25.下利

26.痔疮

27.水肿

28.阳痿

29.前列腺肥大

30.小便不利

31.尿频

32.小便痛

33.肾结石

34.泌尿结石

35.尿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