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澄源的小散文·女人的挑剔》

 独存9sftkm637d 2020-03-21
今天讲一首甘谷社火里唱的一段小曲的故事。

和老四结婚以来,在他工作之余、劳动之时经常唱一首家乡的民歌,是一个叫“麻粉团”的未嫁姑娘和媒人的唱白:

媒人:麻粉团呀麻粉团呀,把你成给铁匠家呀,铁匠家呀。(成,嫁给,现在还用“成婚”一词。)

麻粉团:(发嗲的声音)不去,不去。

媒人:为啥呀?

麻粉团:我嫌铁匠拳头硬、力气大,打我受不了嘛。

媒人:麻粉团呀麻粉团呀,把你成给木匠家呀,木匠家呀。

麻粉团:(发嗲的声音)不去,不去。

媒人:为啥呀?

麻粉团:我嫌木匠干活声音大,吵得我受不了嘛。

媒人:麻粉团呀麻粉团呀,把你成给石匠家呀,石匠家呀。

麻粉团:(发嗲的声音)不去,不去。

媒人:为啥呀?

麻粉团:我嫌石匠出门远,我一个人在家受不了嘛。

很有趣味的一首民歌,因为听的遍数多了,我自然也听会了,每当老四唱完媒人那一句,我会主动地接上“麻粉团”的唱词去唱,仿老四的腔调、甘谷口音唱着,“不去,不去”。

老四说我的发音很像他发小的媳妇,那个“不去,不去”,我唱出来的不是发嗲,而是发疯,笑得我不行。

麻粉团,是个丑丑的女孩子,脸上长满麻子,对于女孩来说是最怕的事,谁不希望自己的脸蛋光滑水嫩呢?她只好用厚厚的粉来掩盖。脸上的粉厚了,反倒像戏曲里的丑角。

虽然这个女生脸上长了麻点点,但是通过她和媒人的对话可以看到,她的内心还是有小小的算计和固执的坚持,拿现在的话说,她有自己的择偶标准,绝不让步。

在当时的农村,这应该是久远以前的农村,铁匠、木匠、石匠都是手艺人,至少可以靠手艺吃饭。在旧社会,手艺人并不都是没地位的。

清末湖湘大儒王湘绮门下有三位匠人弟子:铜匠曾招吉、铁匠张仲飏、木匠齐白石。而白石当木匠的时候名满当地,养家活口不成问题,还和当地文化人往来,拜王湘绮为师学诗文,拜一些当地的书画家学书画,后来名满天下,还成了世界级的艺术大师。说明手艺人也有饭吃,也会有出息的。

铁匠、木匠、石匠这些人麻粉团都不想嫁,铁匠的拳头硬,怕打;木匠干活的声音大,她受不了;石匠的工作是经常出远门,怕孤单,心中也向往着嫁一个好人家,来完成自己一生的托付。

太过挑剔,会错过幸福。在民间故事里,麻粉团把自己挑成了老姑娘,现在说的“剩女”。

有位女生,博士学历,最初想找一个同等的学历男生结婚,可一直没如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标准一降再降,降到本科学历也行,可自己年龄增长的同时,对方的年龄也会增长,而自己的要求也不断放低,二婚也可以。

现在都五十岁了,还单着。觉得太累了,已放弃结婚的念头。曾有不少亲友给她介绍对象,因为挑剔,一再错过。坚持理想中的爱情,就往往找不到爱情。

爱情可以理想可以浪漫,但婚姻一定是现实的琐碎的,甚至是“当下“的,错过了这次,就没有下次。

网上调侃的,挑剔的女生一步一步地把自己从精灵古怪、美丽可爱的“黄蓉”修炼成了赤练仙子“李莫愁”,再由“李莫愁”修炼成了“灭绝师太”。虽然是调侃,但不无点化的智慧。

以前有位男士,对待婚姻很挑剔,不是大学学历的,免谈;东北人不娶;河南人不娶。带着偏见相亲无数,没他满意的,到四十四五才匆匆结婚,以为找了理想中的女人,漂亮、有钱、能干,可惜好景不长,婚姻不幸,还因种种原因导致他五十一岁匆匆离开人世。

对婚姻的挑剔来自人性,不论男女,都有挑剔的天性,很多时候,女性更突出一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怎么会遇上他的所有都是你喜欢的除非是为你量身订制的,可是婚姻里绝对没有完美的“私人定制“。

或许我们的认知有很多偏差,自己觉得不合适,并不一定真的不合适。《安家》中的朱闪闪的男友向她求婚,闪闪说问他几个问题:

你吃不吃香菜,榴莲呢?火锅是吃鸳鸯的还是清汤锅,豆浆是甜的还是咸的?牙膏你是从中间挤还是后面挤,问了一大堆,没有一点能对上闪闪的习惯,求婚失败。

闪闪的挑剔没有意义,她起初没有接受同事小健健的求爱,是因为她的条件是:必须有房,必须有上海户口。小健健上海有房,但没有上海户口,所以她不接受。

可当小健健要向珊珊求婚时,她才发现,自己原来爱着小健健,爱得那么深。还好,她发现了内心,放弃了那些挑剔的坚持,而健健也回到了她身边。

我喜欢看婚恋节目,当代女生择偶之挑剔,不亚于麻粉团。

也许,未婚的女生们该反思自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