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岁男孩一天吃3次母乳,“恋母情结”危害大,家长别不当一回事

 IF枕边育儿 2020-03-21
前段时间看到一名12岁男孩,竟然还要一天三顿地喝母乳。每天上学、放学、晚上睡觉前,都要喝奶。这些我们在2岁前做的事情,小男孩做了12年。
原来,早在孩子1岁半时,妈妈想断奶。结果孩子一哭闹,家里老人看不下去了,都劝她继续喂养。
一晃孩子到了四岁,她又觉得必须断了。可情况还是跟上次一样,孩子一哭,全家就劝。她又心软,听不得孩子哭,于是一拖再拖就拖到了12岁。
这个本该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却还每天雷打不动地一天三顿母乳,不给就大发脾气。妈妈以为孩子不断奶是生理原因,没想到带孩子去看病时,医生却直言:“你们这是心理问题,我治不了。”
妈妈和家人一时的让步,却不知让孩子产生了严重的“恋母情结”,如果不及时割断,这对他将来心理和情感发展危害巨大。
“恋母情结”危害大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摆脱不了原生家庭影响的人,很大程度上不具备正确爱人的能力。”
按照儿童行为学发展规律来看,孩子3-6岁出现“恋父”“恋母”是很正常的现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对父亲、母亲依赖的情感会逐渐消失。如果像这个12岁男孩一样,已经步入青春期了,却依然像个小宝宝般无法和妈妈分离。这对他将来性格、学习和社交,甚至婚恋观都会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闺蜜前阵子跟我吐槽说,年前相亲了一个男生。本来聊得挺好,可见面相处时发现,男生只顾着自己根本不理会他人感受。这也就算了,最让闺蜜匪夷所思的是,男生直接坦白说,之所以同意交往,是因为感觉闺蜜跟他妈妈很像。
“恋母”的孩子长大后,不懂得如何正确爱他人。即使成年后结婚成家,在夫妻关系里也可能会出现冷漠、不合、吵架等一系列婚姻问题。一旦他不能从婚姻里得到母亲般的爱和照顾,他便会退缩回来变成一个“妈宝男”,甚至直接以“找妈妈”的择偶观去寻找结婚伴侣。
如何帮孩子摆脱“恋母情结”?
如果孩子只是正常的依赖父母,我们也不用过分焦虑,只要在平时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引导就行了。
1、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
很多家庭在宝宝诞生后,就只围着他转,却忽略了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我一同学就时常在群里抱怨他妻子:“她眼中只有孩子,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
如果妈妈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捆绑得太紧,会让孩子局限在妈妈世界里,无法抽身出来做到情感独立。而真正对孩子好的家庭关系,就是父母关系被摆在第一位。
2、传递“男女有别”观念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儿子都上大学了,可每次儿子放假回来,他俩就像同性别似地,毫不避讳。有次妈妈在卧室换衣服不关门,我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她却一脸无所谓:“这有什么,他都是我生的。”
妈妈与儿子间若没有“男女有别”观念,儿子就会觉得自己与妈妈还处于“母婴共生”时期,他对妈妈的依恋便很难割断。所以,在孩子6岁以后,我们就要适当传达“男女”的观念,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与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不同性别的个体。
3、增强爸爸的角色
牛津大学研究发现:“宝宝若能与爸爸相处较长时间,他的行动力发展会得到很大的帮助。”
妈妈不要觉得只有自己才能胜任好育儿这一项工作,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不妨放手让爸爸多与宝宝亲密接触。父爱会增强孩子的阳刚气息,使他变得勇敢、坚强。沐浴着父爱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便会有所减淡,从而避免产生“恋母情结”。
4、让孩子多交朋友
鼓励宝宝多交朋友,让他融入同龄人的生活。良好的社交行为不仅会促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价值观,还能开阔他的视野,将注意力从家庭中转移到外面的世界中去。孩子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多了,便会慢慢地转移自己对妈妈的注意力,也就不会那么依恋母亲了。
枕边育儿寄语:
孩子终将长大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享受亲密母子关系的同时,也要懂得适当放手。孩子需要的爱,不止妈妈一种,他还需要父爱、朋友的爱。这样,他才能对两性和情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也就能避免产生恋母情结。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