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庄王为什么会“一鸣惊人”?

 范雍祈求上天 2020-03-21

楚庄王为什么会“一鸣惊人”?

楚庄王

毫无疑问,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是楚庄王。

在春秋战国数百位君主中,他的人格特质最为引人注目。每次阅读关于他的史料,我都想起后世另一位伟大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如同上好的青铜一样,他性格中的雄心、宽厚、审慎、决断力以恰到好处的比例结合在一起,使他成为推动楚国登上霸业顶峰的发动机。

提到这位不寻常的君主,人们想到的第一个词肯定是“一鸣惊人”。和另外那些伟大的楚国君主一样,庄王即位时也是一位才十几岁的少年。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登上王位时,面临的是极为复杂危险的局势:

在国际上,城濮之战以后,楚国元气大伤。楚国不得不审时度事,放下架子,派大夫斗章聘问晋国,向晋国表示屈服,与晋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楚国这一决定,既反映了楚国政治家的现实性,也说明了在北方中原国家的危胁下,楚国的国际地位已经受到严重动摇。原来依附于楚国的郑国、陈国、宋国等二流强国,又重新投入晋国怀抱,结成了新的反楚同盟。

楚庄王为什么会“一鸣惊人”?

《城濮之战》书封

在国内,楚国几十年来一直内乱重重。楚庄王是楚成王的孙子。城濮之战后不久,楚国就发生了另一次弑君政变。楚成王的儿子,后来被称为楚穆王的商臣提兵入宫,逼迫楚成王自尽。楚成王没有想到,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竟然要这样结尾。长叹一声后,他对儿子说,厨师正在做一只熊掌,已经炖在火上了,让我吃了熊掌再死吧。没想到,这个卑微的要求也没有得到商臣的允许,一代雄主楚成王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杀父自立的楚穆王只做了十二年君主就病死了,他给楚庄王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权力班底。楚庄王刚刚即位,朝中两大派别中的一派就发起政变,胁持庄王逃离郢都,计划另立朝廷,虽然政变不久被平定,但内争并没有结束,楚庄王随时面临着在另一场政变中被杀的可能。

他刚刚即位,面对这样复杂的形势,还没法采取有效措施。权力还在权臣手中,他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

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这位深沉早熟的少年选择了以静制动,坐以待变。史称他即位三年,沉醉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以致有识之士都十分焦急。其实,并非是他不想亲政,而是那些掌握了实权的贵族不希望他亲政。庄王所能做的,就是韬光养晦,暗中观察,默默选择可以利用的人才。因此就有了那个著名的成语:

楚庄王为什么会“一鸣惊人”?

楚王出征塑像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三年不理朝政,左抱郑姬,右抱越女,整天歌舞玩乐,大臣伍举不知道他心里到底怎么想,故意拿话来刺探他:“臣听说,山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不鸣,不知道是为什么?大王您知道吗?”楚庄王深知伍举是可用之人,遂脱口答道:“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举一听,才知道这个表面上胸无大志的国王内心深处掩藏着怎样的雄心壮志。

果然,庄王三年,机会来了。这一年,楚国遇到了重大自然灾害,全国陷入饥荒之中。楚国西部的几个少数民族部落在西境邻国庸国的带领下,趁机发动叛乱。楚国上下,一时人心惶惶,朝中大臣纷纷建议迁都避敌。

这次危机,却成了庄王掌握权力的良机。在众人惶惶无计之时,刚刚年满二十的庄王头一次做出了决断:他没有选择迁都,而是决定率军亲征,亲自去平定叛乱。庄王一方面安排楚国边战边退,诱敌深入,另一方面迅速展开外交活动,请秦国和巴人派师从背后进攻叛军。两方夹击,一举将自不量力的庸国从地图上扫平,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

这一战使庄王露出了真实面目,临危不乱的镇定和挺身而出的勇气,为他赢得了楚国上下的拥戴。他利用战时君主的巨大权威,一举罢免、诛灭了上百名结党乱政的权贵,将自己在三年之中暗暗选拔的人才安排到核心位置,其中第一人,就是试探庄王的那位伍举。“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