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源来花开401 2020-03-21

导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是南宋抗金将领,著名豪放派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的一句。这句词有一个优美动人引动秋思的典故: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世说新语 · 秋风思归》

西晋时,张季鹰在齐王府上任东曹掾。有一年秋天,忽然就思念起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便向齐王请辞。齐王许之,成就了这个千古流传的美谈。

张季鹰还作了一首《思吴江歌》传吟至今: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这个典故,传达的那种“贵在活得开心,功名利禄不须在意”的人生态度,一直为世人所称许,也成为思乡恋家的代称,更让世人知道了莼菜与鲈鱼之美味。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道后续的事,因为后面还有一句,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美好故事背后的残酷与智慧……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一、莼菜鲈鱼固然美味,却只不过是张季鹰的障眼法

中国人食用莼菜等水生植物的历史,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例如《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莼菜实际上就是一种水生的植物,无毒,清苦,这种菜的烹饪看起来简单,却很考究功夫和用料。因为莼菜本身是没有任何味道的,必须配菜来衬托出它的清鲜。

莼菜最常见的吃法就是与太湖银鱼同烹,做成莼菜银鱼,莼菜翠绿可人,刚出湖的银鱼雪白透亮, 随吃随烹,力求食材新鲜。出锅的时候不需要添加包括鸡精在内的任何调味品,只需要将一撮精盐轻轻一洒即可,莼菜的“青”与银鱼的“鲜”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莼菜为羹,最难得的是莼菜含有胶原,汤色清澈如雨后碧空,偏偏有那么一点粘滞在舌头徘徊,增加了鲜味的穿透力。莼菜之美,人所共知,乾隆数次下江南,次次皆要品尝莼菜汤。这位皇帝的诗才未必出色,但是写下的“花满苏堤抑满烟,采莼时值艳阳天”之句,又为莼菜打了广告。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据考证,乾隆所食之莼菜羹,是以当年的小母鸡切成鸡丝,与陈年火腿粒和莼菜同烹,鸡丝如玉、火腿提鱼,莼菜青翠,观之如画,入口鲜醇。

与莼菜齐名的另外一道名菜是鲈鱼。

《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唐杜宝 《大业拾遗录》:“六年,吴郡献松江鲈鱼乾脍,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虀玉鱠,东南之佳味也。”

水产的烹饪,最忌讳浓油赤酱、烈火沸油,更偏重于蒸,用恰到好处的些许食材,将鲈鱼本身的鲜味提出来。一道蒸鲈鱼,肉白如雪、汤汁如乳,食之而忘百味。故有“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流传。 当然了,张季鹰辞官所思之鲈并非今天常见的鲈鱼,而是他家乡特产的“松江鲈”,其味更是细腻可人,一直是少数人才能享用的珍贵食材。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由于莼菜与鲈鱼的美味,引来人们争相品尝,二者都被列入了濒危物种,成为受保护的动植物,直到养殖繁殖技术的进步,才将它们从濒危物种中挽救出来,才成为普通人能够品尝的美味。如若有机会下江南,必吃此两道美食方不虚此行。

所以,正因为莼菜与鲈鱼的美味,张季鹰的请求才显得可信,故齐王许之。然而,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后面一句话。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世说新语 · 秋风思归》

这里面,就引出了这个美食典故背后的故事了:

西晋建国之初,为了限制世族的权力,晋武帝多封宗室为王,且诸王可自行选任官员、收取赋税。张季鹰就是因此而被齐王司马囧任命为东曹掾的。 宗室分封诸王,导致了中央权力被极大地分散。而晋武帝更制定了诸王“置军”之策,诸王所封之国以大、次、小三等可拥有数目不等的军队,把枪杆子交到了这些王爷的手上,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的野心。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晋武帝司马炎不是不知道这样的弊端,但他对自己的手腕和控制力有充分的自信。晋武帝确实是西晋少有的英明之主,在他的主导下,晋灭蜀吞吴,一统天下!然而他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继承人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和魄力。

晋武帝逝世后,司马衷即位,即晋惠帝,也就是那个说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这样一个从小生活在深宫的皇帝,他的皇后贾南风却有勃勃的野心。公元291年,贾南风秘召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进京,诛杀了辅政大臣杨骏!随后又挑拨司马玮杀了司马亮!没过多久又假传圣旨诱杀司马玮!

其后,在赵王司马伦挑拨下,贾南风将太子杀死,随后即被赐饮毒酒而死。大权在握的司马伦废晋惠帝登基,引起了诸王的愤怒,齐王司马冏就联合了关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而司马伦被毒死之后,诸王相互征伐、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八王之乱”不仅仅是晋国最混乱的年代,也是华夏史上最为黑暗的年代,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张季鹰所奉的齐王亦不能免。

“金蝉未动蝉先觉,山雨欲来风满楼”而张季鹰作为齐王手下的得力助手,如果卷入“八王之乱”的混乱当中,必定无法幸免,而他能够“察落叶而知秋至”,提前预判到危险,可以说是一个懂进退、知趋避的智慧之士。那么,他是如何判断出即将到来的危险呢?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二、张季鹰辞官归乡避过杀身之祸,是因为他放浪不羁的形象骗过了所有的人

张季鹰把自己辞官的真实目的掩藏的非常好。诸王虽然争权夺利,但对下面的赏赐却从不含糊,而且由于诸王能开府置军权力极大,在封国内任东曹掾可谓名利双收,所以张季鹰此举受到了“群嘲”。

“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面对同事们的嘲笑,张季鹰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一个贪图享受、及时行乐的吃货形象:什么身后名,不如现在的一杯酒。 他这么说,同事们竟然也信了,因为张季鹰原本就是这样一个人。

张季鹰能够瞒过包括齐王在内的诸人,出于三个原因。

第一,张季鹰,名张翰,他并非出身于平民百姓,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家子弟,俗称“官二代”。其父亲曾为孙吴大鸿胪,素有才名。其后,东吴为西晋所灭,司马氏闻其才名,欲其入世。然张翰不愿为官,成天装疯卖傻、放浪形骸、诗酒度日。

而张翰之所以入朝为官,是因为与会稽的名士贺循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连家人也未告知就与贺循一起去了洛阳。公元302年,被当时权势如日中天的司马冏任命大司马东曹掾。

一直不愿意为官的张翰,很可能是中了齐王的圈套,人在洛阳、身不由己,只好屈就。但我想,他在上任的那一天,就无时无刻地不在思考着如何脱身!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但不管怎么说,张翰固然有才,但是在众人眼中,他仍然狂放如阮籍、放浪不务正业的“江东步兵”,象这样一个人因为思乡思美味弃官而去,很符合张翰在众人心目中的定位,所以大家对他辞官离去并未起疑。

甚至,他的同事们对于这样一个有才华的“竞争对手”的离去,心中还暗暗窃喜呢!在张翰离去之后,当年的同事们可能还要嘲笑几句:看,我就说他是烂泥扶不上墙吧!

第二,张翰为何能够有这样的眼光和决断呢?对于普通人而言,平民之身乍得富贵,哪里舍得放手!眼中全是美女金银,哪里看得到隐伏的危机?能够懂进退、知凶吉,是士族数百年来政治智慧的沉淀。

张翰之父,曾任孙吴大鸿胪,其祖已不可考,然以读书传家的,大概率不是白身。在东汉末年那个纷乱的年代,这些世家子弟,从小接受的不仅仅是读书儒礼,更有权谋算计、朝堂利害、趋吉避凶。

回看世家几百年的浮沉兴衰,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于这些实质上垄断了教育的世家而言,入朝为官根本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时局之变,因形就势从中得利,让整个家族得以繁衍大盛。盛世时,开枝散叶、博取功名、出将入相,乱世时,知机趋避、隐藏爪牙、等待时机。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世家就是这么聪明而现实,这也是世家大族千百年来得以存续的秘密,那些隐没在暗处的百年大族,其潜力之雄厚、其势力之盘根错节,非常人所想。当你剥开“故事”表面的之后,就会发现许多未曾注意的真相。

例如世人称颂忠心无贰的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与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贤臣忠义的典范。然后仔细挖掘,你会发现,诸葛亮一家三兄弟,分别事孙吴、曹魏、蜀汉,难道他们真是认同各自的国家与主公吗?无非是各事一主,总有一支能够笑到最后成为赢家而已!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世家子弟,广有田产、家中资财丰富,根本不用担心生计,天天在家混吃等死几辈子都用不完,所以他们有辞官的底气。若是穷得叮当响,你看有几个会辞官的?难不成回家要饭?

实际上这也引申出一条规律:在封建王朝时期,那些家境贫寒而为官者,一旦贪起来,比之世家大族的更为之甚。虽不敢说人人如此,数量却着实为之不少。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其三,张翰能够脱身,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所以才能够成功地瞒过齐王和诸人。

由于晋武帝司马炎给予诸王以“开府置军”的特权,导致司马冏亦是野心勃勃,正值用人之际,他既要用张翰之才,又要借张翰之名,平白无故不可能放其归乡。历来的统治者,谁不知道一个文人对于民心天下的影响力?

如果张翰突然提出要走,齐王一定会琢磨其中的深意甚至会大怒!“既不为我所用,也不可为他人所用”。到时候只怕张翰要悲剧了。齐王的思维大抵是:你是不是看不起我? 时局日益凶险,张翰如坐针毡、苦思冥想,谋求身退,也许是一阵秋风让他顿起思乡之念,灵机一动,以“莼鲈之思”为借口,成功脱身!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像地到,张翰为了谋求脱身,平时也是出工不出力,努力让自己边缘化,给大家造成一种“此人无大用”的印象!对其去留也就不太在意了!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三、莼鲈之思,其实是一道选择题

张翰以“莼鲈之思”为借口,成功地导演了一次“金蝉脱壳”,在齐王兵败势灭之时,得以保全自身。但是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其实张翰并不只有辞官这个选择。

除辞官外,张翰还可以选择全力辅佐齐王,甚至是协助他登上帝位,来一次风险投资,让自己成为从龙的有功之臣,得以爵位加身!此外,他还可以以谋求财富为目的,或者以混日子为目的,或者是转投他人,甚至是可以选择匡扶朝政、救黎民于水火当中而名留千古。

但我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遵从本心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名垂千古,并不是谁都在追求流芳百世,现世的荣华富贵,未必不可。但是做到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能够有一双洞察先机的慧眼,从而做出最正确的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在这一点上,汉朝的陈平堪称封建王朝出仕者的楷模。陈平最初跟大哥一起生活,如果就这样做下去,可以在乡间平安幸福地过一生,可值此乱世,大丈夫岂能苟活?他做出的第一个选择就是投靠一个势力,为家族的未来搏一把!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陈平最初跟随魏王咎,但魏王咎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听不进劝,不是干大事的人,跟着魏王咎不可能有出头之日,于是陈平做出了第二个选择,投奔了项羽。

陈平在项羽手下颇受重用,破秦有功,但陈平又发现项羽此人胸无大志,只求称霸,没有一统天下的大志向、大心胸,并且对破秦有功的将领起了杀心,陈平做出了第三个选择,投奔刘邦!

刘邦确实是个干大事的人,对陈平用之不疑,信任无比,而陈平献上的“离间计”,除掉了项羽得力助手大将钟离昧和范增。此外,陈平还协助刘邦除去了韩信,成为刘邦倚重的重臣,荣宠无比。

刘邦逝世后,陈平又果断投靠了吕后,保住了樊哙的性命,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而吕后大肆诛杀功臣和刘氏子弟,陈平的位置却稳如泰山。这是陈平的第四次选择。

陈平的第五次选择更加惊心动魄。吕后逝世后,陈平突然“反水”,联合太尉周勃拥立孝文帝刘恒即位,又组织了“诛吕之乱”,将吕氏子弟杀得干干净净,一人身兼左、右丞相。

从白身百姓到大汉天子之下的第一人,陈平经历了无数的阴谋诡计、生死绝境,他却能够总是在纷乱的局势中找到生路,借势行事,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没有走错一步,没有下错一子,堪称汉代官场第一人!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然而,如陈平这般睿智的极少,大多数人不是自作聪明,就是贪恋富贵,最终落得家破身死、一切成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浒传》中的卢俊义。

在征方腊之后,梁山好汉班师回朝。浪子燕青偷偷来劝卢俊义:

“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卢俊义道:“正要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你如何却寻这等没结果?”

心思通透的燕青,早已经看清了大宋的凉薄与黑暗,更清楚他们这样曾经的贼寇,永远都无法融入到朝廷之中,如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只有激流勇退才能保全身家性命。卢俊义的反应却让他大失所望,枪棒无双、河北第一条好汉玉麒麟,心中所思所想的居然是衣锦还乡、封妻荫子,却没有看到前途的风波险恶,被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

卢俊义真不懂吗?受过“高等教育”的他当然不是不懂,他觉得“宋官家不至这么坏吧”“朝廷不可能过河拆桥吧”。最终的结果是被高俅灌了毒酒,坠河而亡,一切成空!而燕青却挑了一担金银,从此逍遥于世间,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无论是张季鹰的莼鲈之思,还是燕青的悄然远遁,都是因为他们有一双慧眼,看透了繁花似锦背后的杀机四伏,知机而退保全了自身的性命。

但是,还有一种人,他们明知是死却无怨无悔,慷慨赴死,例如明朝大臣于谦,他明知拥立明代宗是取死之道,但为了迅速稳定人心、抵抗兵临城下的瓦剌大军,却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最后被斩于世,却名留青史。

再如“崖山海战”之后,南宁惨败,大臣陆秀夫背着8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跳海,难道陆秀夫不知道:只要把皇帝献与敌手,就能够换得终身的荣华富贵吗?但是大丈夫在世,当有取舍!舍生取义,亦名垂千古!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莼鲈之思:一道传世美食背后的权谋与智慧

结语:

漫长的人生,最重要的不过几步而已,能够在十字路口认清方向,义无反顾地坚定走下去,无论结局如何,他已经成为了人生的赢家。

张季鹰的选择,避过了八王之乱带来的杀身之祸,成全了自己避世隐居过一生的愿望。我觉得,人生最理想,就是象《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所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这一生,就是最大的成功。

张季鹰在乡下隐居,享受着“莼鲈之美”,而他当年在齐王府的同事们,那些曾经嘲笑过他“放浪不羁”的同事,在刀斧加身之际,有没有追悔莫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