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笔下的果蔬庄稼,勾起观者无尽的故园情思

 板桥胡同37号 2020-03-22

陈福彬的画遥接恽寿平墨骨画法及海派后期虚谷、任伯年的小写意画风,他的作品画法多样、画材宽广,有精细勾写也不乏直接以色笔点染。




他笔下的果蔬庄稼和园葵青篁,通过对于题材的提炼选择和形象的组合穿插,使画面蔬笋气荡漾、乡土风徐来,勾起观者无尽的故园情思。



陈福彬:1982年出生于福建宁德,笔名朴水。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作品曾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各大展览并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铜奖,重要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浙江画院、上海明园艺术馆、辽河美术馆、厦门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出版有《陈福彬花鸟写生作品集》、《文质清心——陈福彬花鸟作品集》、《唯美新势力——陈福彬花鸟画作品集》。


陈福彬从小喜欢画画,但他的从艺之路却并不平坦。大专毕业后,他做过几年中学老师,驱使他报考国美的动力不是名利,而是身为一个老师要不断提高,不能误人子弟。




陈福彬考过三次中国美院,最后一次报了国画和插画两个专业,因为没有参加专业的考前培训,他画画路子不对,没能考取国画专业,却阴差阳错被插画专业录取。尽管很想画国画,但他已经25岁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学插画毕竟还能画画”,就这样,陈福彬开始学画插画和漫画。




“插画的学习对我现在的花鸟创作也是有影响的。” 陈福彬说,“技法构图的不同,我会在现在的创作过程中考虑到与传统花鸟技法融合的地方。”




《群乡蔬谱图》就是这样,在创作这幅画前,陈福彬最花心思的就是如何把“小画变成大画”,如何在构图方式上别出心裁,经过一个月的反复思考、与师友不断交流,他选择了“蔬谱”这一形式,




画面中繁体竖排的书页和色彩淡雅的蔬果,一瞬间就把观者带入了躬耕读书、隐逸山林的慢生活中,从画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考和坚守,可以体味出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传统文化的在现代社会所能释放出的亲和力。




陈福彬说,从本科到研究生,他都是一个“独行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留有很多空地,每年都会种不同的作物,竹子、小麦、油菜、丝瓜等等,他一空下来就去观察、写生,不理会同学异样的目光。就这样,他发现了许多前辈画家还没有表现过的动人画面,也深深地爱上了田园蔬果中的生趣和诗意。




本科学习插画专业时,也会上一些国画的课程,“在学习上要学会脸皮厚一点”,下课后陈福彬经常拿着一叠自己的国画请老师看,老师也会耐心指点这个喜欢画画的年轻人,就是老师的这份鼓励,让陈福彬有信心走上国画这条路。




考上国画专业研究生后,陈福彬注意到一个现象:国画专业的学生很勤奋,但是老师更加勤奋。他自己常常画画到12点,但是还有老师、同学画到两三点钟才睡觉,看到老师每一笔都用心、没有一笔应付过去的态度,陈福彬明白,只有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精诚所至才能叩开艺术的大门。




他的导师卢辅圣先生是一个学者型的理论家,一个具备诗人才质的画家,或者说一个集学者、诗人、理论家于一身的画家,导师的见识之广,见解之高,可谓高山仰止。




每当自己在学术思考和突破遇到瓶颈时,导师不着痕迹的前瞻性引导总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严师出高徒,在与导师相处中,先生活跃而又缜密的思路以及关于绘画理论的真知灼见令他受益匪浅。




先生的画,意境之外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画中一股奔流的情绪曲折而鲜活,人物的塑造更是不拘一格, 别致生动, 气韵油然而生。每一个角色在先生那里都演绎得从容自如,多姿多彩,活色生香。




每天耳濡目染在这位大家的泼墨真迹中,渐渐的,他自己的思考维度也不断得到拓展。除了外在的言传身教,卢辅圣先生关于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也引导着陈福彬的思考方向。他不断提起自己对为学的看法,他觉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更是自己现在的状态,他总是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