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人张衡

 沧海一粟1951 2020-03-22
完人张衡

文:黄耀新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完人,但总有趋近于完人的人。读了不足七百字的《张衡传》,深感张衡就趋近于完人。为了表述方便,也因为对张衡太敬服,就干脆称张衡为完人。

张衡不仅有突出的科学才能,还有了不起的政治才能、文学才能。用今天的话说,文理兼备。在科学上,他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超强。看他“收禽”豪右的情状,也可想见他的军事才能。用古代的话说,文武全才。至于今天看重的经济才能,课文没有提及,不敢说有,同样也不能说无。郭沫若曾评价张衡: 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从文中记载的张衡出仕和与宦官周旋的情况看,张衡的处事才能也极强。

张衡善于等待时机,善于把握时机。“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不行”“不就”“不应”,是因为张衡淡泊宁静,更是因为时机不对。“举孝廉”仅仅是被举荐,朝廷用不用,做什么都不清楚,所以“不行”;到“公府”与大将军府只是做幕僚,仰人鼻息,又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很难“专业对口”),所以“不就”“不应”。况且,大将军邓骘是专权的外戚,是朝廷矛盾斗争的焦点人物,到大将军府做事弄不好会无端地惹上麻烦。张衡有充分的自信,并不急于出山。机会很快就来了,“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显然这次张衡没有推辞。“安帝雅闻衡善术学”,皇帝了解自己所长并因而启用,焉能不出山。“拜郎中”应是过渡性的,“郎中”是皇帝的侍从,一者在皇帝身边以示信任、荣宠;二者“衡善术学”皇帝毕竟是“闻”,安排到身边就可“见”了。接着皇帝就会因其所长而授官了,果然“再迁为太史令”,“专业对口”了。这些,张衡当然看得出来,焉能不出山。“公车特征”,足够尊重;“拜郎中”足够信任,焉能不出山。

从才能上讲,张衡是完人。从性格等方面讲,张衡也是完人,更加世所罕见。

张衡的性格几无缺陷。张衡才高,而且不止“八斗”,高不可攀。翻翻历史,看看现实,才高的人很容易因其才高而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能耐有多大,脾气就有多大。”而张衡全不这样。

才高容易骄傲,而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才高也容易“得瑟”,显摆,而张衡“常从容淡静”,低调做人。

才高容易产生怀才不遇之感,有多少古人这样!而张衡“所居之官积年不徙”,不见他的幽怨之情,亦未闻他怨天尤人。

才高容易锋芒毕露而伤身,张衡有责任感又不蛮干,见“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讽谏”“诡对”,都藏着锋芒,所以终得善终。

才高容易明哲保身而远离尘世,一身才能不为世用,而张衡见“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作《二京赋》,因以讽谏”,“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做太史令、河间相更是有很多实绩。

张衡关心世事积极入世而又能明哲保身。“政事渐损,权移于下”,也即是宦官掌权乱政,张衡于是“上疏陈事”。可见其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他不仅敢于“陈事”,还善于“陈事”。由于他说得切中时弊又非常得体,所以深得皇帝信任,“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但时政毕竟“权移于下”,皇帝还无力收拾宦官,而宦官对张衡构成了巨大威胁。张衡“诡对”“思图身之事”,不蛮干,不做无谓的牺牲。这段时间他的心里十分矛盾、苦闷,于是他“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把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记录下来,也是自我心理疏导。

有的同学会问,张衡为什么不坚决斗争,清除“阉竖”。如果了解当时的历史就会知道,张衡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他不会退却的,看他在“河间相”任上的所作所为即可知道.

 

也有同学会问,张衡为什么不像苏武那样,豁出性命,绝不屈服。二人处境不同。张衡进是一死,且死也于国事无补,几近白死;退是维持原状。而苏武,进是坚守节操的烈士,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形象;退是降敌的汉奸,损害国家民族的形象。

“不好交接俗人(普通人)”,可能“好交接”“当世(权贵)”。而张衡“不好交接俗人”,亦“不慕当世”。估计在张衡眼里,“当世”也是“俗人”。“不交接俗人”,不受俗事干扰;不攀附权贵,不受权贵左右。轻轻松松做人,清清白白做人;活出了自我,活出了自尊。也远离了是是非非,保全了身家性命。

就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物,综观各个方面,其完美程度与张衡比较起来,无出其右。

完人张衡是怎样炼成的呢?

“少善属文”,显然天赋极好。但天赋只是潜能,要成为现实,还必须好好学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遂”字表明,“贯通”是学来的。

更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张衡为什么能学?上文交代过,“少善属文”,有天赋,聪明。但这不是主要原因,聪明的人太多,张衡则太少。张衡学得那么好主要在于他的性格。

“无骄尚之情”。不骄傲,就学无常师,就学无止境。

“从容淡静”。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张衡不汲汲于名利,淡泊宁静,能安下心来,静下心来,坐得住,想得透。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不是专搞文学的,一篇赋写到十年,一定是容不下一丁点儿的不满意,“精思傅会”到什么程度?这就叫精益求精。

“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人格独立,更能保证一门心思沉浸在学问里、事业里。

他这些好性格又是从哪儿来的?回答只能是,先天禀赋,后天学习。


性格影响学习,学习也必然影响性格。学习即才能,性格即命运。学习《张衡传》,更要学习张衡,做一个完美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