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这些俗语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所以俗语覆盖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这些生活经验中的许多仍然适用于现代交际。 民间有句老话说:“女大不避父,儿大要避母”。字面意思就是说,女儿长大了也不用避讳父亲,但是儿子长大了却要避讳母亲。 父母从自家孩子刚出生,就将他们所有的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从孩子喝奶,上学,结婚,住房生子,几乎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可以这么说,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存在。 如果突然听到这句俗语,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男女之别。因为父亲和女儿性别不同,母亲与儿子性别不同。孩子们年纪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不需要避讳,但是长大了之后,对男女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候就不能亲密无间了。 其实老祖宗们并不是这个意思,他们的意思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指的是生活经验方面的交流。 有句话叫做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小情人。一般来说,父爱如山。父亲们不像母亲那样,常常对孩子们嘘寒问暖,操心生活的方方面面。父亲们通常不善言辞,就算心里面有什么事情也不会轻易地告诉孩子,而是在背后默默关注着孩子。 虽然父亲的爱看起来非常淡漠,但是父亲的爱比母亲更加深沉。所以不管在外面受到了什么欺负,回到家里父亲就是最坚实的港湾,永远庇护着我们。 女儿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母亲会帮着出主意,但是最终还是要看父亲。因为父亲是男人,女儿从父亲的身上能够学到男人应该拥有的品质。而父亲也能够看清楚女儿的男朋友是什么性格的人,在婚后是否能够对自己的女儿好。 父亲在女儿成年之后就要正确引导女儿的恋爱观,做积极的表率。父亲对母亲的态度会给女儿的恋爱观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父亲,一定要包容妻子,给女儿留下一个健康的婚姻观。 而俗语的下半句“儿大要避母”的意思则是儿子长大了就要独立,不能永远生活在母亲的庇佑下。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和儿子是家中的男人,自然是母亲和姐妹的顶梁柱。在我们小的时候,好像母亲总是一个非常唠叨的角色,事无巨细都要帮着孩子安排好。 但是男孩子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需要有担当,遇到事情绝对不能站在女人的身后。因此在儿子在懂事之后就要尽量帮着母亲干家务活,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着家里减轻负担。 其实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里的父母都要趁早培养他们的独立。在落后的封建社会时期,一大家子可能有七八个孩子。孩子多了就很难管教,富贵人家有私塾先生,父母也不会花很大精力去管教孩子,孩子成不成器关键看自己。贫穷的人家呢,整天为生计奔波,填饱肚子都非常困难,别说教育孩子了。 直到现代,人们才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社会上能够立足的多半都是父母教育得好的孩子。虽然现代许多社会精英的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们善良、温和,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就不会差。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祖宗的这句“女大不避父,儿大要避母”非常有道理,80后和90后的朋友们可以细细体会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