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2岁的杜甫听闻一个好消息,哭着写下这首诗,惊艳了千年

 江山携手 2020-03-22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合称“李杜”。
不像诗仙李白那样诗风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杜甫的诗一般比较沉郁顿挫,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尤其是晚年,很多诗都充满了山河破碎、漂泊异乡的孤独悲怆,例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在杜甫52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促使他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杜甫这么高兴呢?
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唐朝的盛世繁华,他没有享受多少,反而是尝尽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深重苦难。
乱世中,杜甫曾被叛军抓到长安,也曾投身军旅,后来弃官而走,一路漂泊,最后到了成都才安定下来。
公元762年,唐军收复了洛阳、郑州,第二年叛贼头领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当时52岁的杜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得手舞足蹈,又笑又哭地写下了这首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点名了事件的起因以及作者的心情。
在成都的杜甫忽然听到唐军收复河北的消息,激动得号啕大哭,眼泪鼻涕沾满了衣裳。
多年漂泊异乡,如今中原战乱已经结束,终于可以回到故乡,诗人的心情怎能不激动?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以对偶的形式写出了惊喜的高峰。
再看看妻子和儿女哪还有一点忧愁?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要发狂。
古时的“妻子”一般包括妻子和儿女,一家人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他国破家亡的悲伤,但却始终无法改变他对家乡的绵绵思念。
那思念,如涓涓流淌的溪水,奔流在隔山隔水的时光里。
离别家乡岁月多,诗人返乡的喜悦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继续刻画诗人的狂喜之情。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放声高歌,纵情饮酒,想象着在灿烂的春天和妻儿一起返回家乡。
诗人和“酒”的关系密不可分,李白喝酒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豪爽大气。
而杜甫的酒一般比较苦涩,“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而这首诗的酒却是不同的,此时作者已是52岁,一把年纪还边高歌边狂饮,可见作者是多么地开心。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作者的想象。动身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又直奔洛阳。
不得不说作者的想象真是太美好了!
当年魏万追踪李白,追了3000多里,半年才追上。
成都到洛阳2000多里,加上道路崎岖,诗人拖家带口不走个大半年能到?
而作者就用“即从”、“穿”、“便下”、“向”几个词,便将这相隔千里之地轻易地连起来,好像片刻就能到。
正如清代张谦宜所言“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
由此可见,作者返乡心情之迫切。
读完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无比激动喜悦的心情。
难怪清朝的浦起龙评价这首诗:“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生平第一快诗也。”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无法体会诗人那种山河破碎的悲怆,但是羁旅天涯的思乡之情,古今同之。
多年来江湖漂泊,蓦然回首不胜愁。
正是这种纵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解不开的乡情和乡愁,才让漂泊的我们得以慰藉,让流浪的心不再孤寂。
愿我们都能和杜甫一样“青春作伴好还乡”。
- END -
作者:凯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