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王华大明封文林郎大理寺评事徐公墓志铭(徐立本)

 文化龙乡 2020-03-22
大明封文林郎大理寺评事徐公墓志铭   
赐进士及第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同修国史会典兼经筵日讲文华殿讲读官 同邑 王华 撰文
顺天府府丞兼司经局正字经筵官 莱阳 周文通 书丹
中宪大夫太仆寺少卿直文华殿 安成 李 纶 篆盖
    弘治十五年冬十二月,《大明会典》告成。越明年春,天子以是书之成足以昭一代之盛制,垂百世之宏规,爰推恩及编摩诸臣。吏部员外郎余姚徐君鹗获进郎中之秩,同邑士夫方为君举贺礼,乡人有自浙来者,忽以其父翠庵先生讣音告郎中,君哭尽哀,遂解官将奔丧而归,乃衰绖徒跣,持兵部右给事中邹君公轾状文一通,过予玉堂外署,泣且拜曰:“鹗不肖!尝以评事岁月微劳,荷国厚恩,敕封吾父如不肖官,赠吾母为太孺人。痛惟吾母不幸早世,虽欲追养,恨弗逮矣!讵意吾父复尔见背,今将南还,启吾母之竁而合窆焉。惟是墓隧之石,未有铭辞,敢蕲一言,以垂不朽!”且曰:“吾父讳立本,字道充,别号翠庵,幼有大志,夙膺大父著代之责,遂弃举子业而综理家政。家饶于赀,而急于周恤穷乏;身饶于德,而足以仪刑家邦。大父尝染痢疾,剧甚,吾父躬进汤药,顷刻不离寝处,疾已复初。大父殁时,有叔招方六岁,病腹胀几殆,吾父泣告于天曰:难得者兄弟!’因遍访名医治之,历数载而病果愈,以是宗族乡党称其孝弟(悌)之行者,无间言,因以'顺德'扁(匾)其堂。成化间,年屡不登,边兵艰食,吾父慨然捐粟若干石以实边,朝廷义之,循例授官七品。吾母张氏,乃东山先生天民之孙女,天民儒行高古,为世所称重,吾母得于濡染者多。自归吾父,孝事翁姑,和于妯娌,岁时节旦,必躬亲羞齐,以供祭祀。奴仆臧获,必节量任使,以均劳佚。以故贤淑之声,见称于远近,戚疏者如出一口。生鹗兄弟五人:长鹏,香山县主簿;次即鹗;次鸾,盐城县丞;次鸙,次鹡,俱义官。吾母尝进鹗兄弟,训之曰:'徐门素以积善见称,吾见若等俱眉目娟秀,是皆余庆所致,若等能力学修身,幸而成立,为子必孝,为臣必忠,庶足以衍先世之庆泽于不替也!'鹗居京师,念吾父垂老于堂,尝欲乞归终养,辄遗书戒之曰'汝遭际圣明,致有今日,我既受封,汝母又受赠,合思所以报称。吾闻汝获与纂修《会典》,当夙夜匪懈,以共厥职,奈何徒为我老,而不顾瘝旷之责耶?'鹗闻命,为寝前念。今《会典》告成,鹗方图归养,而昊天降割,吾父竟一疾而卒,年七十有八。吾母卒于成化戊戌,年五十有五。鹗才劣识愚,窃禄二十余年,幸免瘝旷之责,皆父母教训所及,《诗》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惟先生矜畀一言,俾遗美永永有闻,鹗之愿也,敢固以请!”
     华与郎中君生同乡,在京邸为比邻,交契二十余年,窃重其行,已居官甚循雅不凡,今复闻其家庭之教训如此。《论语》云:“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信哉!乃为序述其言,而系铭于左。
     翠庵先世汴人,宋时有讳琛,字颂山者,以行参军事,扈从高宗南渡,经于姚之屿墩山而卒,子孙因家焉,此徐之始祖也。五世祖讳儒甫,以明经补县学教授,为时名儒。曾祖原忠。祖宗海,世称梅鹤翁,清介士也。父讳洪,乐善循礼,乡称善人,母孙氏。孙男十五人:曰子明、子显,俱邑庠生;孙女四人;曾孙十人。
     黄沙湖龙口珠山之原,此其葬域也,癸亥年乙丑月壬寅日,则其葬期也,铭曰: 屿墩之徐,来自汴梁;逮于翠庵,族浸以昌;见义必嗜,如渴与饥;知财为累,弃捐如遗。彼美孟光伯鸾之匹,敬顺无违,是维阃则;我力于德,如稼于田;至秋而获,岂曰偶然。惟皇锡命,有赠有封;亦以章(彰)善,奚啻报功。黄湖之涯,蔚为幽宅;源远流长,子孙千百!



王阳明之父——状元王华撰文的《徐立本墓志》书法欣赏

我写故我在
百家号01-3123:34
现存于横河镇马堰村横山庙的明代《徐立本墓志》,大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于姚北黄沙湖一带,八、九十年代时因开山采石,被运输山渣的马堰村民运至家中作阶沿石,2006年马堰徐氏族人为纪念先祖徐爱,重建横山庙(徐爱号横山先生),村民将此徐氏先祖墓志赠予横山庙,保存至今。
墓志35行,满行43字,每字字径在1.5厘米左右,全文共计1172字,志文略有磨损。志盖上刻篆书“大明封文林郎大理寺评事徐公之墓”15字。墓志、志盖石质为白色略带灰色条纹的花岗岩,据初步判断,应为产自北京房山的房山石,与故宫所用石栏杆、御道的材质相同,加上撰文者、书丹者、篆盖者均为京官,而葬期显然为后来补刻,可知此件墓志应是在北京加工完成后,由水路运至余姚的 。
墓主徐立本,为余姚马堰徐氏第十世祖,字道充,号翠庵,据墓志可知,他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死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享年77岁。早年未获功名,遂弃举子业而综理家政,家饶于赀,明代中后期,马堰徐氏曾以资产之富甲于姚北。徐立本后通过捐纳的形式,获得文林郎大理寺评事之职衔,为正七品文职散官,但并无实职。拿现在的话讲,相当于正处级干部。
明代的捐纳,俗称“卖官”,是一项颇受后人诟病的制度,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军费开支庞大、官员人数增多加上一些天灾人祸,使政府财政紧张,特别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捐纳制度,用以补充财政缺口。成化十一年前后,明朝政府开设了旨在“纳粟实边”的捐纳政策,用卖官、纳监的方式筹备军饷,主要用于北部边防,以防止北方蒙古军队入侵。至弘治年间,捐纳甚至成为政府筹措军饷的主要手段。
嘉靖二十九年户部“奉诏计处兵食事宜”呈文记载:“酌定开纳事例:军民舍余纳银三百两者,授以正五品文职散官,有司馈羊酒,仍许得自建坊;二百五十两以上者,授从五品散官,立扁表其闾;一百两者,授七品散官,有司礼待,仍免杂差......” 捐纳主要针对的群体是当时的财主大户,徐立本也以自己的经济实力,通过捐纳而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墓志由其次子徐鹗操办完成,徐立本去世时,适逢徐鹗因参与修编完成《大明会典》而官升一级,由吏部员外郎升任吏部郎中,邀请在京的姚藉乡党共同庆贺。不料,父亲去世的哀耗传到,徐鹗决定回乡奔丧,于是他请时任兵部右给事中的邹轩为其父撰写行状,请时任东宫詹事府少詹事的状元王华撰写墓志,随后请人书丹、篆额、镌刻后,于归乡时带回余姚。
徐鹗,余姚马堰徐氏第十一世祖,据《姚江马堰徐氏宗谱》记载:徐鹗,字时荐,号厚庵,进士及第,官至奉政大夫吏部郎中兼翰林院侍讲编修(正五品)。娶陈氏宜人,福建左布政使陈渤女。建宅旸墅桥花墙门村,墓在上沙堰之凤翼山东向,有石马石羊,建墓表。
志文中提到的《大明会典》是一部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以及行政法规的官修书,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三月,180卷。敕命大学士徐溥、刘健等纂修,《会典》的修编工程浩大,历时五年,至弘治十五年(1502)十二月方修成。由志文中可知,王华、徐鹗都曾参与修编《大明会典》,后未及颁行而孝宗死。经正德时参校后刊行。嘉靖时又经两次增补,万历时又加修订,撰成重修本228卷。
志文所载为徐立本写行状的邹轩,传记载于光绪《余姚县志列传》。
邹轩,字公轾,号帘山,余姚漾山人。父儒,以科第显,官至太仆寺卿。轩与同县孙燧、华连同学,强学多识,为众所推,登弘治九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擢兵科左给事,迁刑科都给事。居官十二年,正直刚介,不避权要,累疏陈时政利弊。孝宗嘉焉。......逆瑾擅政,抗疏忤旨,遂罢归。时瑾奸未著,轩首言之。瑾败,为所逐者相继召用,轩独辞疾不赴,日以诗酒自娱。构亭额曰:“懒云”,自为记以见志。所著《黄门奏章》、《帘山拙稿》毁于火,有《帘山续稿》、《和唐音》、《湖山唱和集》行世。子连,字商器,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生平清谨,家无余赀,官至四川布政使。
漾山邹氏,世居地在今慈溪市宗汉街道一带。
为徐立本撰写墓志的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余姚城关人。明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大哲学家王阳明之父。《明史》卷195、《余姚县志》均有传。
王华状元及第后,授翰林修撰。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因才学出众,器度不凡,在讲幄最久,孝宗特别器重,曾命赐金带,四品官服,眷赐日隆。预修《大明会典》、《通鉴纂要》,擢礼部右侍郎,仍兼日讲官。
武宗即位,权阉刘瑾专权,朝中大臣纷纷争走其门,而王华独不往。刘瑾素慕王华为人,曾两次派人对王华说,他与王华有旧,王华若能去见他一面,可立登相位。王华操持坚定,不肯趋附。长子王守仁也因不依附刘瑾,刘瑾恼羞成怒,贬守仁,并将王华调为南京吏部尚书,次年又借故令王华致仕。王华闻命处之坦然,以为“从此可以免祸矣”。王华归田后,以读书自娱,侍奉百岁老母,自己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为世人称赞。刘瑾事败被诛后,王华官复原职。嘉靖元年卒于家中,享年77 岁。王华为人醇厚,颇有节操,善恶分明,临危临难,从容不迫,持身俭朴,利害得失,不系于心。
王华博学,赋诗作文皆信笔立就,不事雕琢,诗歌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著有《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等。

【明】王华大明封文林郎大理寺评事徐公墓志铭(徐立本)


因王华年轻时曾在龙泉山瑞云楼中刻苦攻读,人称“龙山先生”,余姚城内原有王华状元牌坊,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今余姚龙泉山上,尚建有纪念王华、王阳明父子的二王祠。
弘治十六年(1504年)王华时任詹事府少詹事,詹事府是掌管东宫事务的机构,管辖下设的府、坊、局等,主要负责太子的教育工作及东宫事务的管理。詹事府由詹事统管,少詹事为詹事之副职,明太祖朱元璋曾说:“辅导太子,必择端重之士。”所以,教导太子的任务常由名宦大儒来担任,王华曾是明孝宗皇帝朱祐樘的老师。
王华能为徐鹗之父徐立本撰写墓志,也是由于王、徐两家关系比较密切,一方面大家是同乡,交契二十余年,在京城中又比邻而居;另一方面,同在翰林院修编《大明会典》,是同事关系;再则,王华的小女儿嫁给了徐家的徐爱(马堰徐氏十一世祖,字曰仁,号横山),可知王、徐两家的关系非同一般。

【明】王华大明封文林郎大理寺评事徐公墓志铭(徐立本)

王华墨迹:贺弄璋诗卷
释文:
敬赋鄙诗一首,闲识弄璋之喜,录呈求教:
梦羊有(“有”点去,改“吉”)兆果如期,未必他年不白眉;
抱送曾闻来释氏,试啼定识是英儿;
生涯莫笑中年遂,余庆偏于积善私;
百世箕裘今有托,眼前何止慰萱慈。
年生华拜手
东厓先生年契
另外,从志文中可知,明代在京城做官的姚藉官员人数颇为可观,从侧面展示了明代余姚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成就。在明朝276年间,余姚县共产生进士387人,武进士44人。远远超过其他朝代。
明代余姚共产生状元3名:谢迁,余姚泗门人,成化十一年(1475)状元;王华,余姚城关人,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韩应龙,余姚菁江渡人,嘉靖十四年(1535)状元。
明代经过殿试获得一甲第二名榜眼的余姚人共3人:黄珣、孙陞、毛惇元。获得一甲第三名探花的共2人:谢丕、胡正蒙。
明代在全国会试时获得第一名会元的余姚人共11人:陈清、华福、邹轩、王守仁、黄堂、谢丕、陈垲、陈陞、胡正蒙、孙鑛、诸大圭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全国共录取进士三百二十五名,余姚县考取十七人,十七人中更有头名状元(韩应龙)、二名榜眼(孙陞) 同为余姚人所得,一时名扬天下。
墓志中提到,徐鹗兄弟五人都是官员。可知明代的余姚,在教育质量上堪称省内之前茅、全国之翘楚。
墓志书丹者周文通,传记见于明《国朝献征录》卷之二十二《制敕房办事光禄寺卿周文通传》,全文如下:
周文通,字亨道,初起翰林院秀才,授鸿胪寺序班、制敕房办事。久之,改中书舍人。弘治癸丑秩满,升大理右寺副。丙辰,用荐兼司经局正字,历升礼部员外郎、顺天府丞,仍兼正字。乙丑,以东宫侍从恩升光禄寺卿,任事如故。正德己巳,《孝庙实录》成,刘瑾矫制,夺前此修书所加秩,降礼部郎中。寻复以史劳升河南布政司、右参议,寄禄顺天。以陈乞,改太常寺少卿。庚午瑾败,复光禄寺卿,以忧去而卒,时正德十年,赐葬祭。
文通善楷书,与姜立纲名相埒,而遒劲或不逮。守官勤慎,父中书舍人璟,寝疾十余年,非公出,未始不在侧,其卒也以执丧过哀,论者贤之。
结合墓志与传记,可知周文通工书法,善楷书,山东莱阳人,卒于正德十年(1515)。书名与姜立纲相伯仲,但没有姜立纲遒劲。祝允明曾述云:“谈者谓迩日周文通,宜攀詹沈,盖亦依稀。”(见《六馆日抄》)从墓志书法看,其楷书温文内敛,点划精到,得虞世南《夫子庙堂碑》精髓,启王宠小楷之先河。其书作今已罕传,故将全文割裱,原大刊出。
篆盖者李纶,江西安成(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孝宗时期宫廷画院画师。《明会要》卷四十九《选举三》中载:“孝宗崩,马文升承遗诏,请汰传奉观官七百六十三人。命留太仆寺少卿李纶等十七人,余尽汰之。……”,孝宗死后,淘汰宫廷画师,而李纶等十七人被保留,可知李纶为当时画院主要画师,由墓志篆盖看,其篆书遒劲典雅,结体欹侧多姿。可见李纶不但画画得好,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尤为可贵的是,墓志末尾记载了姚北马堰徐氏的由来与世系,足以增补宗谱、文献之不足。徐氏先世为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始祖徐琛,字颂山,在建炎之乱中,以参军之职,跟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南逃至余姚北部海边的屿墩山(位于今峙山西南)时去世,子孙便在此安家。五世祖徐儒甫,为余姚县学教授,为一时名儒。七世祖徐原忠。八世祖徐宗海,世称梅鹤翁,清介士也。九世祖徐洪,乐善循礼,乡称善人。
沧海桑田,900年岁月攸忽而逝,如今的屿墩山再不是海边的一座小岛了,而马堰徐氏子孙繁衍,至今在慈溪、余姚枝繁叶茂,成为大姓。

【明】王华大明封文林郎大理寺评事徐公墓志铭(徐立本)

【明】王华大明封文林郎大理寺评事徐公墓志铭(徐立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