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 淮南王,姓刘名安,喜好神仙之道,当时有很多方士追随他研习方术。 一日,有八位老者前来拜谒淮南王,那八人容貌苍老,身体枯槁,守门的人见状,便道:“淮南王喜好的是神仙度世长生久视之道,要那些身怀异术之士,淮南王才会接见,你们八位如此衰老,淮南王是不会见你们的。”但老者仍然求见不已,守门人的回答还是那些话,八位老者道:“既然淮南王因为我们容貌衰老而不愿接见,那要变成年轻,又有何难?”但见八人将身一抖,振衣整容,立即就变成少年人模样。守门人见状大惊,马上入内去稟告淮南王。 淮南王听到有仙人到来,大喜过望,飞奔出来迎接,连鞋都穿反了,以弟子之礼拜见八位老者,道:“八位高仙远道而来,可有什麽教授给寡人的吗?”问他们姓氏,老者回答道:“我们名叫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臯、修三田、岑一峰,能够呼风唤雨,震动雷电,倾天骇地,能够让日月回转,江水停流,能役使鬼神,鞭挞魔魅,出入水火,移易山川,举凡变化之事,无所不能。” 当时淮南王有个叫伍被的小臣,曾经犯过错误,害怕淮南王会杀他,一直惴惴不安,于是偷偷跑去向汉武帝报告,捏造证据说淮南王早有谋反之心,武帝将信将疑,于是派遣大宗正持符节去淮南查探。大宗正到了淮南之后,八位仙人对淮南王道:“伍被本是你的臣属,现在反而做出诬陷之事,违背天道,天必诛之。大王你也是时候该离去了,此是上天之意,若无此事,大王在人间豫乐荣华,日复一日,怎可能有舍得走的时候?” 于是八仙人取来鼎器,练就仙药,给淮南王服下。淮南王亲属三百余人,也服下仙药一同白日升天,有鸡犬舔食到留下来炼药的丹鼎,也都飞升而去。 八仙人带领淮南王升天之处,后世称之为八公山,山上青石磊磊,石上还留有当时人马所踏的痕蹟。 大宗正将此事稟告给武帝,武帝听说淮南王成仙飞升,大为懊恨,知道自己错信了伍被,下令将其诛杀。自此之后,武帝四方广招神仙方士,也想要寻求长生度世之药,可惜一直未能找到。直到后来西王母降临皇宫,传授仙经于武帝,密赐灵方,武帝这才终于得到尸解之道。 后来,原本随武帝下葬于茂陵的玉箱、金杖二物,忽在世间出现,而原本武帝随身敛葬的四十余卷道经,也被人在抱犊山中发现,这些都被视作是武帝尸解不死的证据。 李少君 李少君,字云翼,齐国临淄人。 年少时喜好求仙问道,曾经去泰山采药,修炼绝谷遁世全身之术,但是还没有修炼成功,染上重病,困顿于山林之中,奄奄一息。正好遇见安期先生经过,见到李少君,少君得知来者就是仙人安期先生,便叩头乞求,希望能救自己一命,安期先生哀怜少君身怀至心,可惜学道未成,重病当死,便以神楼散一匙相赐,少君服下之后,当即病愈。于是请求能够追随安期先生,奉给奴役,以师事之。 安期先生便带着少君云游四海,东至赤城,南至罗浮,北至大垣,西游玉门,周流五岳,观看江山,如此数十年。一日,安期先生对少君道:“我受到玄洲的召唤,今日就要启程,可是你还不能随我前往,所以你我今日就要分别了,六百年后,当于此地迎接你登升。”于是将神丹炉火飞雪之方,誓约口诀授予少君。这时但见数百人乘龙虎导,从天而降,迎接安期先生。安期先生乘上羽车,升天而去。 少君于是回到家乡,斋戒沐浴,然后在市集上做点小买卖。后来,他走遍六国,有时在官府为吏,有时又作医师治病救人,有时还给人作佣工,改名换姓,居无定所,无人知道他其实身怀至道。 到了汉武帝之时,少君听说武帝四处招募方士,特别喜好道术,而自己因为贫穷一直无法炼合仙药,不禁喟然长叹,对弟子道:“老将至矣,死将近矣,哀哉财不足用,大药难成,即便躬耕力作,商佑奔波,也难有财力置办仙药,更何况我又不擅长商贾经营。听闻天子好道,我想去求见他,请他支持我炼丹,如此则大药可成。此事成则为之,不成则舍之,我在此世已五百余年,若再不权变一搏,终将难免祇是虫蚁之粮而已。” 于是少君以仙方上于武帝,并写道:“臣能凝汞成白银,飞丹砂成黄金,药成服之,可以白日升天,永为神仙,身生朱阳之羽,体备圆光之翼,竦身则上淩青云,隐遁则潜藏无间,控飞龙,驾白鸿,九陔八极瞬息而至。冥海之枣大如瓜,钟山之李大如瓶,这些臣都已经吃过。先师安期先生,曾授臣炼丹口诀,所以可保证神丹可成。” 负责招募的官员见少君有如此本领,便将他引见给武帝。武帝见后,对少君十分尊敬,赏赐无数,并且还修筑屋宇给少君居住,认为他一定能使自己长生度世。少君曾经随武安侯一起饮酒,座中有一位老者,九十多岁了,少君说他曾与老者祖父一同在习箭之处游玩,那老者小时候也曾随祖父一同去过,认得少君。众人听见如此说,举座震惊。武帝收藏有一件古代铜器,一次少君见到,便道:“昔日齐桓公曾经将此器放在栢寝台。”武帝检视铜器上的铭文,果然是齐桓公所铸,这才知少君原来是数百岁的仙人,但是看上去却不过五十来岁,面色光华,肌肤悦泽,眉目清秀,唇红齿白,就算十五六岁的童子,也不过如此。诸侯贵人们听说少君能令人长生不死,返老还童,无不嚮往,赠送的金钱多不胜数。 少君便秘密炼制神丹,丹成之后,暂不服用,求武帝将《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书十二种符方赐给自己。武帝在元封四年七月,将此书赐予少君。 到了元封六年九月,少君称疾上表,写道:“陛下思心玄妙之术,志在长生,于是招访有道之士,周遍天下,精诚所至,天神感降,若非陛下宿世有缘,岂能如此?然而丹方宝重,天律有禁,需要断绝荤腥,天生万物,动植飞潜,莫不含仁希生,但陛下不能绝奢侈,远声色,杀伐不止,喜怒不除,战士万里裹尸,百姓酷刑流血,如此则神丹大道未可成。臣自入皇宫以来,未曾见陛下诚心问道,而臣年老迈,今又染疾,再欲求闻彭祖丹砂之变,神仙至道之方,恐怕已邈矣。先师安期先生,昔日曾赐有金丹之方,灵验非凡,陛下若按节度,奉法戒,方才可以实行。其郁砂虹飞,玄朱九转,剖六二而流精夺日,探霜雪而月光风卷,徘徊丹霞,沸腾龙虎,投铅锡而黄金克成,刀圭入喉则凋气立反,丹成可驾神龙直上青云,骋云车周游四海,那时自可验证此方之神效,明白小臣并非虚妄胡言。”于是将小丹方附上给武帝,而并非可登真成仙之大丹方。 是夜,武帝梦见与少君一同登上嵩高山,半路上有见有绣衣使者,乘龙持节,自云中而下,道:“太一帝君有请少君。”武帝惊醒过来,马上派使者去探问少君的情况,同身边的近臣道:“如果朕刚才所梦为真,少君将舍朕去矣!”第二日,少君病情更加严重了,武帝亲自前往探视。并叫左右记录少君的仙方,可是还没记完,少君便已气绝而亡。武帝痛哭流涕,道:“少君并没有死,他祇是用这种方法离开我罢了。” 于是安排人将少君敛葬,但却忽然发现少君的尸体消失不见,祇剩所穿的衣服还完整无缺的在那里,如同蝉蜕一般。于是祇好将少君的衣物葬入墓地。百余日后,有人见到少君在河东蒲阪的市集上买卖,还骑着一头青骡。武帝听说,便派人去将少君的棺木打开查看,但见封棺之钉都完好无损,打开后却一无所有,祇剩下一双鞋子还在。武帝这时,更加懊悔当初没有殷勤向少君求问仙道了。 第二年,栢梁台失火,存放在此的少君仙方,同其他秘书妙文,共化灰烬。 当初,少君与议郎董仲过从甚密,见董仲身有顽疾,体枯气少,便给了他两剂成药,与药方一篇,药方上写道:“用戊己之草,后土脂精,艮兽沉肪,先莠之根,百卉华体,龙衔之草,亥月上旬合煎铜鼎,童男童女,服尽一剂,身体便轻,服尽三剂,齿落更生,服尽五剂,命不复倾。” 董仲为人刚直,博学五经,然而不懂得道术,常常笑人服药学道,数次上书劝谏武帝,认为人命自有天定,衰老有常,并非道术可以改变。虽然见到少君非常人之相,却以为那是少君天性所致,不是修炼的结果。所以得到丹药之后,并未服用,也没有追问少君药方之意,祇是收藏起来而已。少君去世后数月,董仲病情加剧,听到武帝数次谈到他当日的梦境,悔恨不已,这才想起少君昔日有药相赠。回去后取出药来,试着服下,药还未吃完,就已经能行走如常,身体轻壮,病痛全无,等到将药全部吃完,身体恢复到年轻时的状态,气力如同三十岁时一样。董仲这时方才相信世间有不死之道,于是辞去官职,四处寻访道士,求问当初少君所赠药方之意,但可惜无一人知晓。不过因为已经服过两剂成药,董仲白发还黑,体强貌盛,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临死之前对儿子道生说道:“我昔日得少君神方,可惜当时并不相信,无法得知神方之意,如今唯有怀恨黄泉,你以后要继续寻访道人术士,求问此方,若能够晓悟方意,常服此药,必然可以长生度世。” 道生有感于父亲遗言,便断绝仕宦,周游天下,求解神方。后来在江夏遇见博泽先生,博泽先生道:“此方并非神丹之方,但可以使人寿至数百年而已。”于是为道生解说药方之意,所用药物之真名。道生依法合药,服之,得寿三百七十岁,后入于鸡头山中,不知最终有无得道。同时期的卓元成、张子仁、吴士耳、蔡子盛、魏仲明、张元达等人,也得服此药,有的活到三百多岁,有的活到五百多岁,都是至死不病,动作不衰,面无皱纹,齿坚发黑,房事不废。 这祇是少君的普通药方而已,已经能使人有如此效验,更何况其登真上方?少君去世时,曾秘密以《六甲左右灵飞术》十二事传于东郭延,以《神丹飞玄》之方传于同乡人蒯子顺,此二人后来学道,都得到仙位。少君又传授《昆侖神州贞形》之术于子训。 王真 王真,字叔坚,上党人。 年轻时曾为郡吏,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才好道求仙。他在各种书中找到一些记载:有一位郊间人,是周宣王时郊外采薪之人,采薪时一边走一边唱:“巾金巾,入天门,呼长精,噏玄泉,鸣天鼓,养泥丸。”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唯有柱下史道:“此采薪人是活国人,其语暗藏玄机,他就是古时的捕鱼老人。因为,八百岁的人,眼目瞳孔是正方形的,千岁的人,眼睛上的纹理是竖直的。这位采薪人是千岁之人阿。” 王真读完此书,仍然不明白其中奥旨,便逐一询问附近的道士。经年累月,终于遇到有明白书中隐语之人,那人对王真道:“这祇是浅近之术罢了,可以延年驻世,白发反黑而已。”于是告诉王真其中秘诀:“巾金巾者,就是恒存肺炁入于泥丸之中,令其徐徐环绕周身,如此可令肌肤光泽;噏玄泉者,就是以唾液漱口而服之,可以令人不老,七日便可见效;鸣天鼓者,就是清晨起床后叩齿三十六下,可以令身神安定;夜间常存赤气,从天门入于周身内外,在脑中变为火,用以燔烧周身,身与火同发光亮,如此行之,也叫做炼形;泥丸就是指脑,天门指口,练习闭炁而后将炁吞咽而下,叫做胎息,以唾液漱口而服之,叫做胎食,你可依法行之,不要懈怠。” 王真学到法诀,便依法勤行,效验显着。断食二百余年,肌肤光泽,徐徐而行便可速及奔马,体格强健,有数人之力。虽然如此,王真却常常叹道:“我修行此术,祇可以不死而已,又怎比得上神丹金玉之方呢?”于是拜蒯子训为师,子训传授给了王真肘后方。 魏武帝听到此事,便传召王真前来相见,见到王真不过三十来岁模样,心下怀疑他是伪诈之徒,便派人去他家乡查探情况。王真家乡人对此事都异口同辞,有很多人都是从小时候起便见过王真。魏武帝这才相信王真确然有道,对他礼敬有加。 有郤孟节者 ,师事王真十数年,王真以蒸丹小饵法传授于他,使其度世。 王真家乡的人计算过王真的年龄,已经四百多岁了。后来一日,王真带着三位年轻少女登上女几山,对众弟子言道要去合丹,便一去不回。 王真能一日行三百里,郤孟节能口含枣核,十年不食,又能闭炁不息,身不动摇,如同死人一般,可以保持百日半年的时间。郤孟节有家世,他所修习的,就是王真学到的采薪人之法。郤孟节为人质谨,不妄言,魏武帝专门为他修筑茅舍,让他领导其他的方士。晋惠帝、晋怀帝的时候,有人曾见到郤孟节在长安市中。魏武帝也好道希仙,四方招募方术道士,虚心以待,祇是那些得道之人,从来不肯以道要秘言相告于魏武帝。 陈长 陈长,在苎屿山六百余年,每年春秋冬夏四季,都要在山中设祭。他不饮食,也未见修行任何道术,人若有病,陈长便以祭水给病人饮下,无不痊癒。 刘纲 刘纲,上虞县令,与妻子樊夫人都得到道术。 两人曾经坐于堂上,刘纲施法作火烧屋,火从东边烧起,夫人施法作雨,雨从西边降下,火灭。 樊夫人 樊夫人,刘纲之妻。 刘纲字伯鸾,为上虞县令,修习有道术,能召致鬼神,会气禁之术,五行变化之道。但是他夫妻二人潜修密证,和光同尘,所以并无人知晓他二人精通道术。 刘纲为政崇尚清凈简易,政令所行,百姓深受其惠,当地也从无水旱天灾,疫疾刀兵之祸,岁岁大丰,远近百姓莫不敬仰。 闲暇之时,刘纲夫妻二人也会相较道术。刘纲施法作火烧舂米用的房舍,樊夫人施法禁之,火即便熄灭。刘府庭中有两株桃树,夫妻各施法控制一株,使之相互击斗,最终刘纲控制的那一株落于下风,几次逃出篱门外。刘纲唾盘中,盘中立即便出现一条鲫鱼,樊夫人也唾盘中,盘中便现出一只水獭,一口便将鲫鱼吃掉。一次刘纲与妻子入四明山,路中遇见一头猛虎,但见那猛虎低头匍匐,不敢仰视刘纲夫妇,樊夫人上前,用绳子将猛虎缚住,牵回家拴在床脚下。刘纲每次与妻子斗法,都无法胜过妻子。 后来,两人将要飞升之时,县厅旁边有一株大皂荚树,刘纲登上大树,飞入云中,樊夫人祇是平坐于床上,便冉冉如云炁一般上升,也升天而去。 东陵圣母 东陵圣母,广陵海陵人。 嫁与杜氏为妻,师从刘纲学习道术,能够易形变化,隐显无方。可是她的丈夫杜氏并不信道,对圣母修道之事很反对,经常为此生气。圣母时常用道术治病救人,有时也会出去访道会友,杜氏见此,便愈加恼怒,最后竟至于去官府状告圣母,说圣母是个妖邪之人,不理家务。 官府听信杜氏所言,将圣母收押入狱。但圣母是得道之人,官府刚刚将她关进监狱,便见圣母从狱窗中飞出,高飞入云,升天而去,祗留下一双鞋在狱窗下。在场众人都看到了这一幕,无不目瞪口呆,这才知道原来圣母并非凡人。于是远近百姓都为圣母修筑庙宇祭祀,灵验非凡,有求必应。 庙中常常有一只青鸟,若有人东西被偷了,祗要来庙中乞问,青鸟就会飞去偷东西的人那里盘旋,由此,当地渐渐断绝盗贼之事,路不拾遗。过了很久,那只青鸟才离开圣母庙。时至今日,海陵县城一带,仍然无人敢为奸盗之事,因为若有人做了,重则为风波所溺,虎狼所杀,轻则也会生病受伤。 孔元 孔元,经常服用松脂、茯苓、松实等物,已经一百七十多岁了,但身体却如同青壮一般。 大家饮酒的时候,若请孔元作酒令的话,孔元就会将手杖柱在地上,自己将身一跃,倒立在手杖上面,头朝下饮酒,这是其他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事情,祗得认罚。 孔元在河边凿了一个一丈见方的洞,置身其中,断穀一两个月才出来。后来入西岳华山,得道而去。 王烈 王烈,字长休,邯郸人。 经常服用黄精,并且炼铅修道,二百三十八岁多了,还面有少容,登山如飞。 王烈年轻时是书生,喜欢与嵇叔夜游四方,后来王烈入太行山,在山中听到山体断裂的声音,于是赶忙寻声查看,祗见山体裂开数百丈,有青泥从中涌出,就像骨髓一般。取来将之揉成一团,很快就变成石头了,就像是烧热的蜡,食之味如粳米。 仙经上写道:“神仙五百岁辄一开,其中有髓,得服之者,举天地齐毕。” 涉正 涉正,字玄真,巴东人。 他说起秦始皇时候的事情来,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历历如在目前。他平时总是闭着眼,就算是走路也不张开,弟子们跟随了他几十年,从无人见过他睁眼的。一次,有一位弟子执意要请他睁开眼,涉正答应了,终于将眼睁开,但听得一声如霹雳般的巨响,一道电光从涉正的双眼之中射出,众弟子见状,祇吓得趴在地上,不敢起身。 李八百曾戏称涉正是四百岁的小孩子。 焦先 焦先,字孝然,河东人。 汉末,关中大乱,焦先一家人在战火中失散,祇剩他一人独自逃至黄河边,食草饮水,衣不遮体。正好遇到太阳县的官长朱南,见到焦先如此模样,以为是逃亡的士兵,便想要下令开船抓捕,与焦先同是河东人的侯武阳对朱南道:“他不像是逃兵,祇不过是个疯子而已。” 于是官府将焦先收留下来,登记入户籍之中,每日发给口粮五升。人人都看不起焦先这个疯子一样的人,然而焦先却行止有常,饑不茍食,寒不茍衣,出门从来不走斜径小路,一定循阡陌正道而行,在田中拾捡落穀,也一定不捡大穗。每次出门见到妇人,一定会避开躲起来,等到妇人走了才出来。 焦先还给自己做了一个很小的庐舍,打扫干净,用木头做了一张床,铺上一些草,就住在裏面了。到了天寒地冻的时候,他一边烧火取暖,一边自言自语,谁也不知道他在说些什麽。 到了太和、青龙年间,焦先曾经拿着一只木杖想要渡河南下,但却见河水上涨,泛滥汹涌,便说现在不能渡河,由此,人们认为他其实并非疯癫之人。 焦先所讲的话,有很多后来都应验了,所以人们认为他是隐者。焦先年八十九而终。 孙登 孙登,字公和,汲郡人。 孙登没有家眷,在汲郡北面的山上挖了一个土洞,就住在那里。喜欢读《易经》,弹一弦琴,从来对任何事情都不生气。有人曾故意将他扔到水里,就是想要看看他发怒的样子,可孙登爬上岸来,却放声大笑,毫不在意。孙登曾在宜阳山住过,有一个烧炭的人见到他,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便与他搭话,可是孙登却毫不理会。 晋文帝听说了孙登的名声,有意结交,便派阮籍前往查看,阮籍见到孙登之后,与之攀谈,孙登也仍然是不理不睬。嵇康也曾跟随孙登游学三年,多次问起孙登的志向,可是孙登始终没有回答。后来嵇康终于要辞行了,临别前,最后一次问孙登:“难道先生真的一句话也不愿对我讲吗?”孙登这才答道:“你瞭解火吗?火生而有光,但火却不用其光,最后纔能让光真正地发生作用;人生而有才,但人若能不用其才,最后纔能让才真正地发生作用。用光的目的在于得到薪材,用来保全其根本;用才的目的在于辨识真正,用来成就其生命。现在你才智虽多,但对事物的认识却很浅薄,处在当今之世,祇怕会很难保全自身。难道你没有想过这些吗?” 可是嵇康终究没有听取孙登的劝说,后来嵇康因为吕安之事被系入狱,在狱中写下《幽愤诗》,其中言道:“昔惭柳下,今愧孙登。”最终冤死刑场。 孙登后来远游避世,莫知其所终。 神仙传卷六原文淮南王 淮南王安,好神仙之道,海内方士从其游者多矣。一旦,有八公诣之,容状衰老,枯槁伛偻,阍者谓之曰:“王之所好,神仙度世长生久视之道,必须有异于人,王乃礼接,今公衰老如此,非王所宜见也。”拒之数四,公求见不已,阍者对如初。八公曰:“王以我衰老不欲相见,却致少年,又何难哉?”于是振衣整容,立成童幼之状,阍者惊而引进。王倒屣而迎之,设礼称弟子,曰:“高仙远降,何以教寡人?”问其姓氏,曰:“我等之名,所谓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岑一峰也,各能吹嘘风雨,震动雷电,倾天骇地,回日驻流,役使鬼神,鞭挞魔魅,出入水火,移易山川,变化之事,无所不能也。”时王之小臣伍被,曾有过,恐王诛之,心不自安,诣关告变,证安必反,武帝疑之,诏大宗正持节淮南,以案其事,宗正至,八公谓王曰:“伍被人臣,而诬其主,天必诛之,王可去矣。此亦天遣王耳,君无此事,日复一日,人间岂可舍哉?”乃取鼎煮药,使王服之,骨肉近三百余人,同日升天,鸡犬舔药器者,亦同飞去。八公与王驻马于山石上,但留人马踪迹,不知所在。宗正以此事奏帝,帝大懊恨,命诛伍被。自此广招方士,亦求度世之药,竟不得。其后,王母降时,授仙经,密赐灵方,得尸解之道。由是茂陵玉箱金杖丹出入人间,抱犊道经见于山洞,亦视武帝不死之迹耳。 李少君 李少君,字云翼,齐国临淄人也。少好道,入泰山采药,修绝谷遁世全身之术,道未成而疾,困于山林中。遇安期先生经过,见少君,少君叩头乞活,安期愍其有至心,而被病当死,乃以神楼散一匕与服之,即起。少君于是求随安期,奉给奴役使任,师事之。安期将少君东至赤城,南至罗浮,北至大垣,西游玉门,周流五岳,观看江山,如此数十年。安期一旦语之:“我被玄洲召,即日当去,汝未应随我至彼,今当相舍去也。复六百年,当迎汝于此。”因授神丹炉火、飞雪之方、誓约口诀,毕。须臾,有乘龙虎导引数百人迎安期,安期乘羽车而升天也。少君于是还,斋戒卖于市,商佑六国,或时为吏,或作师医治病,或时煦赁,易姓改名,游行处所,莫知其有道。逮汉武帝之时,闻帝招募方士,特敬道术,而先贫不办合大药,喟然长叹语弟子曰:“老将至矣,死将近矣,而财不足用,躬耕力作,商佑求钱,必不致办合药,又吾亦羸拙于斯事也。闻天子好道,请欲见之,求为合丹,可得恣意,无求不得,天子中成者成之,不中教者便舍去。吾在世上已五百余年,而不为一权者,必不免于虫蚁之粮矣。”乃以方上武帝,言:“臣能凝汞成白银,飞丹砂成黄金,金成服之,白日升天,神仙无穷,身生朱阳之羽,体备圆光之翼,竦则凌天,伏入无间;控飞龙而八遐已遍,驾白鸿而九陔立周。(宝盖具)海之枣大如瓜,钟山之李大如瓶,臣已食之,逮先师安期先生授臣口诀,是以保黄物之可成也。”于是引见,甚尊敬之,赐遗无数,为立屋地。武帝自谓必能使我度世者。少君尝从武安侯饮酒,坐中有老人,年九十余,少君言与其祖父游射处,老人为小儿时,从其祖父,识有此人,一座尽惊。少君见武帝有故铜器,少君望而识之曰:“昔齐桓公尝陈此器于栢寝。”帝按其刻,果齐桓公器,乃知少君数百岁人也。然视之常时年五十许人,面色甚好,肌肤悦泽,尤有光华,眉目口齿,似十五童子,诸侯王(上臾下贝)人闻能令其人不死,老更少壮,馈遗之金钱无限,乃密作神丹,丹成未服,又就帝求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书,凡十二事。帝以元封四年七月,以书授少君,到元封六年九月,少君称疾,上表云:“陛下思心玄妙,志甄长生,于是招访道术,无远不至,精诚感神,天神斯降,自非宿命所适,孰能偕合?然丹方禁重,宜绝臭腥,汯养物仁,克仙蠢动。而陛下不能绝奢侈,远声色,杀伐不止,喜怒不除,万里有不归之鬼,市朝有流血之刑。神丹大道,未可得成。而臣疾与年偕,今者虚瘵,又不获躬亲,斋戒预睹彭祖丹砂之变,于此邈矣。先师安期先生,昔所赐金丹之方,信而有徵,若按节度奉法戒,尔乃可备用之焉。若郁砂虹飞,玄朱九转,剖六二而流精夺日,探霜雪而月光风卷,徘徊丹霞,沸腾龙虎,投铅锡而黄金克成,刀圭入喉而凋气立反。尔乃驾神虬以上升,骋云车以涉远,当騐此方之神,将明小臣之不妄矣。”乃以小丹方与帝,而称疾,固非大丹方也。其夜,武帝梦与少君俱上嵩高上,半道有绣衣使者乘龙持节从云中上下,言:“太一请少君。”武帝觉,即遣使者问少君消息,且告近臣曰:“如朕梦,少君将舍朕去矣!”明日少君临病困,武帝自往视,并使左右人受其方书,未竟而少君绝,武帝流涕曰:“少君不死也,故作此而去。”既敛之,忽失其所在,中表衣带不解,如蝉蜕也。于是为殡其衣物,百余日,行人有见少君在河东蒲坂市者,乘青骡,帝闻之,使发其棺,棺中无所复有,钉亦不脱,唯余履在耳。武帝殊盖懊恨求少君之不勤也。明年栢梁台火烧,失诸秘书妙文也。 初,少君与议郎董仲相亲,见仲宿有固疾,体枯气少,乃与其成药二剂,并其方一篇,用戊巳之草,后土脂,精艮兽沉肪,先莠之根,百卉华体,龙衔之草,亥月上旬,合煎铜鼎,童男童女,服尽一剂,身体便轻,服尽三剂,齿落更生,服尽五剂,命不复倾。仲为人刚直,博学五经,然不达道术,常笑人服药学道,数上书谏武帝,以为人生有命,衰老有常,非道术所能延益,虽见其有异,以为天性,非术所致,得其药竟不服,又不解从问其方,为藏去之而已。少君去后数月,仲并甚矣。又武帝数道其梦,恨惜之,仲乃忆所得少君药,试取服之,未半,能行,身体轻壮,所苦了愈,药尽,气力如三十时,乃更信世间有不死之道,即以去官,行求道士,问以方意,悉不能晓。然白发皆还黑,形容甚盛,后八十余乃死,临死谓子道生曰:“我得少君神方,我不信事,怀恨黄泉,汝后可行求术人问,解之者,若长服此药,必度世也。”道生感父遗言,遂不肯仕,周旋天下,求解此方。到江夏遇博泽先生,先生曰:“此乃非神丹金玉也,可使人得数百年而已耳。”乃具为说解其方意,所用物真名。道生合药,服之,得寿三百七十岁,入鸡头山中,不知竟得道不。同时卓元成、张子仁、吴士耳、蔡子盛、魏仲明、张元达服之,或得三百岁,或得五百岁,皆至死不病,不伛,面不皱理,齿不落,发不白,房屋不废。此盖少君凡弊方耳,尤使人如此,况其上方邪?少君当去时,密以六甲左右灵飞术十二事传东郭延,以神丹飞玄之方授少君乡里人蒯子顺者,此二人后学道,并得仙。少君又授子训昆仑神州贞形也。 王真 王真,字叔坚,上党人也。少为郡吏,年七十,乃好道,寻见仙经杂言,说郊间人者,周宣王时郊间采薪之人也,采薪而行歌曰:“巾金巾,入天门,呼长精,噏玄泉,鸣天鼓,养泥丸。”时人莫能知,唯柱下史曰:“此是活国中人,其语秘矣,其人乃古之渔父也。何以知之?八百岁人,目瞳正方;千岁人,目理从。采薪者乃千岁之人也。”真读此书而不解其旨,逐搜问诸所在道士,经年,而遇有解其旨者语真曰:“此近浅之术也,为可驻年反白而已。”乃语诀云:“巾金巾者,恒存肺炁入泥丸中,徐徐以绕身,身常光泽;噏玄泉者,漱其口液而服之,使人不老,行之七日有效;鸣天鼓者,朝起常叩齿三十六下,使身神安,又夜恒存赤气,从天门入周身内外,在脑中变为火,以燔身,身与火同光,如此存之,亦名曰炼形;泥丸,脑也;天门,口也,习闭炁而吞之,名曰胎息;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行之勿休。”真受诀,施行胎息胎食炼形之方,甚有验断。够二百余年,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自叹曰:“我行此术唯可不死,岂及神丹金玉之方邪?”乃师事蒯子训,子训授其肘后方也。魏武帝闻之,呼与相见,见真年可三十许,意嫌其虚诈,定校其乡里,解异口同辞,多有少小见真者,乃信其有道,甚敬重之。郄孟节师事真十数年,真以蒸丹小饵法授孟节,得度世。乡里计真已四百岁。后一日将三少妾登女几山,语弟子言:“合丹去。”去遂不复还。真日行三百里,孟节能合枣核以不食,至十年,又能闭炁不息,身不动摇,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岁,亦有家室,此法是真所习郊间人之法也,孟节为人质谨,不妄言,魏武帝为立茅舍,使令诸方士。晋惠怀之际人,故有见孟节在长安市中者,魏武帝时亦善招求方术,道士皆虚心待之,但诸得道者,莫肯告之以要言耳。 陈长 陈长者,在苎屿山六百年,每四时设祭,亦不饮食,亦无所修,人有病者,与祭水饮之,皆愈也。 刘纲 刘纲者,上虞县令也。与妻樊夫人俱得道术,二人俱坐林上,纲作火烧屋,从东边起,夫人作雨,从西边上,火灭。 樊夫人 樊夫人者,刘纲之妻也。纲字伯鸾,仕为上虞令,亦有道术,能檄召鬼神,禁制变化之道,亦潜修密证,人莫能知。为理尚清净简易,而政令宣行,民受其惠,无旱暵漂垫之害,无疫毒鸷暴之伤,岁岁大丰,远近所仰。暇日与夫人较其术用,俱坐堂上,纲作火烧客碓舍,从东而起,夫人禁之,火即便灭。庭中两株桃,夫妻各咒一株,使之相斗击,良久,纲所咒者不胜。数走出于篱外,纲唾盘中,即成鲫鱼,夫人唾盘中,成獭,食其鱼。纲与夫人入四明山,路值虎,以面向地,不敢仰视,夫人以绳缚虎牵归,系于床脚下。纲每共试术,事事不胜。将升天,县厅侧先有大皂荚树,纲升树数丈,方能飞举,夫人即平坐床上,冉冉如云炁之举,同升天而去矣。 东陵圣母 东陵圣母者,广陵海陵人也。适杜氏,师事刘纲学道,能易形变化,隐显无方。杜不信道,常恚怒之。圣母或行理疾救人,或有所之诣,杜恚之愈甚,告官讼之,云圣母奸妖,不理家务。官收圣母付狱,顷之,已从狱窗中飞去,众望见之,转高入云中,留所著履一緉在窗下,自此升天,远近立庙祠之,民所奉事,祷祈立效。常有一青鸟在祭所,人有失物者,乞问所在,青鸟即集盗物人之上,路不拾遗。岁月稍久,亦不复尔。至今海陵海中,不得为奸盗之事,大者即风波没溺、虎狼杀之,小者即病伤也。 孔元 孔元者,常服松脂茯苓松实,年更少壮,已一百七十余岁。人或饮酒,请元作酒令,元乃以杖柱地倒立,头向下,持酒倒饮,人不能为之也。乃于水边凿岸作一穴,方丈余,止其间,断谷或一月两月而出。后入西华岳得道也。 王烈 王烈,字长休,邯郸人。常服黄精并炼铅,年二百三十八岁,有少容,登山如飞。少为书生,嵇叔夜与之游,烈入太行山,闻山裂声,往视之,山断数百丈,有青泥出如髓,取抟之,须臾成石,如热腊之状,食之味如粳米,仙经云:神仙五百岁,辄一开,其中有髓,得服之者,与天地齐毕。 涉正 涉正,字玄真,巴东人。说秦王时事如目前,常闭目,行亦不开,弟子数十年莫见其开目者,有一弟子固请开之,正乃为开目,有声如霹雳,光如电,弟子皆匐地。李八百呼为四百岁小儿也。 焦先 焦先,字孝然,河东人也。汉末关中乱,先失家属,独窜于河渚间,食草饮水,无衣履。时太阳长朱南望见之,谓之亡士,欲遣船捕取,同郡侯武阳语县“此狂痴人耳”,遂注其籍,给廪日五升,人皆轻易之,然其行不践邪迳,必循阡陌,及其抢拾,不取大穗,饥不苟食,寒不苟衣,每出,见妇人则隐翳,须至乃出,自作一爪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而草褥其上,至天寒时,搆火以自炙,呻吟独语。太和青龙中,尝持一杖南渡,河水泛涨輙独云未可也,由是人颇疑不狂,所言多验佥,谓之隐者也。年八十九终。 孙登 孙登,字公和,汲郡人。无家属,于郡北山为土坑居之,好读易,抚一弦琴,性无恚怒。人或投诸水中,欲观其怒,登既出,便大笑。尝住宜阳山,有作炭人见之,知非常人,与语,登不应。文帝闻之,使阮籍往观,既见与语,亦不应。嵇康从之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答,康将别,谓曰:“先生竟无言乎?”登乃曰:“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体;用才在乎识贞,所以全其生。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求乎?”康不能用。后作幽愤诗曰:昔惭柳下,今愧孙登。竟莫知其所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