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痈、痈脓: 肠痈(刘希彦)

 遇见I中医 2020-03-22

去年接诊一位山西的患者,10月3日开始发烧,温度最高能烧到40°,伴有谵语(说胡话),烧了两日没有退,10月5日入院检查发现肝右叶脓肿。于是住院治疗,历经十余日,症状未见缓解,每到傍晚或者晚上就开始发烧。10月17日再做CT检查,对比发现肝右叶脓肿范围没有缩小,反而较前增大。医院建议手术排脓,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想通过中医保守治疗。

   初见患者,体胖,腹大,面容憔悴,脸泛油光,自述下午及晚上定时发热,伴有出汗,出汗后上半身及后背怕冷,口渴欲饮,饮水多,喜饮热水,小便正常,大便每日1-2次,余无不适,舌红苔黄腻,右脉弦滑,左脉弦紧。

   处方:大黄牡丹汤加减

   随访:一剂后便不再发烧,五剂后复查肝右叶脓肿病灶缩小吸收,诸证消失,嘱再巩固五剂,之后随访未再复发。

六经辨证

阴阳:脉弦滑、弦紧,属于阳证

表:发热,上半身及后背怕冷,汗出

里:口渴欲饮,饮水多,喜饮热水

半表半里:无

瘀堵:肝右叶脓肿(痈脓)

分析:

首先,脉上判断阴阳,弦滑的脉,阳热证无疑,脉弦紧说明邪气正盛,正邪交争。

第二,看排病层面。发热,汗出,怕冷,属于表证;里证口渴欲饮,喜饮热水,不算是一个典型的里证;没有明显半表半里证;

第三,判断瘀堵。没有水饮、瘀血的证,可排除;大便每日1-2次,也还算通畅,食瘀也可排除;检查结果是肝脓肿,也就是肝脏化脓,脓肿属于痈脓。而之前,患者在10月3日发烧的时候,伴随有谵语的症状,谵语常见于阳明里证,即肠道有燥屎堵着的时候,由于下焦有瘀堵,人体必然会调动气血往下攻邪,导致上部相对缺少气血,人体为了自保,以谵语的方式又把气血再反调回来,完成气血能量在体内的合理分配。但这里患者排便正常,没有便秘,也没有腹痛等严重的里证,又没有瘀血,排除此两者,则肠痈的可能性就大了。此外,患者每到傍晚或者晚上就出现发热的情况,这跟“日哺潮热”是类似的现象,是反应里有瘀堵。加上患者体胖,腹大,加上面泛油光,这些体态上的特征,都为判断肠痈提供了依据。

这里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辨证是痈脓,是肠痈,可是诊断是“肝脓肿”,不同的脓肿能等同对待吗?首先,无论是肠痈也好,肝脓肿也好,甚至是发生在肺部的“肺痈”,它们的本质都是痈脓,差别只是痈脓所在的位置不同而已,肺痈的部位偏上、偏表,而肝脓肿和肠痈的位置偏下、偏里。既然都是偏下、偏里,那具有向下、向里层面势能的药物就能解决人体相应层面的问题。

经过上述的初步判断,我们得到的信息有:阳证,表证,痈脓。接下来要在这些信息中进一步处理,判断人体当下的大局为何?即要处理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常态下,患者的脉象弦滑,往往会出现怕热,汗出,烦躁,口渴饮冷等等这样的热象;如果胃肠道有食瘀生热,就会有便秘、热性腹泻、腹痛等症状。但是这里正好相反,脉象显示阳热证,患者却怕冷,还要喝热水。从临床上看,判断津液是否充实以及人体整体的寒热脉上更为准确,既然脉象弦滑有力,可见本质是实热证,体表的怕冷以及想喝温水是一种“假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热假寒”,它不是真的气血能量的不足导致寒,而是身体内有邪气,有瘀堵,牵制了能量,造成人体气血能量的分布不均衡所致。这时只要把牵制能量的邪气、瘀堵清除,气血就能够重新分配,“假寒”的现象也会随之消失。如果说没有痈脓这个因素,患者出现发热、汗出、怕冷、脉弦滑,那就选择按表证、热证处理;但因为痈脓的存在,我们会发现一个人体内有痈脓是可以造成发烧的,痈脓有热也可以伴有汗出的症状,痈脓在里,也可以出现表的能量不够而怕冷的现象。由此可见,痈脓是这里的大局。

在治疗痈脓的经方中,《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有千金苇茎汤、桔梗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针对位置偏上的肺痈;《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十八》有大黄牡丹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针对位置偏下的肠痈。肝脓肿偏中下焦的位置,这例患者又是实热证,根据“病在上从上解,病在下从下解;病在表从表解,病在里从里解”的原则,最终选定以大黄牡丹汤为主方。

附: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枚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肠痈,指的是肠道里的炎肿或痈脓类的腐败物,这和大便的秘结以及肠道的积热不完全是一回事,常见于西医的病名——急慢性阑尾炎,这个病控制不好是有生命危险的。条文中描述的“时时发热”、“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腹皮急”、“脉数”等,跟我们今天急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症状基本一致。

其中有一个症状“其身甲错”,指的是全身或局部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触之棘手,形似鱼鳞的表现。这在今天的诊断依据中并没有提到。会有人好奇,这不就是皮肤病吗?跟阑尾炎有什么关系?这正是中西医思维差异的一个体现。“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丹溪心法》,体表皮肤的干燥、粗糙、开裂,可以理解为气血不能达表滋养皮肤造成的,体表的气血不够要么就是真的气血不够,要么就是体内有什么瘀堵之物牵制了我们的气血,使其不能达表。皮肤的甲错,往往跟后者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体内有瘀堵会牵制我们的气血呢?因为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保模式:哪里有邪气,哪里有瘀堵,身体就会自动调集能量气血到病邪处去修复。比如,我们受了寒,体表要发烧;粉尘进鼻子了,我们要打喷嚏、流鼻涕;我们上火了,咽喉部位会充血;我们崴脚了,伤处要充血红肿;这些,都是身体自己做出的本能反应。体内有瘀堵(水饮、痈脓、痰饮、湿气、食瘀、血瘀等),人体当然不会放任不管,这使得我们的气血会更多地被分配在瘀堵存在的地方去修复,可是气血是有限的,体内占用的气血多了,体表能得到的滋养自然就少了。


在《金匮要略》中出现“甲错”的地方还有: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大黄蛰虫丸用于瘀血证,尤其是干血(即陈旧性的瘀血),千金苇茎汤用于肺痈,由此可见无论瘀堵的性质是水饮(痈脓属于水饮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是瘀血,都有可能出现肌肤甲错的症状。如果不是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去思考,不考虑身体内外上下的关联,就很容易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习惯,这样的话,又怎么可能把肌肤甲错这样的体表现象跟腹腔内(或者说人体的深层)有瘀血、有痈脓联系在一起呢?明白了身体的这个机理,那也就意味着,我们通过肌肤甲错的现象,就能及早地发现体内悄悄发生的异常,做到未病先防,而不是等到情况严重不可挽回的时候再被迫采取极端的解决手段。

严重的肠痈相对容易判断,加上现在还有高科技的仪器可以辅助。但在疾病的早期,甚至都还不能称之为“病”的时候,身体其实就已经早早发出了信号:面部肿胀油光,声音浑浊,手脚或汗多或干裂或痒疹或烦热,话多梦话,心烦妄念多,乏力身沉,昏懵多睡,腹部赘肉,舌苔糙厚等等。会出现这些症状乃至严重到最后阑尾炎发病,我们日常饮食的坏习惯,比如喜食辛辣、暴饮暴食、肥甘厚腻、重油重盐等等,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上作息也不规律,喜欢熬夜,又不运动,工作压力还大,诸多因素加在一起,患这方面疾病的几率就高很多。这些先期症状的出现,要比最终能让仪器查出体内有器质性病灶的时间早多了,如果每个人都能觉察并意识到身体的这些变化,并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做出改变,很多重大疾患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只可惜,我们今天都太关注和依赖体检提供的数据、指标,而忽略了身体这个最好的医生给我们的最真实的忠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