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的风景, 多的是鳞次整齐的瓦片, 有“桂华流瓦”, 也有“凤楼鸳瓦”。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 古文“当”为“底”,因为瓦一块压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带头的瓦正处在众瓦之底,故名瓦当。瓦当的下面就是椽头,“当”可以抵挡风吹、日晒、雨淋,保护椽头免受侵蚀,延长建筑寿命。 瓦当的装饰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文字瓦当字数不拘, 从1字到12字均有, “无极”“万有熹”“长生无极”之类的吉祥话, “惟汉三年大并天下”“崇涌嵯峨”的记事语。 不管几个字,都以排满当面为主 且多为篆体,大气典雅。 加上布局巧妙,比图案更精致。 图案瓦当更是花样百出。 人踏杨柳岸,满眼晓风残月; 风过三千里,看遍美景良辰; 似乎,繁烟过耳, 才不枉人间走一遭。 ----千秋万岁 但当马蹄踏过石板街道, 仰首轻望, 瓦当那最原始的陶土质感, 却仿佛在提醒世人, 铅华易褪,天真难寻。 ------长乐未央 ▲汉 四神瓦当 四神瓦当无论是图案形式, 还是尺寸大小, 都有严格的规定: 龙纹瓦当直径19.3厘米, 龙头大张,龙体盘曲,气宇轩昂; 虎纹瓦当直径17.2厘米, 瞪目张口,虎腿伸张,腾骧咆哮; 朱雀瓦当直径18.3厘米, 或是凤,或是鸾, 口衔宝珠,昂首翘尾; 玄武瓦当直径19厘米, 龟伏蛇曲,凝重不失活跃。 瓦当的演变 战国时期,地域风格彰显无疑,洛阳周王城主要是素面半瓦当和动物纹瓦当,还有少量的云纹瓦当;齐国流行树木双兽卷云纹半瓦当;赵国以素面圆瓦当为主,有少量三鹿纹瓦当;燕国多饕餮纹瓦当;秦国流行单个动物图案组成的瓦当;楚国以素面瓦当为主;鲁国以云纹瓦当为主;齐国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瓦当。 秦汉时期是全国各地造型风格的大融合时期。画像瓦当多先齐风格,多取材树木、树叶、动物等图案。由于瓦当图案中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对后来的汉画像石艺术起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瓦当图案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有写实到写意的形式上的转变,反映农牧业生活的瓦当渐渐少了,四神瓦当盛极一时,瓦当图案以云纹和几何变形纹为主,文字瓦当也繁盛起来,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瓦当也开始大量运用于民间。 ▲汉 四夷尽服瓦当 ▲汉 天降单于瓦当 ▲汉 田氏富贵瓦当 魏晋至宋代随着西方佛教的传入,莲花纹、兽面纹瓦当渐渐多起来,云纹则简化变形,并且渐渐消失。纹饰有素瓣莲花变为复瓣莲花,周围多饰有连珠纹,成为魏晋隋唐以至于宋代瓦当的主要装饰题材。 元代瓦当清一色的采用兽面为主的瓦当纹样,并无出新之处。明清两代瓦当以琉璃瓦为皇室用瓦,图案采用云龙纹为主。这一时期,由于普通民居的砖雕发展起来,冲淡了瓦当作为装饰的主体地位,瓦当无发展之地,逐渐失去了创新的动力,以造型统一的蟠龙纹为主。 瓦当和滴水 自古以来,凡事均有两面; 如夫妻,如兄弟,如姐妹,如阴阳; 瓦当,亦有一兄弟名曰滴水: 周代,古人发明了瓦。制瓦人先做一个圆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入窑烧造,4剖或6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瓦当就是把筒瓦一端做成封闭状即可。 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瓦有仰铺和俯铺。所以最前面的瓦也有两种,一种圆形或半圆形,瓦面弧形朝下,另一种三角形或如意形,瓦面弧形朝上。前者才是瓦当,后者叫“滴水”。 西周中晚期,建筑上已有瓦当踪迹。三角形滴水却是唐朝才出现,瓦当和滴水,一个防止雨水倒灌,一个引导雨水下流,都是为了保护屋檐,不让椽子烂掉。大体上功能差不多。但是瓦当的出现比滴水整整早了1000多年。 在古代,能够用到瓦当的首先是皇家、然后是官府和贵族。而且瓦当的尺寸很有讲究的,直接和房屋建筑大小有关。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傅,可以通过瓦当当面直径和瓦片长度推断出建筑的面积大小。 像宫廷王府、官宦人家、寺庙等大型建筑上所用瓦当的直径多在15~17厘米,瓦片长度在20~70厘米间。普通居所用的瓦当直径通常在8~11厘米,瓦片长度在10~20厘米间。 ▲戳图回顾瓦的形制 幽巷烟起,青石留细雨。 片瓦之下,曾经是无数人的家; 片瓦之上,曾经是变幻的风云; 瓦当, 古人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 如今,已徐徐远离历史的舞台。 逝去的是时间, 永恒的是存在。
|
|
来自: sangmingji > 《园林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