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釉亭阁人物罐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3-23
相关链接

五联罐与谷仓罐

谷仓罐的起源,有一种笼统的认识认为其来源于五联罐,但经过对出土材料的类型学排序,在时间及文化内涵上,二者确有承袭关系,但在形态演变上仍有缺环,仝涛先生在其博士论文里,综合考虑时间及地域因素对长江下游地区的五联罐进行了类型学排序,划分出了古丹阳区与古会稽区两大区域。对于古会稽区,仝先生认为该地区是五联罐发展的核心区域,文化内涵丰富,器物演变序列完整,并根据罐形态及堆塑内容分成了五式。由于堆塑内容的不断增加,堆塑内容增加在中腰束腰处,故中腰束腰的次数增加,Ⅴ式上出现了堆塑的楼阁,因承重需要高度降低,宽度增加。当增大器腹降低重心仍满足不了堆塑的需要时,堆塑平台出现,五联罐发展为谷仓罐,时间为东汉末至孙吴早期。以吴晋丹阳郡为中心的江苏省西南部,江苏省东南部受到古会稽区的影响,是五联罐的辐射区,按由早到晚总体上可分为三式,以陶器为主,堆塑从无到有,肩部逐渐突出。古丹阳区的Ⅲ式受到了古会稽区Ⅴ式的影响,流行年代至孙吴中期[21],中期以后发展为带堆塑平台的谷仓罐。[22]

古会稽区Ⅰ—Ⅴ式五联罐

古丹阳区Ⅰ—Ⅲ式五联罐

对于,受古会稽区Ⅴ式五联罐影响演变而成的谷仓罐,仝先生根据1.上下层次2.中罐形态3.器盖有无,将谷仓罐分成了三型,A型堆塑部分四角为四只小罐,圆形,由支柱支撑的形态发展为平台承托形式,可分为四式。B型堆塑部分四角为阁楼形,由随意堆附形式发展为平台承托形式,可分为2式。C型堆塑部分四角为阁楼形,并有四小罐。小罐为直接的平台承托形式,有的在小罐平台与堆塑平台间仍保留象征性支柱,出现带四阁楼的四方庭院形盖[23]笔者个人认为,考古类型学中的分型定式,分型的主要目的即为分类,而定式的目的为排序。而仝先生所分的ABC三型,三者最大的区别仅为四角造型,且BC两型流行时间较短,无完整发展序列,若有必要,可将其归为亚型。为更加清晰地呈现谷仓罐的演变规律,笔者将对仝先生所分A型的Ⅰ—Ⅳ式进行适当整理,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长江中下游地区谷仓罐Ⅰ—Ⅳ式谷仓罐

 

参考文献

[1] 陈万里.再谈越窑.文物参考资料,1954-5.

[2] 张拯亢.绍兴出土古物调查记.文澜学报 三卷二期,1937.

[3] 江苏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六朝墓出土文物选集[M].上海:上海美术人民出版社,1959.

[4] 何惠鉴.hun-ping:The Um of the Soul,The 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1961.

[5] 李刚.陶瓷卒堵波研究 古瓷发微[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67 .

[6] 程晓中.魂瓶漫说[J].收藏家,2001(1).

[7] 韦正.简论西晋时期的南北士族墓葬[J].东南文化,1994(4).

[8] 王肃《丧服要记》“五谷囊者,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

[9] 晚唐.杂钞“昔伯夷叔齐兄弟,……饿死于首阳山。载尸还乡时,恐魂灵饥,即设熟食瓶,五谷袋引魂,今葬用之礼。”.

[10] 南京市博物馆,江宁县博物馆.南京市东善桥“凤凰三年”东吴墓[J].文物,1999(4).

[11] 黄亦钊.福建省霞浦县发现三国农具模型[J].农业考古,1990(1).

[12] 芷江县文物管理所.湖南芷江垅坪明墓清理简报[J].考古,1992(3).

[13] 周世荣.湖南出土盘口瓶罐形瓶和牛角坛的研究[J].考古,1987(7).

[14] 班固.后汉书·光武帝纪.

[15] 韦正.简论西晋时期的南北士族墓葬[J].东南文化,1994(4).

[16] 陈清.浅析魂瓶与古代灵魂敬畏.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吴成国.论六朝巫术文化传统的源起[J].中国文化研究,2009(1).

[18] 陈清.浅析魂瓶与古代灵魂敬畏.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 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M]:113.

[20] 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M]:140.

[21] 常州市博物馆,金坛县管会.江苏金坛县方麓东吴墓[J].文物,1989(8).

[22] 仝涛.长江下游地区汉晋五联罐和魂瓶的考古学综合研究.四川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2006,博士.

[23] 仝涛.五联罐与魂瓶的形态学分析[J].考古与文物,2004(2).





趣味猜想

1.为什么谷仓罐上堆塑的人物形象大多为胡人呢?

2.为什么谷仓罐流行于长江下游地区?

您的答案是什么呢?您对这件文物还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想吗?河南博物院感谢您的参与,期待您的解读,《每周一品》栏目将对参与者的答案择优公布。

请联系我们《每周一品》栏目电子邮箱:meizhouyipin@chnmus.net





比较研究

东汉时期,长江下游以古丹阳地区和古会稽地区为中心,流行将五联罐作为明器陪葬。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堆起四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器身饰有各种堆塑。器盖作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19]。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东汉青釉堆塑五联瓷罐(图3),主体为葫芦形,四周堆塑有四个盘口小罐,束腰处贴塑有熊、龟和蜥蜴等。下部有四道凹弦纹,平底。

图3 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东汉青釉堆塑五联瓷罐

到了孙吴中期以后,古丹阳地区的一类五联罐,开始出现堆塑平台,最终演变成了谷仓罐。谷仓罐一般分为中罐、小罐、小罐平台、堆塑平台、大罐五部分。

唐代以越窑为中心,谷仓罐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罂。“罂”字从贝,从缶,贝字在古意中代表了财富,而缶则代表了罐形容器,由此释读,罂的意思可解释为财物装在罐中。而唐代罂形器的基本形制特征为喇叭形小口,长颈,鼓腹,肩部有四个对称其上堆塑有行龙的长系,粮罂罐的延续时间较长,一直到北宋初年逐渐消失。浙东青瓷博物馆藏的唐代四系粮罂(图4),龙在罂上的应用表明了此时的谷仓罐除了具有抚慰死者饥饿灵魂作用之外,更成为了统治阶级彰显身份的一种工具。

图4 浙东青瓷博物馆藏的唐代四系粮罂

五代至北宋初期,有些谷仓罐在肩部增加了五管,管的形状多为圆形或棱状,且与瓶身相通,有学者认为这些管状物的作用与瓮棺葬中,瓮上倒扣碗或钵其上的小口一样是供死者的灵魂自由出入之用。如1976年浙江省龙泉查田镇墩头村出土龙泉青瓷博物馆藏五代覆莲瓣纹五管瓶(图5)。

图5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五代覆莲瓣纹五管瓶

到了宋代,宗教对于谷仓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佛教和道教,此时的谷仓罐经历了由低矮到细长,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发展过程。堆塑题材中融入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和道教辟邪、升仙等内容的塑像,故又被称作皈依瓶,图6为河南大学馆藏的宋代皈依瓶,其上堆塑有道教神兽龙及祥云,中部堆塑有菩萨造像,为典型的受佛道二教影响的宋代谷仓罐。皈依瓶,常见于宋元明时期江南地区的墓葬中,瓶体修长,盖钮为立鸟状,颈部堆塑有日月、鸟兽、佛教造像等。元代的皈依瓶与宋代相比,瓶体高,堆塑纹饰更加复杂。从出土材料看,皈依瓶一般成双使用,少数刻有“东仓”“西仓”等铭文。[20]

图6 河南大学馆藏的宋代皈依瓶





文化解读

谷仓罐,又称魂瓶、鸟兽堆塑罐、佛教堆塑罐、魂亭、神亭等,是专为陪葬而烧制的陶瓷器,流行年代为三国、两晋时期的南方地区。其后仍有延续,但有学者认为谷仓罐形制上发生了一定变化,且根据器物的自命名,将其命名为罂、塔式罐等。谷仓罐从造型上看,主要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堆塑的鸟兽、建筑、人物、佛教造像等,下部为一广肩罐,有些罐在肩部加有伏龟驮碑等。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青瓷谷仓罐较为有代表性(图2),此谷仓为20世纪30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通体施青釉,谷仓上部不仅有阙与楼阁,檐上与门侧堆塑有鸟兽,檐下有乐俑,罐肩部其余部位塑贴一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

图2 故宫博物院馆藏青瓷谷仓罐及局部(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对于此类器物的命名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1935年杭州宝塔山出土了一件有飞鸟楼阁的器物,因当时研究资料有限,并未对该器物的文化内涵做更多的阐释。1937年,浙江绍兴出土了一件带有“永安三年”铭文的该类器物,陈万里先生指出“上方屋宇,疑是谷仓” [1] ,这是关于谷仓一说最早的由来。同年,张拯亢先生对器物上部所堆塑之物发表推测“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妥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今浙江处属有所谓魂瓶者,或即其遗制?”,同时张先生将所出土的三件器物分别以“神亭”“魂亭”“五壶罇”进行命名。[2]而“堆塑魂瓶”的命名始于江苏文物管理委员会所编写的《南京六朝墓出土文物选集》[3]。其后,随着对该类器物文化内涵的的不断解读,1961年何惠鉴先生提出了“魂瓶”的命名[4],1999年李刚先生将此类器物命名为“佛寺罐”[5]。关于器物的命名,若器物本身带有自铭,则以自铭为主。若无,则按照器物的形制与用途进行命名。若有共识性命名,且本身无过错误,则可延用。但此类器物,形制较为多样,文化内涵较为复杂,不同的时代,谷仓罐的造型和装饰也不相同。具体表现为,三国到东晋为青瓷堆塑罐;唐代到五代为青瓷粮罂瓶;五代到北宋为青瓷五管瓶;两宋为影青堆塑瓶;元代为塔式盖罐[6]。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命名,该类器物的器形主要有上部堆塑与下部广肩罐组成,属罐形器,据出土材料来看,罐内多有碳化谷物遗存,故笔者认为称其为谷仓罐较合适。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陪葬明器组合主要为四系罐、釉陶小罐、翻口罐、空柱盘、壶、盆、灯以及以牛车为中心包括男女侍俑、武士俑、鞍马、镇墓兽在内的陶俑群构成北方最富时代特征的器物群。而在南方地区,主要陪葬的器物组合为魂瓶(谷仓罐)、扁壶、唾壶、鸡首壶、狮形插座、羊形插座、三足灯、三足熏以及仓厨明器等。[7]五联罐与谷仓罐,作为一种陪葬明器,其形制拥有极大的特殊性,它们的出现要从物质基础及精神内涵两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是关于物质基础,五联罐的出现开始于东汉晚期以古丹阳地区为中心的环太湖流域江浙地区,自东汉开始,随着龙窑的使用,南方地区窑工对于窑温的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使烧造较大型的五联罐及谷仓罐在技术上成为可能。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江浙地区形成了一批以越窑为主的名窑,德清窑、瓯窑、婺州窑等各窑口之间的竞争,促使瓷器的制作,烧造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五联罐及谷仓罐的拉胚成形,以及如何降低重心,使罐体能够承受其上堆塑的重量,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得以解决。

其次是五联罐及谷仓罐的精神内涵,主要从葬俗葬式、社会习俗、宗教巫术三个方面加以说明。在葬俗葬式方面主要分为三部分:食物及相关器皿以慰死者之魂;东吴厚葬之风;谷仓罐与死者灵魂的关系。

一.葬俗葬式

1.食物及相关器皿以慰死者之魂:五联罐和谷仓罐作为一种陪葬明器,《释名·释丧制》中有载“送死之器曰明器,神明之器异于人也。”而关于此种神明之器的具体作用,古人至迟在春秋末期已经形成了以食物或是五谷囊、五谷袋进行随葬,安抚死者饥饿的灵魂,告慰生者的习俗。从三国时期王肃在《丧服要记》[8]、晚唐《杂钞》[9]等文献的记载中可见在墓中设五谷囊进行祭祀之事。在西汉时期,仓、灶、井作为基本的陪葬组合已经存在,而陶仓主要的作用即为存粮食。从出土材料来看,从三国到明代,皆有出土的谷仓罐,其内部带有碳化的粟或稻,江苏南京吴凤凰三年(274年)墓[10] 、福建霞浦吴天纪元年(277年)墓出土的青瓷谷仓罐,罐内都保留有炭化稻谷。[11]湖南芷江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墓出土堆塑罐,装有稻谷,现米粒已无,谷壳呈透明状,保存完好。[12]除此之外,湖南长沙出土的文物资料中,有的谷仓罐刻有“廪仓实”“东仓”“西仓”的字样[13]。我们无法直接断定五联罐的前身即为五谷囊,但根据出土谷仓罐内的残留物谷物,以及谷仓罐上所刻“东仓“与出土陶仓上铭文类次,一定程度上可以断定谷仓罐与粮食有关,且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陶仓的功能。

2.东吴厚葬之风: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人死后,灵魂不灭,进入另一个世界。《士丧礼》在《仪礼》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礼论》中有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到了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上至诸侯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厚葬多藏,器用如生人”,光武帝曾说“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是富者奢僭,贫者殚财,法令不能进,礼义不能止。”[14],然而厚葬之风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且盗墓之风的盛行对社会伦理产生了极大破坏,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曾多次下令要求薄葬,此举在中原地区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北方士族、手工业者为躲避战乱向南迁移,并与南方地区的原住民进行融合,加上南方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孙吴政权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厚葬之风得以延续。《三国志·吴书》卷五十注引《江丧传》“皓…使尚方以金作华火燧、步摇、假髻以千数。令宫人著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出更作。工匠因缘偷盗,府藏为空。”根据出土材料来看,南方氏族墓皆为砖室墓,多数为双室,单室很少。前室设祭台,后室设棺床。墓砖鸟兽、花草、钱币、几何纹应有尽有。随葬品较为丰富,青瓷为主,有一定数量的金银饰品。[15]谷仓罐内涵丰富,制作工艺复杂,与南方地区的厚葬之风相符合,故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墓葬之中多有出土。

3.谷仓罐与死者灵魂的关系:笔者认为谷仓罐的主要功用为引魂,同时兼有颂扬墓主、保佑子孙的纪念性意义。谷仓罐从其装饰内容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亭台楼阁及随侍的各种俑、日常鸟兽及想象中的神兽灵寝、宗教造像,这三个方面都描绘的是死者死后所向往的另一个世界的模样。而谷仓罐的中罐一般堆塑有各种形式的鸟。鸟在古人的思维中有信息的传递以及连接的作用。《山海经·西山经》中有载“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于此山也”。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三云“初,越王入吴国,有丹乌夹王而飞,故勾践之霸也”,除此之外还有大鹏鸟、凤凰栖梧、鹊桥相会等民间传说,从这些神话中我们发现鸟代表了连接的神话母体。关于东汉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中进行分析,画像石与画像砖中所绘内容与升仙或去往另一个理想化的世界的方式概括来说一般有两种引渡与辟邪,而辟邪的主要方法为杀死瘟疫,这对于已经死去的墓主人及世家大族重文崇礼的观念是相悖的。鸟类的引渡加上死后的理想世界,故笔者认为谷仓罐的作用应为引魂。

二.社会习俗

五联罐的产生,及至后来谷仓罐中的五个罐,从造型上来看,它们与周边堆塑、器物整体具有违和感,那么它们为何存在,又代表了怎样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需要从当时人们的社会习俗方面进行解释。五联罐与谷仓罐从铭文与残留物上进行分析,应与食物有关。浙江绍兴出土的一件永安三年的谷仓罐上,器身有“五种”的铭文。除此之外,古人对于数字五的理解还有三种,第一种为四方(东南西北)加中央为五位,第二种为合两个三位为五位(前中后加左中右,合并中)[16],显然第二种与谷仓罐、五联罐的造型是不对应的。第三种为渤海五山的传说,《列子·汤问篇》载:“渤海之东……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娇,三曰方壶,四曰赢洲,五曰蓬莱……”,渤海五山的传说不仅与古人阴阳推动五行运转的观念相符合,且与谷仓罐上的堆塑相类似。

三.宗教巫术

长江下游地区自古以来巫术之风盛行,《史记·封禅书》中有载“是时既灭两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吴越之地的尚巫之风可见一斑。六朝有着深厚的巫术文化传统,六朝虽然政权更迭速度较快,但是张正明与刘玉堂先生认为“改朝换代,对政治的冲击最强,对经济和学术的冲击次之,对巫术的冲击最弱。[17]六朝巫觋之风盛行也对当时流行的两大宗教佛教与道教产生了极大影响,巫觋之术中对灵魂超度的思想与佛教中的超度与轮回不谋而合,汉晋时期,佛教被认为是神仙法术的一种,与道教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加速了其传播速度。《神仙传·张道陵传》中载“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而佛教将其中天人的概念与西方极乐世界轮回的思想相结合,故谷仓罐上的持节仙人和各种祥瑞动物,连同有明显特征的佛像,组成了当时的神仙体系。[18]到了宋元时期,以江西为中心出现了皈依瓶,皈依有归命、依靠、顶礼,为佛教徒基础入门,受到佛、法、僧三宝的加持。而皈依瓶上的装饰不仅有佛教造像、菩提树、婆娑树、琉璃宝珠等来自印度的传统佛教造像,还有龙虎等中国传统精神崇拜,对研究宋金时代佛教的发展与中国化具有极大意义。





深度品鉴

青釉亭阁人物罐(谷仓罐的一种),该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堆塑两层楼阁、人物俑等。上层中间有一楼阁居中,分为上下两部分,四角各立一阙,四面各有两跪俑。下层四角亦各有一阙,阙的两侧立柱各贴塑有一人物俑,另两面各有四跪俑(图1)。下半部分为一完整的青瓷罐,四面各贴塑一胡人俑。通体施青釉,釉面不甚匀净,平底。

图1  青釉亭阁人物罐局部

谷仓罐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汉时期的五联罐对后世谷仓罐的产生具有极大影响。唐代以后,谷仓罐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受宗教影响较大,但形制相对固定。谷仓罐作为一种特殊的明器流行于南方士族,影响范围较小,但谷仓罐的生产制造代表了较高工艺水平,对研究当时的制陶、制瓷业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谷仓罐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谷仓罐上堆塑的楼阁、飞禽、动物、植物、乐舞杂技、宗教造像等内容有助于今人了解当时的物质资料,同时谷仓罐的造型及其上堆塑的造像对研究古人的丧葬文化及巫术、宗教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孙晓彤

孙晓彤,女,河南博物院志愿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学在读学生,希望可以将自己对博物馆及考古的喜爱分享给观众,让更多的人爱上文物,爱上历史。

 



青釉亭阁人物罐

青釉亭阁人物罐(谷仓罐的一种),瓷器,西晋,征集。现藏河南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