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佛教〕 作者:释隆奇 作曲:李杰 演唱:AMILY·王嘉宝〔11岁英籍华裔〕 从生到死有多远 呼吸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 一念之间 从爱到恨有多远 无常之间 从古到今有多远 笑谈之间 从你到我有多远 善解之间 从心到心有多远 天地之间 当欢场变成荒台 当新欢笑着旧爱 当记忆飘落尘埃 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 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 人生是无常的醒来 WAKEN How far from birth to death is in the length of our breath How far from confusion to consciousness When comes a sudden chance How far from love to hate You can't anticipate How far from then to now When laughter spreads somewhere How far from you and me Forgiveness only How far from heart to heart from sky to the earth When party is over When old love is buried When the memory is covered by the dusk When everything is regretfully the empty It is uncertain waking up Life is an uncertain waking up 作者简介〕 释隆奇,全称比丘尼,释隆奇法师(比丘尼,梵文 Bhikkhuni 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俗称尼姑。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1920年生,出家来于姑庵前丈夫病亡,还有孩子。后还俗,在德州市居住。
〔诗歌赏析〕 ——人生就是一场等待“醒来”的旅程。 在朋友的推荐下,听了由英籍华裔小姑娘“艾米丽·王嘉宝”演唱的《醒来》。据说这首由著名音乐人李杰作曲、比丘尼释隆奇作词的歌曲,在2011年新春伊始就引起了坊间诸多关注。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笑谈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当欢场变成荒台,当新欢笑着旧爱,当记忆飘落尘埃,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 简单的歌词,简单的旋律,天籁般的嗓音却讲述着一件不简单的事——觉悟。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我相信有类似心理经历或者对佛学有所了解的人,很容易体会《醒来》所表达的含义,也更容易被其打动。 这就难怪,当我将这首歌推荐到微信朋友圈,我的妹妹听后就说,她和她的同事们都没听懂。我开玩笑地说:“你们该普法了。” 的确,一个还“睡着”的人,无法理解“醒来”是怎样的滋味。 如果从生到死是一个人的“有形”一生,那么从迷到悟就是开启“无形”的人生,那是心灵的觉醒。“有形人生”转瞬即逝,是无常的,而“无形人生”是我们永恒的收益。 那些在某个人生阶段 “醒来”的人,蓦然发现:吃了那么多苦,经历那么多坎坷,原来都是为了迎接这人生的盛宴——“醒来”。 可以说,如果错过了“醒来”,错失了觉悟,那么此生就如行尸走肉一般“到此一游”。 巧的是,当我要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起了美国诗人爱德华·菲尔德的《旅程》。诗人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醒来”的男人: 那天早晨他起床时一切都不同了, 他享受这明亮的春天的日子, 但他并不完全明白它,他只是享受它。 他沿着大街走向火车站, 经过一株株垂挂着破袜似的枯花的木兰树, 他很久没有这样简单地呼吸过了。 他热泪盈眶,这感觉很好, 但他忍着不流, 因为在那镇子上男人不边走边哭。 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等待时, 一阵恐惧侵袭他,他感到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 火车要晚点了,他默念字母来保持镇定。 而当火车及时尖叫着开进来, 并如常在每一个站停车, 当人们上上下下,电线杆飞驰而过, 他用一张报纸掩脸, 再也忍不住了,呜咽起来,迫使眼睛 细看椅套上有条理地交织的斜纹。 他没有做最初想象要做的激烈事情。 他哭了很久,但他当终于平静下来 他身上一个拳头般攥紧的地方打开了。 到达终点时他站起来,下了火车, 而在往后他生活的所有地方的大街上, 他走着,终于成为他自己,一个男人中的男人, 神采奕奕,大家不禁要好奇地打量他。 这首诗读起来相当有画面感,我仿佛看到男人走在大街上,去赶火车,然后跟着他哭,最后由衷地为他挣脱桎梏、脱胎换骨而热泪盈眶。 “他很久没有这样简单地呼吸过了”“他身上一个拳头般攥紧的地方打开了”,这些都是我个人体会过的。只有告别内在阴郁、冰冷、紧缩的冬天,你才能拥抱外在“这明亮的春天的日子”! 《醒来》与《旅程》都是讲述觉悟过程的作品,只不过《醒来》更似“渐悟”,而《旅程》更似“顿悟”。 “他没有做最初想象要做的激烈事情”,我们可以猜想:男人大既是前一夜决定第二天要做某件大事(譬如自杀或者复仇),但一觉醒来,他觉悟了。 从标题《旅程》,到结尾处“到达终点时他站起来”,整首诗大约描述了男人觉悟的心理变化过程。当火车可能晚点这种小事再度引起男人惯常的极度不安,显然“醒来”的他已经不是那个盲目跟随情绪互动的人了,他警觉地强迫眼睛细看椅套“有条理地”交织的斜纹。这是一个觉悟者的行动——随时觉知,然后将自己从内心制造的故事里拉回到当下。 “他哭了很久,但他当终于平静下来。他身上一个拳头般攥紧的地方打开了。”这几句人让我联想到张德芬的那本关注心灵探索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 的确,听《醒来》,我仿佛看到一个女人远远走来,她坚持不懈、上下求索,终于迎来莲花朵朵开。而《旅程》则是兵临城下的“当头一棒”,让男人“回头是岸”。 觉悟和顿悟是两种开悟的途径。觉悟类似“渐悟”,指在经历许多之后慢慢悟出人生的真谛;“顿悟”则是来源于直觉和灵感,突然之间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因此,是循序渐进的还是突然发生的,是觉悟与顿悟的根本区别。 那么“醒来”或者说觉悟之人,会如何?依然过着平凡的日子,但是会时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再随波逐流。这“波”可能是情绪,可能是你心里那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想法。 佛语言:“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而菩提即觉悟。 由此可见,你醒没醒、悟没悟,就看你的心“累不累”。(胡杨) 声明「追寻诗歌」微信公众号所发布图、文、朗诵、音乐等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由「追寻诗歌」编辑部独立制作、编辑、创作。重在分享,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标注: 转自「追寻诗歌」微信公众号: lzl00707 联系邮箱:1297550993@qq.com 追寻诗歌QQ群:475467557
|
|
来自: yanyiyanyi26 > 《网页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