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庄园开启了明朝灭亡的序幕,膨胀的庄园,带来萎缩的国运

 黑龙江波涛 2020-03-23

明朝是最后一个中原汉人王朝,它最终败于农民起义和满清。这令很多人扼腕叹息。但是,明朝灭亡可惜吗?

我的结论是不可惜。明朝统治者的贪婪、腐败与黑暗在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数一数二。其土地兼并的严重程度令人发指,老百姓就是被严重腐化的朱明给逼反的。今天我们主要来看看明朝统治阶级的土地兼并行为和其后果。

一、朱元璋的完美计划

朱元璋做事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替子孙后代考虑,看问题以及做安排都很长远。在土地方面也是这样。

他认识到以前朝代大多都是因为土地兼并方面出了问题,才导致天下大乱。因此朱元璋考虑,把整个土地登记造册,叫“田籍”,跟人一样有户口,后代每隔几年核查登记一下,好好照着管就行了。

说干就干。1368年朱元璋在称帝当年正月就开始造田籍的工作了。

朱元璋最后以黄册和鱼鳞册两个账本,分别把人口赋役和田籍登记好。

1393年,朱元璋登记在册的户口是:1065万户、6054万口;田籍则为857万顷。

朱元璋认为大功告成,以后子孙们也省事了,国家赋税有保障,老百姓也能保证有田可种了。

一开始果然很好。由于大力鼓励开荒种地,经济发展快,户口增长多,大明经济迅速恢复。

但是,凡事就怕时移世易,一切慢慢都改变了。

一个庄园开启了明朝灭亡的序幕,膨胀的庄园,带来萎缩的国运

古代农业生产场景

二、不肖子孙的贪婪:与民夺地

朱元璋优待皇族的政策,是明朝的一个大问题。皇族子弟越来越多,财政要养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连皇帝都感觉钱不够花。怎么办呢?古代来钱的基础是土地,那就圈地吧。于是,皇帝带头圈地,建立“皇庄”。

明代最早的皇庄是永乐时期建的,当时占旱地、水地、芦苇荡等各三分之一,共3000多顷。当时这些还是很规范的,是在荒地上建的。

到了宣德(1426-1435年)时,皇庄扩大,占地更加广袤。自北直隶东北部丰润县起,向西南经宝坻、武清、静海,直至河间等府县。

同时,大明开国已经两三代人了,早没什么荒地了,于是皇庄也就开始强占民田了。

到明孝宗弘治(1488年-1505年)时,新设立了五处皇庄,总计占地12800顷。这时候,顺天、保定、河间、真定四府民田合计才165565顷,皇庄占四府民田比例为千分之八。

等到明武宗即位(1505年)时,仅一个月时间就在大兴县境内新设立了多处皇庄。这个明武宗很贪婪,他在位期间一直在扩大皇庄。到了1514年,顺天、保定、河间、真定四府,皇庄总占地37595顷。这四府的民田总数还是165565顷。

此时北直隶四府皇庄占整个民田的比例,已由原来千分之八上升为23%。

皇帝缺钱就圈地,那些世袭罔替的王爷们也不甘落后,跟着皇帝一起圈地勋戚、公主也照葫芦画瓢。数据就不统计了,举两个例子。

1451年3月,外戚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汪泉,纵容家奴杨俊等人先后夺占顺天府武清等县官民田16320顷。简直令人震惊!

更令人震惊的是,万历给他的爱子福王一下子封了4万顷地。而且还是在土地最肥沃的洛阳!当时全国的土地才700万顷,朱常洵一个人就占了约千分之六。

一个庄园开启了明朝灭亡的序幕,膨胀的庄园,带来萎缩的国运

庄田里的佃农

这些还没完,明朝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太监。

从明英宗开始,皇帝长在深宫,基本不了解民间疾苦;也没有什么人可依靠,就开始重用太监。皇帝一高兴,就给心腹太监赏一块地。后来则变成了太监“奏请”,于是“中官庄”出现了。

这里也举两例。正统九年(1444年),明英宗赐其所宠之尚膳监太监尹奉庄田310亩。十二年(1447年),御用监太监喜宁奏乞河间府青县地41500亩,英宗最终赐给这个太监7980亩地。1489年7月,一位官员在奏疏中说,勋戚和太监等庄田33100顷。

就这样,皇庄、王庄、勋戚庄、中官庄,一起来抢夺老百姓的土地。时间刚过去100来年,朱元璋当初制定的“完美大法”基本被废了。

据《明实录》的不完全统计,从1506年到1627年,朝廷新赐(包括奏讨)给勋戚和中官的庄田,合计27900顷,再加上1489年以前,北直隶地区已有的勋戚、中官庄田33100顷,两者合计61000顷,占当时北直隶八府耕地(276300顷)的22%。加上皇庄约占14%,这两者合计36%。

这是北直隶的情况,其他中原省份、长江中下游省份藩王多,情况推测与此类似。只有华南的藩王少,但华南投献情况严重。

免除徭役是明朝士绅的特权之一。他们的土地不用交税,而且他们还巧取豪夺扩大土地占有量。这些人的免税领地增多了,普通百姓身上的负担就变重了。于是,缴不起赋税的农民只能将土地转让给这些地主和士绅,自己被迫成为后者的农奴或佃农。

以上种种严重的土地兼并,极大地侵害了普通百姓的利益,也减少了明朝的税基。

下面看看明朝土地的官方统计情况,这对上述土地兼并情况是一个佐证。

三、为什么明朝土地数据忽上忽下?被权贵隐瞒了,国家财税被截流成私财了

先看一张统计表。

一个庄园开启了明朝灭亡的序幕,膨胀的庄园,带来萎缩的国运

明朝官方耕地统计

明朝官方统计的耕地数据变化非常大。

第一个“失地”高峰在1400-1485年,此时正是皇庄、勋戚庄、中官庄疯狂圈地的时候。后来明孝宗迫于民怨沸腾,整治了一下,土地数量不许隐匿瞒报,又恢复到8亿亩以上。

而到了明武宗继位,又开始大规模圈地建皇庄,这就是图中第二个失地高峰。

直到后来张居正丈量全国田亩,土地才又恢复到了7亿亩以上,但这还是比1393年少了约一亿亩。朱元璋要是知道了这些,该气得踢掉棺材板了。

税基土地减少,百姓民怨沸腾,朱明皇帝要负头一份责任。他们建皇庄的行为,上行下效,导致土地大量从国家转入了私人名下。本应是百姓生存的土地,也是国家产生税收的基础,却因此被截流成为私人财富,百姓生活日益艰难,国家财政收入也大为减少。

李自成进京搜刮钱财犒赏三军,仅从崇祯岳父周奎家中就搜出了300万两白银。这是一个公款变私财的缩影。

一个庄园开启了明朝灭亡的序幕,膨胀的庄园,带来萎缩的国运

无奈的朱元璋

四、朝廷税收下降的同时,财政供养却巨幅增加,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明朝财政收入的记载不一,因为明朝前后的收税形式不同。

以永乐4年(1406年)朝廷赋税收入为例。当时还没有实行一条鞭法,以各种实物征收。当时天下户口968万,口5152万。朝廷收上来的包括:赋税:3070万石,布锦136万匹,丝绵29.9万斤,课:钞766万锭,铜2549斤,铁82000斤,铅46600斤,朱砂2080两,茶199万斤,盐139.7万引,军屯粮食1979万石。

赋税与军屯粮食共约5000万石,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二石大米。按此估算,仅仅粮食一项就折合白银2500万两;再加上其他东西折合,一年的财政收入加起来3000万两是有的。

但是后来到了1602年,明朝按照白银收税的最高纪录却仅仅是2300万两。200年没增长,反而缩水了20%多。

而同期的朝廷负担呢?

仅仅看皇族一项吧。1595年,见于《玉牒》所记载的宗室人口为157000人;到明末期则增加到数十万人(有说100万人的)以上。这个负担的增长是惊人的。举一例,明末时,朝廷每年正常岁入约1400余万两,但是,其中归入内府(皇帝私房钱)的约600余万两。

1552年,明朝全年收入2285万石,各地藩王的岁禄就需要853万石,占全国收入的37%。更严重的情况在山西省。1591年,山西全省的存粮只有152万石,但是山西藩王一年俸禄却高达213万石。

统治阶级圈地导致收入减少,负担却大幅增加。朝廷想干点别的事却没钱怎么办?只能加重盘剥百姓了。

一个庄园开启了明朝灭亡的序幕,膨胀的庄园,带来萎缩的国运

结语:畸形的明朝,竟然延续276年,也算是奇迹了。

下图是其他学者估算的明朝人均耕地变化表。

一个庄园开启了明朝灭亡的序幕,膨胀的庄园,带来萎缩的国运

明朝耕地与人均耕地变化统计

从统治阶级圈地行为看,我推测实际情况比这个要严重得多。

从1400年代起,大约4成土地被皇帝和权贵庄田占领,假设还有10%的投献土地,则明朝实际承担税收的耕地面积大约只有总耕地的5成左右。即人均也实际只有2.4亩左右。明朝负担税收的人均耕地从1393年的峰值14亩(6000万人、8.5亿亩)下降到2.4亩,下降超过了8成。

就这样,朝廷还一直在加税。

明末开始加派的辽饷、练饷和剿饷,从1618年开始,每年加收500万两以上,而且逐年增加,到了1639年,加征的三饷高达2100万两。

加税的钱还是不够花,崇祯帝就急切地要求皇族和大臣们拿出钱财资助军需,但没人出钱。后来李自成却从皇宫和京城权贵家中搜出了7000多万两白银。

1627年开始的农民起义,过程中充满了对朱明皇族的暴虐(如传说的福禄宴等),这是一种长期被压榨之后怨恨的总爆发。南方的农奴和佃农也发动了暴动,撕毁他们的卖身契,夺回他们的土地。

一个庄园开启了明朝灭亡的序幕,膨胀的庄园,带来萎缩的国运

明末农民起义

写在最后:

贪婪本质上是一种无节制的欲望。人都有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本性,只是在道德与社会规则的约束下,大家才有节制。但是,专制王朝的统治者们例外,没有什么力量能约束他们。在失去自我控制的情况下,统治者无节制的欲望就成了土地兼并风暴的风暴眼。

有人说明朝的内阁制相当于西方的议会制,科学合理,让明朝再走下去中国就实现资本主义了。

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