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十一年
【原文】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
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
秋,晋侯会狄于欑函。
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征舒。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不与外讨也。不与外讨者,因其讨乎外而不与2也。虽内讨亦不与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3,不得专讨也。诸侯之义不得专讨,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为无道者,臣弑君,子弑父,力能讨之,则讨之可也。
丁亥,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此皆大夫也,其言纳何?纳公党与也。
【译文】鲁宣公干一年,春季,周历正月。
夏季,楚子、陈侯、郑伯在辰陵这个地方结盟。
公孙归父会同齐国人攻打莒国。
秋季,晋侯与狄人在攒函这个地方会面。
冬季,十月,楚人杀了陈国大夫夏征舒。这个“楚人”就是楚子,这里为什么称他“人”呢?为了贬责他。为什么要贬责他?因为不赞成诸侯向外讨伐有罪的人。不参与诸侯向外讨伐有罪的人,是因为楚子向外讨伐陈国的夏征舒,所以不参与,即使诸侯在国内讨伐自己的臣下也不参与。为什么不参与呢?实际上是参与的,但是在语言上却表示不参与。为什么在语言上表示不参与呢?因为从诸侯的最佳行为方式来说,是不能自作主张讨伐有罪的。既然从诸侯的最佳行为方式来说是不能自作主张讨伐有罪的,那么这里为什么说实际上是参与的呢?因为当时上无贤明的天子,在下没有主持一方的诸侯之长,天下诸侯国内如果有谁做出不道的事情,比如臣下弑杀国君,儿子弑杀父亲,如果有实力讨伐他,那么讨伐他是可以的。
丁亥这天,楚子率兵进入陈国,把公孙宁、仪行父护送回陈国。公孙宁和仪行父都是陈国大夫,这里为什么要说护送呢?因为这是把陈灵公的同党护送回国。
【说明】本篇《宣公十一年》,主要描述的是鲁宣公十二年发生的故事。主要记述了五件事,一是楚庄王征伐郑国,后在辰陵结盟,陈国、郑国服从。二是楚国左尹子重侵犯宋国。三是晋国与狄人各氏族会见,主张和平。四是楚庄王征伐陈国,并将陈国设置为楚国的一个县,后经申叔时劝谏,重建陈国。五是郑襄公逃回国,想与晋国靠近。
————————————————————
【注释】1.辰陵:陈国地名,在今河南淮阳县西六十里。
2.与:(yǔ雨)《管子·霸言》:“诸侯之所与也,百姓之所利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蹇叔之子与师。”《论语·八佾》:“吾不与祭,如不祭。”《礼运·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这里用为参与之意。
3.义:(yì艺)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春秋公羊传宣公
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人生道路上若干问题的解读
1
|
|